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来,摸摸,看看。
在一段路上,左手是低矮的山脉,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右手是有着“东方多瑙河”美誉的澜沧江,因为正值雨季,河水浑浊湍急。
沿河而行,澜沧江仿佛为我们一路伴奏了一曲宏大的交响乐。道路两旁树木茂密,树冠几乎封闭,车辆在绿色走廊间穿行。
开车和移动肯定很有趣。
在阿呆村的半路上,我提出去参观。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红色傣族裙子的女孩一波一波地走了进来。首先,她双手合十,给了我们一个佛教的问候。她介绍自己叫玉竹,阿呆女孩口哨,意为未婚少女。
她叫我女儿“小弄英”,意思是“小傣族姑娘”,而我是“小李铎”。我女儿马上问,“那个男孩怎么样了?”原来男人被统称为“猫”。女儿恍然大悟:“我们家有一种糖,叫毛多利!”“果然,这种糖果是版纳的特产!
狭窄的石板路两旁矗立着几座吊脚楼,楼外是高大的果树,果实诱人。
城市里的穷孩子以为所有的水果和蔬菜都长在超市的货架上。到了这里,他们抬头出神地数着:“芒果!””“香蕉!”“椰子!”“那是什么?哦!木瓜!“在一个角落里,女儿拿起一个熟透的芒果,像抱婴儿一样捧在手里。
玉竹小姐带我去她家做客。所谓吊脚楼,就是用几根粗大的柱子支撑一座木屋。版纳因为雨季长,地面潮湿,所以一楼没有围栏通风。一楼没人住,用来养牲畜,堆放杂物。
上楼之前,玉竹告诉我们要入乡随俗,戴家的风格是“一脱二摸三看”。
“脱”就是上楼进屋后要脱鞋。
我们脱了鞋,进了玉竹的家。光线不太好。虽然只是一个没有隔断的大房间,但有些角落还是很暗。这是傣族家庭成员聚会和招待客人的客厅。厨房在客厅的一个角落,玉竹的爸爸正用竹筒往土灶里吹火。奇怪的是,房间里没有呛人的烟味。
进屋后就是“二摸”。
玉竹指着房子中央的一根柱子说,那是他们家的幸运柱子。客人们准备去摸这根幸运柱,希望能给客人带来好运,给五湖四海的玉竹一家带来好运。
我仔细看了看这根柱子。碗口比较厚,颜色比较沉稳,有几个粗糙的花纹,看不清形象。
玉竹姑娘搬来小木凳子,招呼我们坐在矮桌旁,又泡了两杯普洱茶。突然,茶在木屋里流淌。普洱茶是西双版纳的特产,不是普洱市的。普洱市原名思茅,但为了注册普洱茶的商标,改名为普洱市。
在玉竹姑娘的介绍中,我们也了解到普洱茶可以分为生茶和熟茶,熟茶可以保护肠胃,减肥。她为我们做的是熟茶。
我不是一个喝茶的人,我辜负了普洱茶的名声。我假装喝茶,听玉竹小姐讲戴家的故事。
戴家只有两个姓。男姓颜,读作艾,女姓于,故名玉竹。傣族人只有两种生肖,雄性是大象,雌性是孔雀。
傣族人淳朴,踏实。戴家人只要认你做朋友,就是梁山好汉对你的风范,这叫“为所欲为”。他能尽力借给你钱,也不会写借条。口头约定的期限到了,他会让你还钱。
曾经有一场官司,一个汉人拒不还钱,戴家状告衙门,却因为拿不出借条而败诉。这就造成了傣家对汉人的误解。但是,这个汉人真的让我们很尴尬。
玉竹证实了我朋友小王的苦情婚史。
小王是汉族,妻子是戴,有一双儿女。版纳的傣族把汉族归为一个少数民族,称为“水游族”。水悠人娶到阿呆老婆不容易。
在傣家,女儿是贵人,男人是下贱人,生儿子叫“赔钱”。要得到阿呆的妻子需要三年的努力。
砍柴盖房子,割橡胶一年。割胶必须从凌晨4点开始,因为太阳一出来,橡胶就凝固了。又是一年,我去河边找金子换银饰。这里的女人越是佩戴银饰,越能证明男人是有能力的,是爱别人的。
银饰有抑脂除湿的特殊作用。傣族姑娘从小就系着银腰带,所以都长了一副婀娜多姿的腰身,羡煞旁人!
傣族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家里的经济大权在奶奶和妈妈手里。毛8岁时,不得不在一个乡村寺庙出家,学习傣语和佛教,18岁时回归世俗。
寺庙是由村里的家庭用捐款建造和维护的。
说到傣家,“女重男轻”,但傣家的字是传男不传女的。少多丽和小不点只能说不识字,更别说写字了。他们是做什么的?我真羡慕他们:他们就是吃吃喝喝,做点银饰。
说到这里,玉竹拉开了桌布,我们眼前一亮。桌子上有几篮银饰品,在黑暗的房间里闪闪发光。玉珠劝我们买他们的小布少和少做的银饰。
我也不觉得价格低,只是抵挡住了玉珠巧嘴银饰的诱惑,成了一个“小气”的汉人。
玉竹卖不出去,但一点也不淡定。她接着给我介绍“三不看”,就是不要看戴的卧室。
戴家三代人住在同一个卧室里,但是卧室里没有床。它们都是各种颜色的帐篷。黑色的是给爷爷奶奶的,白色的是给女儿女婿的,小的是给粉色的,小的是给其他颜色的。
虽然不能亲眼目睹一个卧室里帐篷的壮观景象,但可以想象其中的不便,觉得不可思议。
傣族信佛,认为人早上起来,灵魂还在床上。如果有陌生人偷看或打扰你,你的灵魂就会生病。所以这是“三不看”。
玉竹小姐尽了地主之谊,却不做我们的生意,于是礼貌的命令我们离开。傣族人不送客,有赶走客人的嫌疑(但不知道这是不是玉竹小姐生气的借口)。于是我和女儿就出门去了玉竹家,穿上鞋子,自己去村里看寺庙,看佛像。
寺庙里里外外都很冷清,我们没有看到有人在四处张望。我们不敢擅自进去,站在门口探头探脑。
往里望去,中间有一尊高大的青铜佛像,屋梁上挂满经幡,地上铺着菩提席,没有一个和尚静静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一个十五六岁的和尚穿着红黄相间的袈裟走了出来,看也不看我们一眼就走了。女儿突然有点害怕,催我赶紧离开。
女儿学习了傣家礼仪,在佛塔前照了相。突然她惊讶地发出一连串疯狂的叫声:“蜗牛!好大的蜗牛!”我跟着她的手。天啊,我活了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蜗牛!
我女儿冲上去,扯下了牢牢附着在一块岩石上的巨大蜗牛。这只蜗牛有她女儿的手掌那么大,和她女儿早前捡到的芒果不相上下。
我女儿现在很开心。几个月来,她一直在我们居住的社区收集蜗牛。我从没想过西双版纳会有这么一只出乎意料的巨大蜗牛!
有了这个意外的收获,我们回到车上,早已等候多时的小王也感受到了那只巨大的蜗牛。
汽车再次启动,向雨林谷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