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的发展史

从古至今,虽然世界各民族对美的欣赏千差万别,但都可以以某种方式欣赏美。远在9000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仅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而且开始制造和使用艺术创造陶器,成为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一,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和无数次的成功经验中,开启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由于时代、地域或民族的差异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陶器的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各种变化,但它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时代精神,这首先表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形状、装饰和质地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最大的成就就是彩陶艺术,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美来源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间接地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直接地描述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格。继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又出现了一种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文化遗产。这一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的灰陶面,不求无用的崇拜。这完全取决于容器本身的黑色。它以“全身漆黑”为最佳状态。有时器身略饰凹凸花纹或刻孔结合成型烧制,体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美。商代出现了白陶,同时模仿青铜器的花纹和造型。在当时是比青铜器更豪华的工艺,形制几乎都是礼器。特别富有特色的是波浪状的雷纹、钩状的雷纹和一个奇怪的人形云雷纹。它是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工艺品。商周时期,制陶技术没有显著进步,艺术上发展很少。自战国以来,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时期陶工的重要创造。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陶瓷产品有很大的差异。从质地上看,我国东南沿海百越地区以灰陶、印花硬陶、原始陶为主,其他地区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沙陶。在日用陶器中,以泥制灰陶为主。灰陶的粘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为灰色或黑灰色。同时,印花硬陶在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广泛使用。但由于印花硬陶质地粗糙,不适合作为食用器皿,所以多为容器。“六王毕,四海为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和高超的制陶水平,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雄浑有力的民族风格。在绘画风格方面,汉代彩陶一改战国彩陶华美活泼的风格,转而崇尚端庄典雅的神韵。图片铺天盖地,色彩绚丽。唐朝经济繁荣,政治长治久安,国民意志高涨,是唐朝各方面的空前繁荣和提高。唐三彩是盛唐在陶瓷艺术上的最佳表现。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是其制作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的风情。

[顶部]

-

中国陶瓷发展史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陶片和陶罐包括多种风格,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和釉面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和文字与甲骨文和商代青瓷密切相关。青瓷成本之高,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普罗大众的各种生活用具只能用陶器。所以可以理解为商代的制陶技术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带釉的硬陶,釉色青绿,棕黄色,胎质坚硬,灰白色。

这时,陶器不再局限于容器,而是有了广泛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品、建筑、殉道者和祭祀器皿。朝廷也非常重视制陶。

秦汉时期的陶瓷文化

秦汉时期,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难以长久保存。因此,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等,虽不能完全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遗迹中找到瓦片、汉砖等遗物,从而一窥古建筑的规模。

隋唐陶瓷文化

公元589年,隋文帝篡夺北周,吞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隋。隋朝虽然短暂,但瓷器烧制有了新的突破,不仅青瓷烧制,白瓷也发展良好。这时候在装饰手法上有了创新,比如另一块泥塑——器皿上的贴花,就是一个例子。

唐代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制瓷才能转化为成熟的状态,进入真正的制瓷时代。因为陶瓷的区分取决于是白、硬还是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烧制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易碎,只能算原瓷。但是到了唐代,不仅釉色成熟,而且烧制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瓷器真正进入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是越窑和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一时期后周世宗著名的柴窑以天青为主,世宗评价其为“雨后云破,未来如他人色”,故有“雨后天晴”之誉。道上记载“如天之蓝,如镜之亮,如纸之薄,如编钟之响”,可见其制作之精巧。

五代时,越窑曾一度成为王钱的御用器皿,不准官员享用,所以当时也叫“秘彩窑”,都属于青瓷的制造。

宋代陶瓷文化——瓷器的杰作

周朝后期,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了汴梁,史称北宋。宋代的瓷器是中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名扬天下。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是五大名窑,造型优美,典雅端庄,不仅超越了前人的成就,甚至连后世的仿制品也难以企及。

元代陶瓷文化

元朝入主中原后的91年,制瓷业较宋朝有所衰落。但这一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红的兴起,大量彩瓷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带动了明清时期瓷器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明代陶瓷文化

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明代进入了新的征程。明代以前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尤其是青花成为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景德镇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明清延续了五六百年。形容当时的盛况是“白天白烟遮天,晚上红焰烧天”。

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早期阶段,虽然没有甜白、脱胎那样精致,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因为苏泥博青Co料的投入和使用而大放异彩。画家的艺术修养很高,用绿料的幽幽作骨端花的笔触,产生水墨画的趣味;有的在线条上运用不同的深浅,产生生动的变化,更加生动有力。从元代开始,伊斯兰教的传入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应用,布局内容清晰明了,给人一种他的恢弘古朴之感。

成化和郑德处于青花瓷中期,当时苏尼波青已经用光,改用平等青。色彩没有苏青的丰富,也没有淡淡的水墨效果。因此,又向加彩或细致表现方向发展,绘画技法精、细、染均匀,加入薄胎白瓷,达到精致的目的。

嘉靖、万历年间是青花瓷的晚期,徽青的使用给嘉靖窑带来了盛况,色彩丰富浓厚。这个时候产量大,用荷兰船运到欧洲。

万历时期著名的五彩缤纷的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就连伊马里的古瓷也是根据这一时期色彩斑斓的战斗发展起来的,“万历色”在历史上声名大噪。同时还有红地黄、蓝黄花、红蓝花、黄蓝花、红画等各种彩色磁铁,以及前窑的成就,图案千变万化,增加了很多。

自明代以来,窑址往往集中在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都倾向于彩绘瓷。宋瓷以前以单色釉为主。明代以后,瓷胎越来越薄,越来越白。从此,我们开始在空白上记下风格,有了年代,有了堂号,有了名字,研究证据更加可靠。

清代陶瓷文化

中国瓷器在清代达到顶峰。几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和陶官的管理,以及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帝对瓷器的重视,皇帝的爱好和倡导,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工艺高超,装饰精美华丽,成就非凡,是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最辉煌的一次。

清代,除景德镇官窑外,当地民窑极为繁荣,成就斐然,特别是西风东渐,陶瓷外销,引进西方原料和技术,使陶瓷业更加丰富多彩。还有就是画院由于大量生产和仿制,追求精致。虽然有令人惊叹的作品,但却少了些创意,变成了纯粹的工匠。

福建德化白瓷洁白透明,佛像制作颇有名气。到了清代中期,外销的陶瓷发展成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照片。

[顶部]

-

陶瓷的分类

根据所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的不同及其混合比例,陶瓷可分为半瓷、硬陶、瓷器、硬瓷等。其他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等等。

一般来说,烧成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700 ~ 800℃素烧,素烧后施釉,再在1100 ~ 1300℃烧成;另一种方法是在1100 ~ 1250℃的高温下烧制,然后施釉,在900 ~ 1000℃的温度下烧制。

瓷器施釉后涂色和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 ~ 800℃),施釉前涂色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 ~ 1300℃)。

中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类,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陶瓷装饰

雕塑,琉璃,釉上彩,釉下彩,贵金属。

雕、挑、堆、刻、浮雕、定型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哑光釉、流釉坯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刷、喷漆、刷涂、贴花青花、五彩、釉面黑红、贴花亮金、抛光金、腐蚀金、本金和贴花。

按其使用价值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两种。这两种装修方式在应用上没有严格的区别,但是各自的装饰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方法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

工艺要求既复杂又简单。

技术难度高

装饰效果五花八门,变幻莫测,有些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宝,易于驾驭。产品规格高度标准化,需要快速更新。

与市场需求效果相同的产品很少,市场需求小。一般和陈设品一样效果的产品就能满足市场需求,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顶部]

-

古陶瓷鉴定

鉴别古陶瓷的传统方法是通过眼、耳、手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对瓷器的烧制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才能鉴别古陶瓷。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有大量的陶瓷文物代代相传。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造型、纹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实践,仔细推敲,辨别第一块陶瓷,就能知道真相,少上当。

陶瓷是火与泥的艺术,陶瓷的元素有胎骨、造型、釉色、纹饰、色彩、工艺。各种陶瓷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烧制时期,胎土、器形的变化,釉色、纹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其成功和普及的时期。这个燃烧期是其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的釉色、器形、纹饰、色彩、工艺的上限之一,就是这件陶瓷的断代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识别基于:

1,胎骨。随着研磨、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改进,胎骨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早期胎土未粉碎,淘洗不干净,烧制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从商代到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了第一次飞跃,出现了原始瓷器。烧制温度约为1000度,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瓷之间。瓷器发明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烧制温度约为1200度。瓷石和高岭土二元配方在元代景德镇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的变形。我们在鉴定陶瓷时,要善于根据光滑骨骼的烧结程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当地土为胎,偏远地区杂窑技术落后的现象。

2、类型。自人类发明陶器以来,各种类型的陶器就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能知道各个朝代的各种变化,就能赢得鉴定。

从商周秦汉开始,相对单一的器型发展到了梅瓶、盘口、冲水、天球、象耳、玉壶春、柳叶、凤尾、旋心等。每个瓶型都有一个最早烧制的朝代,每个时期的瓶身、瓶口、肢线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很明显,有些变化很微妙。如果你熟悉这些演化规律,你就可以准确地鉴别瓶子的真伪,准确地确定它们的年代。

3、釉色。自商周釉面原始瓷器和秦汉单色釉发明以来,今天的琉璃有65,438+000多种,每一种琉璃都有其诞生日期和年代。我们要熟悉每一种釉色发明的朝代,重点了解几种划时代的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蓝釉、青釉、ⅶ蓝、ⅶ红、黄釉、黑釉、褐釉、茶釉等,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雪花蓝、洒蓝是由冀蓝演变而来,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是由冀红演变而来。各种琉璃都会衍生出新的釉色。由于各种彩釉的名称口口相传,民间的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要多查阅资料,根据其胎骨、脉管类型、技法、光泽来确定年代。

[顶部]

-

陶瓷艺术品的质量鉴定

普通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难鉴别陶瓷艺术品。然而,以下方法可能有助于鉴定陶瓷艺术品。

1必须外观新颖独特,色泽淡雅,釉色细腻,手感顺滑。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还可以注重实用性。

看上面,从里到外,看有没有变形,扭曲,缺釉,粘釉,掉瓷,结疤。把陶瓷放在柜台上,看是否稳定翘曲;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要试试口和盖是否合适。同规格同型号的产品,尺寸厚度要一致。

将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表示质量好、牢固。如果声音异常,说明有裂痕、内伤或破损。比如大块的陶瓷,也要听听不同部位的声音。

4有柄有口浮雕的陶瓷艺术品,比如花瓶两侧的“耳朵”,都是二次成型的,也就是说,是粘在主体上的。所以要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没有缝隙,有没有缺釉,有没有分离感。我们应该注意平稳自然的过渡,不要有粘合的痕迹。

5陶瓷或雕刻品上的花纹应完整、均匀、清晰、牢固,勾画出的装饰性金银线条粗细均匀、明亮美观,即使用手帕也擦不掉。单色产品要颜色统一,色彩一致。

对于成套的陶瓷器皿,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花纹、色彩是否一致、协调、搭配。正规产品大多在底部或包装盒上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也要看包装是否完整结实便于携带和运输。

中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仿古陶瓷都各有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独特、制作量小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