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区的经济概况

十一五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9.3%、4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倍,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

产业素质不断提升。苏宁、沃尔玛等一批中外知名商贸企业进驻,渔湾景区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复核验收;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医药产值突破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对财政贡献过亿元;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45.1%,新浦跻身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区)行列。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发展空间加快拓展,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7平方公里。新增住宅小区40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5倍。旧城改造快速推进,拆除棚户区110万平方米。“四城同创”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绿地面积均超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发展成果***享面进一步扩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4%、16.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扶弱助残工作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街道级慈善超市救助全覆盖,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人民生活呈现安定祥和、更加幸福的良好局面。

各项事业创先争优。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实现省双拥模范区四连冠,先后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城市社区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省森林防火先进区、省“五五”普法先进区、省村民自治模范区等称号,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质量兴区先进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验收。

商贸旅游全面繁荣。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17.5%。台湾大润发超市、亚欧建材装饰广场、韩国乐天玛特朝阳路店建成营业,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全区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115家。特色街区整合力度加大,陇海步行街被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盐河南路特色餐饮一条街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建成解放东路钢材、汽车、建材专业市场、人民路商贸物流中心以及苏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国际花卉城(一期)。房地产建销两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82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43万平方米。旅游业发展迅猛,东磊景区、孔雀沟景区通过国家AA级景区评定,云台农场现代农业生态园获评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加快推进新浦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开发区被授予省硅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市电力电器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区承载能力加快提升。累计投入3亿元,新浦经济开发区6.3平方公里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产业发展加快集聚。引进派尔机械、倍利特科技、柯瑞宝石英陶瓷等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26个,齐天铁塔、东浦管桩、港圣开关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0家。全区净增规模企业达2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家,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通过结题验收3个,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市第一。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连续丰产丰收。云台农场万亩出口创汇农业园获评全市首家省出口蔬菜安全示范区,包青路沿线10万亩现代农业园成为省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设施蔬菜、鲜切花、规模畜禽等相对连片集中发展,新建千亩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3个,新增云雾茶1万亩,建成花果山茶文化中心,培育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业品牌化步伐加快,全区获省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46个,清妙牌云雾茶获省第十四届“陆羽杯”评比特等奖,我区成为省云雾茶标准化创建示范区,连云港云雾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新区开发加快推进。大力推进花果山片区建设,依法稳妥征地8000亩,区市民服务中心主体封顶,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专新址建成投入使用,海清寺征地拆迁圆满完成,市体育馆建成使用,市中药学校、财经学校等新校区建设快速推进,花果山大道和凌州东路建成通车,市科教创业园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有效建立,不仅开拓了就业门路,方便了 群众生活,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繁荣和活跃了经济,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测算,1997年全区约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个体私营税收,约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个体私营创造,若加上集市贸易,则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新浦区依托中心城区的优势,以吸引外资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多层次发动,多形式联合,多渠道开拓,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截止1997年,***兴办三资企业77家,总投资6278万美元,协议外资35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2万美元。

外向型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起步迟、发展快。全区的外向型经济起步于1992年,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已发展到77家企业。二是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例较高。这与新浦地处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相适应。兴办的77家三资企业中,第三产业有46家,占58.2%。特别是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成片开发改造旧城区已成为全区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全区***有房地产合资企业10家,总投资额2247万美元,改造旧城区面积达112800平方米。三是短平快项目多,资金到位率和开业率相对较高。77家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万美元以下的短、平、快项目有54家,占68%,这些短、平、快侧重在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

改革开放二十年,变化最大的方面首推城市基础建设。加快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措施。在市、区两级政府努力下,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短短二十年,新浦建成区面积就扩大了一倍多。同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进一步改变了市容市貌。与城区扩张相适应的道路建设也进一步配套完善,使交通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在新浦城区内,朝阳路的开通,瀛州桥、朝阳桥的建成,使新浦南部联成一片,城区由以前的带状逐步演变为团状,郁州路、玉门路、龙河广场、人民路的建成使区内交通更加便捷。到1997年末,全区实有道路面积75.93万平方米。区内交通的改善,有力地促进市内公***交通业的发展,区内已辟有7条公交线路,此外还有千余辆出租车奔跑在区内的大街小巷。

在对外通道上,新墟公路、新牛公路使东抵港口、西达机场的时间分别只要半小时左右,连宁公路使新浦区与省会南京的距离由以前的八小时车程缩短了一半,铁路客运由近及远,使居民能南达上海,西至乌鲁木齐,北通北京。

城市基础设施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邮电通讯业,近二十年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区内的邮电通讯建设速度更快,城市电话已进入市民家庭,1997年末全区住户家庭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17部,平均不到两户就有一部电话。

改革开放二十年,特别是1984年以后,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到1997年,全区园林绿地面积19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79.2万平方米,1997底,全区人均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公园数量也由1978年的1个增加到1997年的3个。进入九十年代后,广泛开展的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使环境卫生日益改善,1997年全区民办保洁队伍已达733人,全年环卫实际清扫面积10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9.61万吨,粪便清运量1.37万吨,全区公***厕所已达264座,其中半数以上已改造成水冲厕所,同时我区大力加强环保工作,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5.4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为全市顺利通过卫生城省级验收奠定了基础。

城市燃气、供热也从无到有。1997年全区煤气供气量为11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0.34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6308.8吨,用气人口12.4万人,全区三分之二的家庭告别了煤炉,用上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城市供热也初具规模,全区集中供热的管道长度达到14.4公里,供热面积达322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收益最大的是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1984年以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快。1997年,职工人均年工资5540元,比1978年增长9.9倍,平均每年增长13.4%,农民人均年收入5111元,比1978年增长25.7倍,平均每年增长18.9%;从总体上测算,新浦区已达到小康生活标准。与1984年相比,1997年人民生活主要指标有如下变化:吃的方面,恩格尔系数由56.8%下降到50.2%;穿的方面,衣着支出增长4.8倍;用的方面,电话、空调、录放像机已相当普及;住的方面,人均居住面积由5.96平方米上升到9.3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