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
中国上下对知识产权有多少认识误区?(上)
“知识产权”翻译错误
马维野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提高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软实力就是自主创新完成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拥有的发明专利上,自主创新环境越来越表现在知识产权文化的优化上。
但对知识产权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包括政府界、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甚至知识产权界的学者,往往把知识产权中的“知识”跟知识经济的“知识”混为一谈。
知识产权在英文中有两个概念: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和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简称IPR)。
这两个概念不同,却统统被中国大陆的学者翻译成四个字:知识产权。而三个英文单词(Intellectual智力、Property财产、Right权利)的中文词意中根本没说知识,讲的是智力、智慧。
台湾的翻译是比较准确的,把IP翻译成智慧财产,把IPR翻译成智慧财产权。
“知识”的英文是Knowledge,指有公知性的认识、认知、学问、学识。“知识”由于其公知性,是不能产权化的。不是张三学了“牛顿三定律”,李四就不能学了。
台湾翻译的“智慧”是指用其非公知性获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得好才可能产权化。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活的,死知识离开活智慧的使用一文不值。
中国有很多传说,说明中国人的知识比美国人丰富得多,比如“花木兰”。但美国人把“花木兰”,以及中国的国宝大熊猫都拍成动画片,在全世界卖钱。说明我们的智慧不如美国人。
可见,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智慧远远重于知识。中国人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习惯于顾名思义,很多人一见到知识产权就想当然地把它说成是“产权化的知识”。这是极其不准确的。
要准确理解知识产权的本质含义,千万不要顾名思义,应该懂得: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的法定权,而不是知识的法定权。
而且我认为,“知识产权”是个很不好的翻译,它一直在误导中国民众乃至高层领导人。
“专利”却是英文Patient的绝好翻译。专利制度就是通过公开发明换取垄断的制度。
英国是第一个实施专利的国家,把国王签发的独占权利证书称之为发明权利证书,“专利”Patient的特点是公开和垄断。在发明公开的前提下,保证了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的垄断权。
“知识产权”是30年前由中国大陆学者创造的;“专利”一词则是几千年前就有了。在古汉语里,“专利”一指专谋私利,二指垄断利益。
“自主创新”的误区
近些年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说法在全国上下广为流行。
“自主”指自己能做主。“自主创新”的含义有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表明,“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别人的东西,也不等于当年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
“自主知识产权”指的是拥有排他性的独占权。独占权可多渠道获得:可以自主创新,可以花钱买,也可是他人赠送。“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
“自主创新”需要花钱。而许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自主创新”也要讲求成本。如果购买成本大大低于研发,何需“自主创新”?因此,企业不但要学会自主创新,还要学会购买、引进、合作。让知识产权为我所用,才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高境界。
“自主创新”的成果不等于“自主知识产权”,换言之,创造并不等于拥有。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创造的成果不过是公知技术,人人可以无偿使用。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发明创造的成果才具有独占性,企业才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独占性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特性,恰恰是它才能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用不受法律保护的科技成果打击对手,防止别人模仿。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误区
“知识产权”是私权,张三拥有的,李四就不能再拥有。“拥有自主”是同一概念的重复表达。语言学上显得十分罗嗦。
“自主知识产权”的说法也是很可笑的。尽管“知识产权”翻译得不好,但其私权性质表明,任何“知识产权”都是“自主产权”。既然没有“非自主知识产权”,又何来“自主知识产权”呢?
“自主知识产权”大概是科技界提出来的,不是知识产权界提出来的。
科技界提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而科技界在“自主创新”成果得到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之后,为了突出“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就在“知识产权”前面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自主”二字。这大概就是全国上下广为传播的“自主知识产权”说法的由来。
如果要真正理解“知识产权”,“自主”二字实在是要不得的。
“知识产权”的价值
“知识产权”很有价值。据报道,iPhone手机只在中国生产,可是苹果公司拿走了58.5%的利润,中国人拿到了可怜的1.8%。相当于库克每天挣100多万美元,合人民币650多万元。名牌LV包一个卖好几万元,而生产LV包的皮革,每平方米就几十块钱。它们都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文化繁荣的标志,是企业的生命线。有作为的企业应该学会构筑知识产权壁垒。
比如商标的价值。可口可乐商标价值700多亿美元。美国一家公司吸取苹果公司在iPad商标上的教训,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在中国商标局注册了60多个商标。
专利的价值远胜于科技成果的价值。2009年,贵阳一家企业领导告诉我,他们公司已连续4年每天申请一件专利,是因为吸取了教训。他们的产品销往海外,在与外商合作中,为证明他们是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曾出示过20多个获奖证书,包括在人大会堂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外商看不懂:“技术先进与否是市场说了算的,你们中国政府凭什么说了算呢?”而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全世界保留科技奖励制度的目前大概只有中国。
他们赶紧拿出几张国家知识产权局签发的专利证书,老外一看态度大变,合作非常顺利,一家外商甚至多付给贵阳这家企业200万美元,以示对其知识产权的尊重:“你们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标准是什么,你们通过什么手段得来的,我们既搞不清楚,也没兴趣搞清楚。你们能获得这些专利了不起,因为发明专利能不能授权,全世界是统一的标准。不该授权,就是用尽一切不正当手段也不可能得到授权。”
专利价值有时高于商标品牌的价值。这也是驰名300年多年的剪刀品牌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倒闭的原因。它们是被1983年创立的广州阳江十八子打败的。阳江十八子大量申请专利,通过授权专利不断扩大市场,垄断市场,最终把王麻子、张小泉挤出了市场。这个例子说明,知识产权对企业都很重要,但是,专利才是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技术依赖型企业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一家企业老总曾经问我:“商标、专利到底是什么关系?”我随口告诉他:“商标是你的‘名片’,专利是你的‘芯片’。”他说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
/html/01/597101-167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