如何运营体育场馆
随着体制的转轨,国家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有条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实行经营性管理。根据这一思想,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向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关于资产权利的一种社会分工,旨在提高资产权利的效率。体育局作为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长期以来承担着大型体育场馆业主的职能。虽然各个球场的经营权来源于所有权,但一旦形成法人产权,所有者就不能再直接参与产业实体,干涉各个球场的活动。现在很多场馆虽然已经产业化,但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不明确,难免权力虚置和错位。
“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仍然是当今中国大型比赛场馆运营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政府应将注意力从赛前的“服务赛事本身”转向赛后的市场化运作,而这种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具体表现为大型体育场馆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二、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
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改制的改革方向,选择合适的改革方式,创造更多更好的综合效益。
1.合同管理
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按照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的形式确定业主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和承包期限,让承包方根据自身条件和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据合同规定,承包商每年向业主支付一定的租金,负责大型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维修。但是,大型设备更新和维护仍然由业主投资。
对承包后的大型体育场馆,要求不能改变为公众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性质,必须为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保障场馆服务。但提供的各类服务都要收费,收费标准由场馆主管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并在合同中标明,承办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承办方有权选择是否保留场馆原有人员。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减轻了业主的负担,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但承包商往往会改变大型场馆的用途,比如马戏、大型活动等。
2.租赁管理
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租赁经营模式,是指产权人授权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内将体育场馆交给承租人经营,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按照合同约定自主经营体育场馆。也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即业主以场馆资产入股、控股(股权高于50%),租赁运营商(运营公司)出资49%的股份,与业主签订运营协议。经营收入除日常开支和小修小补外,由业主和经营者分成。显然,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使所有者拥有了持股的权力,而且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既扩大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也提高了员工的待遇和积极性。
3.委托管理
这是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小分离,即由体育场馆所有者以一定的方式选择经营者作为大型体育场馆的负责人,代表所有者经营大型体育场馆,所有者不直接参与管理。经济发达国家用这种运作模式来管理大型体育场馆。
在资金管理上,经营者和业主签订了承包协议,约定所有收入都要上缴,经营者无权支出资金。业主不仅批准场馆的年度支出预算,还下达收入预算项目和收入指标,加强预算管理的计划性和约束性。
委托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大型体育场馆为群众健身、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场馆服务的性质,只是改变了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主体。由此,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被引入到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中,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委托管理是目前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较为现实的选择,宁波游泳健身中心的委托管理具有典型意义和一定的代表性。
4.企业管理模式
作为一种过渡措施,不具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条件的大型体育场馆也应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加强管理,尽力提高经济效益。
大型体育场馆企业化管理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理顺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为未来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明确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责任。原来的非经营性资产,可以按规定和程序进行核实,转为经营性资产。确定投资方式和程序,明确场馆处置经营性资产的权限,控制国有资产的变动和增值,经营利润和收入,如何分配利润,分配方案,都要按照业务管理程序,通过财务管理等措施进行控制。第三,参照企业法规范企业场地管理。
5.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模式实际上是选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模式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组成的组织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所有者将其资产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有权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聘用、奖惩和解聘。将企业改组为公司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筹集资金;通过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理顺政企关系,转换经营机制;降低投资风险。
用公司治理结构改造大型体育场馆,尤其是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彻底的改革模式。虽然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司化改造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一些由社会投资的大型体育场馆,如长春五环体育馆、成都龙泉阳光体育城等,基本都是这样运作的,可以为大型体育场馆管理向公司化治理转变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虽然公司治理模式在很多地方显示了其合理性,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但将其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
6.BOT和TOT模式
BOT代表建设、运营和移交,即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是市政设施项目)在一个常规运营期内交由国内或国外承包商建设和运营,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项目设施完全交由国有部门管理和运营。这对解决基础设施瓶颈矛盾,缓解资金短缺,加快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OT模式的应用主要针对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上的资金不足,但在操作上仍然存在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
TOT的意思是转移-操作-转移。TOT投资模式是指政府部门融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后政府将经营权出售给私人投资者,投资者在约定时间内通过运营收回投资并获得回报后,将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原产权人的运营模式。对于政府来说,通过TOT转让特许经营权可以最大限度地筹集相关建设所需的资金,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已经接受了已建成并正常运营的项目,建设期的风险根本无需承担。TOT模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大型体育场馆,对于体育竞赛和演出市场高度发达的城市,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以合同的方式将现有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权长期转让给竞技体育俱乐部,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压力,又可以节省体育场馆维护的费用,保证其可以用于体育运动。
目前,在我国扩大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渠道的过程中,更多的专家学者主张采用BOT这种新的融资方式,以未来的经营权作为投资回报,来筹集建设资金,这是缓解当前国家投资不足的有效补充。
7.星级酒店管理
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意味着体育场馆的运营要像星级酒店一样。运作程序涉及选址、设施规划、投资结构、后期业务管理、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项目创新、公共安全。整个操作流程是由专业管理团队操作的管理模式。
星级酒店管理模式不仅指场馆建成后的酒店管理,还包括通过市场手段改变投资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项目法人招标,甚至政府以其投资入股的方式,吸引社会(国内外)资金融资、控股,使大型体育场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基本确定了产权多元化方向,扭转了过去场馆建设投资单一的局面。大型体育场馆星级酒店管理的优势在于:一是投资结构多元化;其次,满足场馆功能的多样化需求,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第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四是有利于把握市场定位,开展项目创新和专业化管理;第五,采取品牌营销策略,利用品牌延伸产品,拓展市场。大型体育场馆实施星级酒店管理,将真正实现从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从财务管理向现代营销管理的转变。
三、影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选择对改善其经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大型体育场馆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科学合适的管理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影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大型体育场馆的条件(www.mianfeilunwen.com,论文网,免费)
体育场馆的条件是影响其商业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大型体育场馆的现状包括体育场馆的功能和规模,可以开展的体育项目,可以开发的体育场馆面积和室内面积,配套的淋浴房和更衣室是否齐全。
2.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和潜在服务对象
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对其经营模式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主要体现在其经营内容上,是以竞赛表演业为主要经营内容,还是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经营内容;是否以提供健身设施或体育培训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对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的潜在目标,即客户的选择,也对其商业模式有很大影响。比如体育场馆的目标客户定位在高收入阶层,所以对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也有更高的要求。
3.大型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
在国外,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其商业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国也不例外。大型体育场馆位于繁华的市区或偏远的郊区,经营模式一般都不一样。例如,位于社区和居民区附近的体育场馆一般应由社区独立运营。此外,大型体育场馆所在地附近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也会对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4.大型体育场馆所在城市或地区公众的消费水平
大型体育场馆所在地公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影响体育场馆运营状况的重要因素,也会对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大众的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体育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即使采用先进的商业模式也是徒劳的。
今后,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可以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改革目标进行全面综合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其管理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