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好不好?
曾在中美日三国大学工作多年的中国教授曾对我说:“即使中国现在和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不一定能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国内一位精细化管理的专家,准备花一年时间考察精细化管理最好的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在第一站日本,我们的专家意识到,过去我们只知道日本企业家擅长精细化管理,而这种精细化的思想早已根植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今年夏天,笔者作为中国精细管理代表团的成员,对日本企业、大学和政府投资促进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通过一周的所见所闻,对日本企事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有了深刻的认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精炼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说:“即使中国现在和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不一定能赶上日本。”
虽然已经半年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记录一些信息。当我准备发表这篇文章时,我不禁担心:会不会有人读了这篇文章后得出汪中求没有民族自豪感的结论,甚至干脆说我是今天的我?
压力驱使日本人努力工作。
日本人的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驱使着他们努力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互相督促,精益求精。
自觉遵守,互相督促
上班时间,日本男白领最常见的装束是西装、衬衫、领带,即使夏天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时也是如此。这位售货员在大热天穿着如此正式的服装,中暑晕倒在街上是不足为奇的。不仅是白领,出租车司机也是西装革履。虽然他们不停地出汗,但他们就是不脱外套。其实可能没人管,但这是他们的职业习惯。
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60多岁的警察或保安跑着指挥车辆。书店工作人员躺在地上擦地板,跪着工作,这很正常。去酒店吃饭,进了餐厅就乱七八糟的脱鞋。出来的时候发现服务员已经给我们安排好了,都是头朝外,脚一伸就能穿上。
在任何一个单位,如果有人不努力,或者做错了什么,就会有很多“爱管闲事”的人上来指责他:“哎呀,军姿小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木村先生,你的错误让我给你丢脸了。1我和我的日本朋友总结:“日本人宁愿自己付出更多,但也必须获得或保留干预和指责他人的权利。朋友回答说:“那倒是真的。这是一种迫使你改进的氛围。"
工作忙,忙到没时间做梦
如果工作没有完成,日本人是不可能下班的,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许多不能马上完成工作的人不得不推迟他们的工作。一天晚上8点,我们经过世界500强企业住友的门口,大批员工到那时才下班。我们很疑惑。是集体加班还是别的?晚上11: 30,我们在地铁站看到人潮涌动。很多人一天打两份工,一上车就睡着了。他们太累了。
在日本,男性结婚的平均年龄是35岁,父亲的平均年龄是36岁。很多人不敢结婚,更有人不敢生孩子,尤其是职业女性。因为女人的一生有了孩子,往往意味着事业的终结。女人不出来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照顾不了别人。请一个人带孩子比你自己找工作要贵。自己带孩子带了五六年,没办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只好继续做家庭主妇。
我觉得政治家在逼日本人努力,政府政策逼你努力。日本所得税很高,45%;遗产税更高,70%。你不能把钱放在那里为退休做准备。到了65岁,有可能靠政府补贴养活自己,然后就可以不打仗了。
国家给你的压力太大,你必须努力。一个日本朋友跟我说:“日本人不做梦,哪有时间做梦?听完1,感觉莫名的难过。
人际互信与秩序维持
尽管压力很大,但日本人的生活平静有序。这从东京的市容细节就能感受到。绿化率极高,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哪怕偶尔空出一个小角落,也会种上一棵树或者摆几盆花。
没有人会把路上丢失的东西捡起来放进口袋――诚实在整个社会盛行
东京的房子一般不装防盗门,很多门都是很薄的木门和玻璃门。偶尔一楼有防盗网,没见过二楼以上有防盗网。我们很惊讶,他们为什么不担心入室盗窃?而且大部分自行车都是不上锁的,晚上连摩托车都放在外面,没什么好担心的。
火车上,酒店里,会议室里,甚至餐厅里,再贵重的包,也根本没有人动。京都火车站挤满了人,旁边的餐馆也挤满了人。餐桌上散落着七八个袋子,不见一个人。所以,西方人总是听到中国人说:“你先走,我在这里看着。”人们仍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看”它?
我们住过的几家酒店都没有“查房”这回事。该走的时候就走。把牌子放在那里,然后结账。在国内住酒店,离开时“查房”的程序必不可少,很多酒店还有物品损坏赔偿的价目表,表现出非常深的不信任。我们一个老师在日本坐地铁,西装放在衣架上。忘记取的人送到下一站让他取,熨好折好。
在市中心的商业区,经常可以看到女性把翻盖手机放在牛仔裤的后口袋里去逛街,也没有人在意。我还遇到一位背着大包的女士。第一个朝外的口袋是钱包。我可以从1米外看到它。她只是随便逛逛,没感觉到什么危险。
我们总以为贫富差距太大就会有抢劫盗窃,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日本也有穷人,至少世界各地的人也是穷人,也有流浪汉。这次还找了个街头艺人给我画了个漫画,价格是1600日元。他画完之后觉得画的不好,只收了1000日元,一再道歉。
交通堵塞但秩序井然
日本人非常讲究秩序。排队正常,自觉保持1米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人们谦恭地站在左边,让着急的人从右边快速通过。
在东京,我们见过成百上千的人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没有人闯红灯。车辆通过路口没有减速的意思,因为所有人肯定都会遵守交通规则,没有必要减速,也没有发生事故的可能。但红灯转绿灯时,车辆减速,车辆可以通行,中途的行人也可以通行。只要还有一个人在过马路,车辆就会放人。这时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
日本的路不一定宽,很少见到单向四车道以上的。甚至有双向单向车道的主要道路。高速公路有一次堵车,还没严重到走不了路。只是太慢了。绝对没有人插队,也没有人抢着按喇叭。
我们的队伍每到一个酒店,酒店的人就在前面的路口迎接他们,指导他们怎么开进去,停在哪里。在我们入住的几家酒店,大堂都立着一块牌子,标明“某某团队”何时离团,并按时间顺序排列,避免几个团队一起出发造成拥挤。如果日程冲突,酒店会建议部分团队推迟五到十分钟出发。
深刻的危机感
日本的疆域大致相当于我们四川省,但人口密度却比四川还要大。日本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因为它地狭人多,资源少,台风海啸地震频繁。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有很深的危机感。
吃一次火锅会让你觉得无比幸福。
日本学校每月进行一次消防演习,每季度进行一次地震演习。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压缩防灾包,里面有压缩饼干,纯净水,保暖衣服,手电筒,雨布。整个日本社会从上到下只有一个信仰。我自己也要努力,不努力这个国家就完了。
让我们参观丰田汽车公司。在丰田制造汽车之前,日本没有汽车工业。当时汽车被称为“自动挡汽车”。制造“自动车”是第二代丰田领导人首先提出的。他去英国检查汽车,回来后,他努力自己制造汽车,放弃了利润丰厚的纺织品。由于日夜努力工作,这个人只活到50多岁。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日本很多人愿意做出自我牺牲。
日本虽然是汽车大国,但由于停车费极其昂贵,中层及以下员工开车上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东京很多停车场,100日元只能停15分钟。大部分日本人买得起车,但付得起停车费的人不多!
在我们看来,在日本这样发达的社会,普通人吃饭应该不成问题。但日本人晚餐也吃得很少:蔬菜只能盖一小盘的底,米饭只有一小碗。我一直怀疑日本人很少吃得饱。至少我在日本工作的朋友,如果有一天能享受一次涮肉,会觉得无比幸福。真不知道日本人这么饱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压力感。
怀着对房东的感激之情租房。
日本人住房压力大。我敢猜测,这也是日本政府故意为之。
日本的高房价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东京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6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万元)。一个人努力了一辈子,可能只能混个小房间。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房,买得起的白领也只能买个四五十平米的小房子。
最奇怪的是日本的租房方式:不仅房租极高,而且首付是5个月的房租。除了每月的房租、押金(相当于两个月的房租)、中介费,还有一笔感谢费要付给房东。很难理解,日本市场化程度这么高,租客反而要向房东支付感谢费。我觉得他们政府是故意这样做的,让整个民族从上到下都特别紧张。
出租车司机给学生上社会课。
日本学生不完全在学校,他们经常把学生拖出去学习。逛景点,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拼的;参观企业,看看它是如何发展的。让你去思考,看你能不能跟上时代,适应社会的需求。严格来说,这是他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或者说道德教育。
他们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投入很大。当我们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清水寺时,我们遇到了许多中学生。学生不是由老师带领,而是由出租车司机带领。一个出租车司机,带着四个学生,他会给学生讲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不停地讲一两个小时,这是司机必须要做的。学生们做笔记,写下他们回学校后的感受。
日本整个民族都有非常重的忧患意识,小学课本告诉学生这个国家很难生存;这个国家的形势非常危险;这个国家随时可能被别人打败。虽然在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外国侵略者能够深入日本本土(二战美国占领不算侵略),但日本政客一直认为,如果外国人强大了,就一定会进来,如果别人发达了,日本的生存空间就会相对缩小。
中日国民素质的30年差距
日本社会有句话:“照顾好自己,不要给社会添麻烦。”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信念,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都很高。
扔掉瓶子前先撕掉商标。
日本居民如果在街上一时找不到垃圾桶,就把垃圾带走,放在家里自己的垃圾桶里。有一位女士陪着我们,我们中的一个人告诉她:“小姐,你身上有两根头发。”“对不起。”她一边说着,一边脱下头发,用餐巾包好,放进口袋。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大家吃完饭会自己收拾桌子,洒在桌子上的几滴汤会用纸巾擦掉,杯盘碗碟筷子会收集到一个集中存放的地方。
当然也有抽烟的,但是没有人会乱扔烟灰和烟头。在街上抽烟,他们会带一个便携式烟灰缸(我特意从日本买了两个便携式烟灰缸)。
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必须随身携带垃圾袋。狗狗便便的时候,要仔细扫干净放在垃圾袋里带走,然后用纸巾擦地面。
我认为人类文明与垃圾处理密切相关。垃圾处理可以分为文明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因为随地吐痰会乱扔垃圾;
第二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北京现在就是这个阶段,垃圾集中,不乱丢;
第三阶段是“分类治疗阶段”。在日本,垃圾分为三类:可燃的、不可燃的和罐子。我个人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包括北京,还没有真正达到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化管理阶段”,也就是三种以上的分配。比如人们喝完可乐一般会把瓶子扔到垃圾桶里,而日本人会把可乐瓶子上的商标纸撕掉,扔到可燃材料的垃圾桶里,再把瓶子塞进装瓶罐的垃圾桶里(因为工人回收瓶罐后也需要撕掉商标纸)。
同样,日本人也经常把家里用完的酱油瓶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放入垃圾桶,因为回收后需要清洗。对于慕斯产品的空瓶,日本人会在扔进垃圾桶前在瓶体上打一个洞,避免不安全隐患。
顺便说一下,在日本东京有许多大型垃圾处理厂。当然有高大的烟囱,但是烟囱不冒烟。除此之外,垃圾厂附近还必须有一个体育垃圾燃烧的余热来保持体育场游泳池的水温,还可以帮助人们在运动时了解自己与垃圾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照顾好自己,不要给社会添麻烦。
日本人出门喜欢带伞,而且是长柄伞(很多人出门都会在行李箱旁边插一把长柄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一个里面有塑料袋的机器。插一把伞进去,放一个包在上面,然后拉出来。当你拿着伞进入房间时,不会有水滴。我们在日本呆了这么多天,只有一天是晴天,但我们从来没有感到潮湿。连公交车都有放雨伞的桶。当你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并进入房间时,你必须把雨伞和鞋子放在门外,回来时再去取。如果没有从原路返回,就把鞋子放在垃圾袋里,提在手里。出口处必须有一个箱子来收集装鞋的垃圾袋。
日本人非常有礼貌,总是鞠躬。在我看来,这种事情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是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认同。要知道自己学校里大公司的高层总是低着头走路,微微闭眼,把自己缩小,其实就是一种状态:把别人看得很高,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我们参观了两所大学,这两所大学与中国的大学非常不同。没有围墙,也没有宏伟的门楼,简陋的大门上只有一个很普通的小牌子。即使是丰田这么大的公司,总部大楼也不豪华,品牌也很小,很低调,没有那么嚣张。
曾在中美日三国大学工作多年的中国教授曾对我说:“即使中国现在和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不一定能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虽然我们不喜欢听,但是我能理解国民的素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