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援的秋江等待十字架而作的诗

盛唐时期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诗,名为《洞庭湖致张丞相书》:

这位隐居襄阳的大才子给当朝宰相张九龄写这样一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关键就在于那两句话:他要“过河”,就是要做官。他觉得在这样一个盛世,一个人人都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他也应该有帮助世界,为国家做出自己贡献的志向,所以他希望张九龄能介绍一下自己。

由此我们知道,在古代,尤其是六朝以后,“渡”(经济)二字的含义不仅仅是到达河对岸,它往往还有更深的内涵。“穿越”也是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绘画表现手法,在宋元时期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受理学的影响,宋代绘画由瑰丽的青绿山水转向散漫冷峻的水墨山水。到了元代,因为易主和洋人的打压,文人的内心极度压抑,于是想通过绘画来表达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通过“穿越”,想远离世俗的红尘,到达内心纯净的世界。

马援是南宋时期的绘画大师,与唐力、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他的代表作品都很有名,比如我们今天欣赏的《徒步图》《西苑雅图》《秋江渔隐图》《秋江待渡》。因为他喜欢在画的角上做小场景,所以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马角”。你看这幅画的左下角是不是很有意思?

画面中,远山幽幽,轻盈而遥远,仿佛笼罩在朦胧的水汽中。近景中间是一块凹凸不平的巨石,棱角分明,墨色浓厚,有一种冷硬的感觉。这种墨色与远景的明度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清晰。在这块陡峭坚硬的岩石上,生长着一棵松树。虽然是秋天了,但还是绿色的。它位于中央,显然是画面的主角。

这不是一棵普通的松树。它长在岩石上。谁知道它到底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生根发芽?它独自站在风中的山顶。谁知道它遭受了多少挫折?它不是刘真笔下的“亭上松”,它的枝干弯弯盘旋,面对的却是同样的“飒飒谷击”然而,风并没有把它吹倒,光秃秃的岩石也没有使它枯萎。它用最美的姿态,最柔软的姿态,抵御了风霜雨雪。这只是一棵松树吗?

可能有人觉得图中的人才是主角?你看,题目不是《秋江待渡》吗?右下角,巨石下,是等待穿越的人。渔夫拿着一根长竿,船已经靠岸了。岸上的人们正朝船走去。他们前面是主人,后面是挑担的书童。他们将乘这条叶船到达河的对岸。这不正好符合《等待穿越》的主题吗?

我们不要被画家虚幻的绘画技巧所迷惑。图中男子欲渡河,看似现实,实则空空如也。他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是河对岸,而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南宋朝廷偏居江南,守着一方残水,苟且偷生。那些文人,志存高远,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却难以实现。既然他们不能同时帮助这个世界,他们就应该对此免疫。因此,他们寻求在山水中放松,把心放在诗、酒、画、书法中,在清静中陶冶性情。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不如意,我只想做我自己。而立在巨石上的松树,就是他们性格的写照。你看,画中即将登船的主人转过头,回头看着松树。即使我们看不清他的表情,也能感受到他的依恋和尊重。所以,这棵松树就是画家眼中的“等待穿越”。

这首诗如下:

秋江阔淡,青山远画。

走的时候突然回头,树枝傲然挺立在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