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超过自身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降低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水污染是指由于某种物质的干预,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污染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有害水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在物质、人、场所和环境介质的表面或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超种类、超数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未采取防止溢漏措施,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的;非法向大气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话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高度发达的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预期不足,预防不利,导致了三大全球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不断地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然而,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作用。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利的变化,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多种分类:

按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根据环境污染的性质和来源: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损害和影响,如荒漠化、森林破坏等,也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候这种间接的环境影响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都是空气污染造成的环境影响。这种源于环境污染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测。但是,一旦发生,就意味着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当然,环境污染最直接、最容易感受到的后果是降低人类的环境质量,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比如城市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染,人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水质普遍下降,威胁人民健康,造成胎儿早产或畸形。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还会引发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由污染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由于人们对高度发达的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预期不足,预防不利,导致了三大全球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不断地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然而,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作用。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利的变化,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目前,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包括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越来越国际化,近年来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污染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例子,都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

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中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65438-0983中国政府宣布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中国政府制定了《未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议程21》,指出“通过高消耗和‘先污染后治理’来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了搞好环境污染的防治,每个公民都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经常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自觉培育环保道德风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生物净化与消除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密切相关。

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降低或消除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的过程。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生物净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功能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1hm2(公顷)柳杉林每月可吸收60kg二氧化硫。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挡和吸附大气中的灰尘和放射性污染物。比如1hm2山毛榉林阻隔吸收68t一年尘埃;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可以减少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第三,很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子、臭柏等,可以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致病菌。因此,森林和公园空气中的致病菌数量明显低于闹市区。总之,绿色植物可以在很多方面净化大气,特别是在森林中,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古代中国的许多地方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乱砍滥伐、开荒等,中国的森林越来越少。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计算,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爱护周围的植物和树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中国的森林覆盖率。

自1978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十大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这十项林业工程是:三北地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太行山绿化工程;国家荒漠化控制项目;淮河和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计划造林654.38+0.2亿公顷。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逐步改善了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的纯化

污染物往往含有大量有机物。土壤和水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可以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步分解为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的作用。

自然界微生物的纯化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方式不同:有些有机污染物容易分解,如人畜粪便和尿液;有些有机污染物很难分解,比如纤维素和农药。有些有机污染物是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比如塑料和尼龙。

农药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可以在土壤中保留很长时间。农药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吗?对此,科学家进行了实验。他们选择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将它们混合均匀,并均匀地装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为两组:一组高压灭菌;另一组不灭菌作为对照。然后在两组容器中的土壤上喷洒等量的敌草隆①,然后将两组容器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六周后,在两组容器中检测到敌草隆的消失。发现灭菌土壤中的敌草隆只分解了10%,而对照土壤中的敌草隆分解了近50%。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得出结论,土壤中农药的消失和微生物的分解是重要原因。

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时,一方面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的大的个体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各种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磷的无机盐,从而净化污水(如图)。污水经净化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和工厂冷却水。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并经专门机构鉴定许可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因为与环保有关的东西通常都标有“绿色”二字,为了突出这些食品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发展包括产地的选择,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一系列环节。为了防止和减少污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比如农田的大气、土壤、水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不能被污染,食品要密封。

绿色食品标志由上面的太阳、下面的叶子和中间的花蕾组成,象征着和谐的生态系统。整个logo是一个正圆圈,代表保护。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这两类的主要区别是:A级绿色食品允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限的有机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有机化学合成物质。从65438年到0999年,中国生产了700多种绿色食品,其中一些已进入国际市场,100多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总之,绿色食品的发展是中国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产物,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的产物。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