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财税、创新创业知识教育

,经济形势

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扎实工作,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年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15.2%,人均GDP 2.4万元。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亿元,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30.1%。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效率。牢固树立“产业强则扬州强”的理念,深入开展“双创”“三创”工作。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92亿元,增长31.4%;增加值500亿元,销售额654.38+0806亿元,利税654.38+0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38+0.3%、32.3%和565.438+0%。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总额全面下降。八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8%。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企业分别比上年增加207家和91家。2001年,工业投资完成366543.8亿元,增长43.3%。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比上年增加44个。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8亿元,增长39.6%。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9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5件,国家免检产品12件。全市建筑业企业施工总产值550亿元,增加值6543.8+0.2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4.8%。获得6项“鲁班奖”。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增加值达到94亿元,增长5.1%。粮食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245万吨。新增高效农业1.9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三品”品牌92个。“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扬州鹅、高邮鸭和邵伯鸡被认定为国家品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120个小康村。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680多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三阳河宝应站、南水北调通河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相继建成,克服了何丽霞地区严重的雨涝灾害。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加大,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业科研、综合开发、粮食流通、农机、气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服务业发展将跃上新平台。增加值385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增长16%。扬州石化、铁水、港口等重点物流园区规划通过评审,石化物流园区码头、仓储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01.4万吨,增长8.2%。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65438+亿元,增长15%。传统特色贸易继续发展。6家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扬州大师”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千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和25.9%。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开发投资83.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4.1%和1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6543.8+033亿元和84亿元。中介、会展、社区服务业发展良好。

2.加快沿江开发,对外开放见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沿江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扬州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并网发电,水、电、热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制定了沿河发展的总体规划。安达公路三多南段贯通,试验段建成通车。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八区两园”注册外资分别占全市外贸出口的81.9%和84.2%。新增3个省级开发区。扬州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营。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2006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成功举办,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台、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有效拓展了客商来源、信息来源和项目。以项目落地投产为重点,加强配套服务和后续监管,提高投资项目成功率。全年实际注册外资761亿美元,增长44.7%。新批项目75个,造价10万美元以上。新增民营资本注册资本265438+5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3.6亿美元,增长23.9%,其中机电产品占48%。外贸成交额654.38+0.25亿美元,增长20%。

全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7亿元;财政收入85.7亿元,增长28.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第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3.4:56.2:30.4调整为11.7:58.1:30.2。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造船、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70%。

3.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启动编制扬州城市总体概念性规划,完成广陵新城(河东片区)、东南片区等5个片区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开发区中心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订13个镇、76个村的建设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完成城建投资72亿元。完成发展路、解放南路、金坝北路、三湾大桥等工程,启动文昌大桥、杜江南路延伸工程,完成古运河五台山大桥至徐宁门大桥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古城保护深入推进,卢氏盐商民居修复,康山文化园一期建成。重建40条街巷。疏港-瘦西湖景区和新城西区建设加快推进。将建设654.38+0.27万平方米的绿地。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6万居民用上了天然气。新建垃圾转运站5座。18公厕新建或改造。增加105路公交车和7条公交线路。构建新型数字城管平台,打造中国中等城市新型数字城管模式。

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城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约型城市的意见》和《生态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审。完成了县乡河道清淤、村庄河塘整治、村庄绿化等年度任务,全市创建了3个环境优美的省级镇。市区已建成唐王污水处理厂二期,各县(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仪征、江都已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市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国家评估。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132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通过审核。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整治专项行动,开展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和重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3.2%。

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由于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突出成就,该市获得了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

4.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市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整合重组金茂化工医药集团、亚星汽车集团、工艺美术集团、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基本完成市政府直属生产经营机构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进展,市煤气公司的合资合作和企业重组已经完成。顺利完成联环药业和扬农化工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实施“一免三补”等政策,* *兑现补贴资金6543.8+0.56亿元。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深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农业经济“一站式”窗口服务。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继续扩大村务公开。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依法治税和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强罚款征管。启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代建制管理办法。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18项。实施103省级以上火炬和星火工程。宝胜科创、三星电梯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获科技部批准。科技公司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信息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与中科院合作建设应用技术R&D和产业化中心。与南京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人才要素有效集聚,全年引进各类人才9500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教育发展加快。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6%。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学杂费,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新建9所星级高中、16所省级示范初中、省级实验小学,扬州中学西区学校入学。大力发展中高职教育,当年招生4.4万人。长江天津科教园区全面投入使用。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继续发展。制定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新增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剧等7个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新评“扬州工艺美术大师”47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3.5%,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有序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8%和40%。新增农村卫生厕所3万座。完成苏北医院医技楼和市妇幼保健院一期工程建设。全市33个乡镇561个村建成了体育健身工程。参加第16届省运会,获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7名。举办过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鉴真国际马拉松等赛事。高邮、仪征、广灵被命名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区)。宝应被评为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和统计、档案、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五。

6.关注民生,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进展。鼓励全民创业,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8077家,个体工商户27627户。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措施,全年征集就业岗位1310000个,净增就业岗位744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培训下岗职工4.7万人、农村劳动力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至10.8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两次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4万人。基本解决了破产企业7.8万人的医疗保险问题。新农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慈济医院和慈济城市之窗为7万人减免医疗费用6654.38亿元。27000名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符合城乡低保标准的应尽可能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为47.2%。灾民生活保障和残疾人救助得到有效落实。新一轮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分别增长13.8%和1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郊区有6个乡镇,30万居民享受区域集中供水。市区建成3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262户低收入家庭获得住房补贴,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完善。

7.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化。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百万市民学礼仪”、“窗口行业和服务部门* * *诚信建设”等活动,评选出100名好市民、10个新人新事,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老龄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国防(军)园建设启动。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接受CPPCC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落实市人大决议、决定,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94件、CPPCC代表建议374件,进一步提高落实率。加强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实施“五五”普法计划,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扬州”和“法治扬州”建设。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相关控制指标全面下降。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部门行政许可职能合并取得明显进展,市级公布和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集中办理。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政府公开电话和“市长留言”的回复率和结案率稳步提高。为城市居民办的实事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第二,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扬州外贸公司成立于1958。1976年,国家批准扬州为全国首批十大出口商品基地之一。特别是1978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扬州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截止2001年底,外经贸部批准的外贸流通企业20家,自营生产企业179家,外资企业480家。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有5000多人。2001年,全市各类外贸企业* * *完成进出口总额123222万美元,其中出口66377万美元,进口56845万美元。出口商品品种从1978的8大类245种发展到纺织、丝绸、轻工、科技、五金、机械、轻工。近年来,我市外贸大幅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2001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4.9%,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78年的49%提高到95%。一些中低档、单一品种也在逐步向中高档、系列化转变。玩具、集装箱、鞋类、罐头、服装、猪鬃及制品、工具、船舶、医药、化工中间体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深受客商青睐。

为适应WTO的运行规则,抓住外贸发展的新机遇,该市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扬州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扬州商会、扬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扬州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完善了扬州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海事局、税务、保险等专业涉外机构。所有专业银行都开通了国际结算业务;扬州港已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可直接停靠万吨级货轮。沪宁高速、京沪高速的开通,方便了城市的外贸运输和各项商务活动;即将建成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将极大地改变我市的交通状况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开发开放战略,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外向型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第三,交通

交通状况:

目前扬州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和水运。沪宁高速与童宁高速在扬州交汇,李阳高速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达江苏南部。扬州实现了环城高速公路。此外,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江淮公路、演金公路、益阳公路等建成了400公里的“城市环线”。宁启铁路横贯扬州,开通了扬州至北京、上海、武汉、Xi、广州等地的客货线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在扬州南部汇合,形成了城市水路的主干。全市共有水路184条,邵岩线、古运河、三阳河纵贯南北,高东线、新通洋运河、弋阳河、盐宝线纵贯东西,构建了“三纵四横”的内河航道网。扬州港的布局是“一港三区”。主港区六圩港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都港区和仪征港区为两翼。

扬州交通规划:

计划到2020年,扬州高速将形成以扬州市区(含江都市区)为中心的“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一环-童宁高速江扬段(含扬州南环高速)+京沪高速砖桥至丁火段+扬州西北环高速;七拍——童宁高速公路宁阳段、田阳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杨泰高速公路、童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其北接。国省干线公路规划建设以童宁高速、京沪高速为主骨架的“五纵四横”国省干线公路网。“五个地平线”:S331演金国防公路、S332界沙公路、S333高兴洞-邮仪公路、G328国道、S336江平公路;“四纵”:S233何仪公路、G010通三国公路(京沪高速)、S237江淮公路、S244田阳公路、S243阳瓜公路。地方干线公路将形成“六横七纵六联系”的路网结构:荆(河)安(丰)公路、燕(河)广(阳湖)公路、车(洛)樊(川)公路、邵(博)武(包)公路、阳(州)至(山)“七纵”:HSS(马)-Hua(阳)公路、安(丰)-大(桥)公路、太(安)-李(甸)公路、阳(州)-陵(唐)公路、阳(州)-柳(徐)公路“六会”:成水、刘帆、程英、马恒、戚慧、阳货。同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县乡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乡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乡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计划到2020年,城市航道形成以京杭运河(ⅱ级)、高东线(ⅲ级)为主骨架的“四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四个地平线”:高东线、盐宝线、新通洋运河、益阳河;“四纵”:京杭运河、三阳河、邵岩线、芒刀河。

根据扬州港“一港三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将拥有100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87个,吞吐能力近2亿吨,其中沿江万吨级以上泊位34个(65438+1亿吨级泊位5个),千吨级以上泊位65438个。

铁路规划建设淮(安)-扬(州)-镇(江)铁路,结合京沪高铁南延工程和长三角城际轻轨工程,力争建设五峰山公铁两用桥。

在公路、铁路、干线公路、港口的配合下,将扬州打造成为江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港。

1.不写整个扬州,写绿化,写市民生活的丰富,写扬州的一些变化,以此来影射扬州的变化。

2.文章是分等级的,这是必须的,尤其是写这种文章的时候。没有一个结构化的概念,很容易写出来变成流水账,有形无神。

最后,希望你能写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