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800字的包公千禧年回顾。

千禧年后的包公:

既要强调治道之制,又要强调为官之德。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顺、诚实、正直、善解人意而闻名。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以善审狱案而闻名,被誉为“箭桩人物”、“东方福尔摩斯”,形成了独特的、人民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其清正廉洁的司法官员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进法治。

包公司法文化本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正义凸显了个人的重要性,抹杀了制度。这个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需要完善法制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是祈求清官。但是把制度和个人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是不现实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来执行,只有选好人,用好人,才能很好地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好人有好报。只有有公式的清官才能执法好。我们所说的廉洁道德,其实是与严格执法相统一的。当今执法的很多问题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的问题。所以,既要强调政治制度,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此外,包公的严格执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掌权者可以互相包庇,也可以以权谋私。然而,当社会底层人民在无数次斗争中失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公正解决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包公这样的清官身上,希望得到一个“说法”,那就是正义。因此,包公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社会正义。人们对包公的敬仰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是包公破案故事的寓意,也是包公企业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千禧年后的包公: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犹如星辰。千百年来,如果说孔子是大众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在我看来,下一个人大概就要数包拯了。

孔子是思想家,他的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包拯是封建王朝的实干家。他的功绩除了史书记载外,主要的文字都是写给皇帝的“奏章”。无论奏章多么辉煌,政绩多么突出,最终都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是,为什么他的影响力可以跨越时空,超越阶级,长久传播?

这是因为在优异成绩的背后有一种珍贵的“包拯精神”,而纪念是成绩的思想基础。要知道包拯精神是什么,就要了解包拯的思想内核和人格特征,反过来又需要对他的一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包拯,本名袭人,宋真宗北咸平二年,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吉杰乡包村(今安徽合肥肥东县包公镇包村)。包拯的父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做过小官,土地不多。小康家庭以种田读书为基础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包家也不例外。

《肥东县志》说:“包拯少年在乡下读书,也务农放牧。”天盛五年(公元1027),包拯进士,两次被朝廷赐官。两人都是因为父母不愿陪伴而辞职,直到父母生病守孝三年才担任天长知府,时年38岁。

在地方上,包拯担任过知府、知府、转运使。在中央任按察使、御史监、房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直至去世为枢密副使。我们知道,北宋的最高监察机关是以程为首的御史台,最高财政机关是以三司为首的,最高军事机关是以唐使为首的枢密院。枢密院是协助皇帝进行军事事务的机构。在皇帝的统率下,丞相、副丞相、枢密使、枢密使、政务委员构成国家的最高领导核心。所以包拯的地位相当高。

包拯思想的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包拯有着鲜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信中,包拯写道:“我出身草堂,早从官学。我相信以前的书,钦佩古人的行动。我当总督,我行我素,分忠与死。”我忽然被任命为侍从,我是受教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既无贵族出身,又无政治背景的人能被委以重任,被朝廷视为心腹,也就不难理解了。基于这种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请立太子”,希望赵朝繁衍不息,因为“太子乃天下之本”,只有立太子,才能巩固皇族,打败奸臣,否则“将来是祸,社会是福”。这种忠君思想可谓极致。

包拯也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古人早就提出了“民为国之本,基为国之本”和“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的民本思想。这一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政治思想,成为包拯一生从政的根本信条,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反复对仁宗说:“民为国之本,钱为用,事关安危。当务之急是安全。”“民为国之本,而财为用,安为缚,而横税暴取,不知其理。”他的几十条为民请命,都是基于民为国之本的理念。

难能可贵的是,包拯思想中的忠君与民本是相融的。那么对于包拯来说,两者统一的逻辑是什么?

在《请寄灾伤路以慰》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灾人祸严重,请求早日慰灵,否则必致大乱:“民储皆为军,民失所依,流亡在外...今年秋天,幼苗和庄稼都在枯萎...他们饿了就去偷,偷了就奸诈,但是他们做不到。他说得很清楚,如果官员不爱民,人民贫困,“奸雄”就会揭竿而起,后果不堪设想。类似这样的话,在今天还能看到的包拯的奏折里,至少说了四遍。可见,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包拯将其视为最大的“忠君”,这是忠君与民本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说,包拯“忠君”的目的在于“君臣”,但客观上是有利于天下的,忠君与民本高度统一的积极意义也体现在这里。

包拯性格坦率,几乎毫无保留,这种坦率似乎缺乏修养。乍一看,他的坦率真的不近人情。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是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与农村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无形中烙上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和淳朴;第二,在他所熟悉的古书中,志士仁人的报国爱民的胸怀和“言出必行”的品格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唐代名臣刘芸的言行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翰林学士刘军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由于与朝廷恶势力不和,两次被任命为庐州节度使,包拯从小就很受刘军赏识。

包拯精神是在包拯思想内核和人格特征外在表现的基础上形成的。

千禧年后的包公:

反腐反庸,无私无畏

包拯的实干精神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在任何岗位上,他都关心民生,锐意改革。同时,他会如实汇报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了解到的情况,无论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并提出解决办法,请求皇帝“派专人指挥”。在包拯看来,这是一个官员的责任。

包拯的著作,除了一份家训和几首短诗,多达185份奏折,其中弹劾朝中官员多达61份奏折!61人中,贪官首当其冲,也有少数犯一般错误、无能的“庸人”。那些比他地位更高的人,如宰相,皇室成员和亲戚如张耀祚,和杨都被弹劾了。比如他认为宋祁“不能为夷部多宴三秘”;张作为三司使,“乘势买屋富民,不耻而不能于大位”。宋瑶总理说,“自从我开始平衡轴心国七年以来,我从未看到过光明的未来”,但“我认为我能在和平中得到最好的政策”。作为宰大臣,“我不能不遗余力地设置,这是错误的,所以我应该感到尴尬”。一时间,“保弹”成了法院一听就失色的流行语。

在“包公弹”中,以“刘弹张尧佐”最为惊心动魄,包拯在其中的大无畏精神更是长期为世人所称道。

张耀祚是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张贵妃的叔叔和养父。他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张贵妃以其独特的地位缠住仁宗,将张尧提升为官爵。张尧在他养女的帮助下,晋升到最高职位,成为第三任秘书。包拯一掌谏院,就履行“以言为职”的职责,和几个同僚一起,弹劾这个“耽于私事,突然出现”的“凡夫俗子”。谁知仁宗变本加厉,竟然任命张尧担起重任,让他担任了宣惠南院大使等四个职务。消息一出,朝野一片哗然。就连一向温和御史的王也怒了,力挺包拯,要求仁宗撤销张耀佐的任命。结果,这个建议是无效的,王不得不在法庭上争辩,也就是说,当他去法庭时,要面对皇帝。

法庭辩论时,包拯情绪激动,离开座位,走近仁宗,将唾沫泼在仁宗脸上,令仁宗不悦,退朝。包拯一往无前,继续弹劾张作耀,* * *前后多达六次。他反复说:

1956年,张耀佐不自量力,众大臣暗中商议。然而,这不是陛下的错,执政大臣也有错...执政大臣并没有考虑陛下的义气,而是唯命是从,唯命是从,唯恐尧佐不满他的意愿,使陛下有了私人后宫。你爱你的心吗?(《论张耀祖不当撤四使》)

张尧佐的非才论...部长等人已经重复了很久。陛下对安全的渴望是一种虚假的恩惠和重要的地位。求前代无例,访人情不安。我真的很担心危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执政大臣,与国家荣辱与共,不能把持建明,歌中有偏心,令世人暗暗议论,称陛下私于后宫。(《再打张耀祖》之一)

包拯的直接申斥看似是执政大臣,但目标显然是在仁宗的“私后宫”。在封建时代,皇帝凌驾于万人之上,掌握着生杀大权。作为臣民,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直言不讳,提出抗议!

深切体察民情,为民请命

包拯对仁宗寄予厚望,希望仁宗“少收税,少用兵,救荒”,重现尧舜盛世,“幼有所养,老有所终,无伤其身,不必调之”。当时的现实是,北宋进入中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逐渐消失,贪腐之风蔓延,官僚盘剥,农民深受其害。所以包拯在以大无畏的精神反腐肃贪的同时,不遗余力的为民请命,占了所有奏折的1/3。

当时的税有很多种,最常见也最难处理的就是变、移、头、仓耗。所谓“折”,是指根据政府临时需要,将明文要求收取的物品折算成现金或其他物品。几经周折,官员从中获利,纳税人负担加重。“转库”是指将就地缴纳的税粮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支付。如果你移动支付现金,官方还会要求“脚钱”。“老板”和“仓库消费”都是按照一定比例的税收增加的附加税,只是后者找了一个“仓库消费”的名称作为目的。

包拯得知周琛五县变音问题十分严重,当即许愿“请避免周琛加折见钱”。奏折中说,一桶大麦市实际价格是50文,但被政府折算成100文,加上脚钱、人头、仓耗40文,占140文。这种“二次杀贫剥贫”的“极端勒索”必须立即取缔,要按实际市场价计算或“照收不误”,即实物交付。

同时,包拯发现淮南、江苏、浙江、镜湖等地也有折射的问题,严重程度不亚于周琛。他急中生智,连续打了四场,避开江淮、浙江之间的波折,并由此引申为“杂科率”,多次请求朝廷判令“适可而止”。当时政府用的东西,都是分摊给老百姓的。虽然是云买的,但是低于市场价。这种强制性的临时税称为“税率”包拯要求停止或减少苛捐杂税,可谓为民解困。据宋代刘智传,“百姓欢呼落泪”。

包拯的这些奏章,反映的问题有据可查,提出的建议清晰可行,爱民之心跃然纸上。他在写作中还指责一些地方官员“不服从前圣旨的指示”,并特别指出:“船公司满年服役,不顾人财两空,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无非如此。”谁都知道这种举报要得罪一批人,但包拯直言不讳,毫无顾忌。

包拯的救济范围不仅包括受灾的农民,还包括更广泛的民生。停后游、保民田、除债、改盐法、救荒的讨论,都给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另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叫项寿,做官违法,被上级检查。他怀疑有人举报,私下折磨他,逼他自杀。案发后,他偏袒故友,诬告告密者,干扰办案,致使“九十余人仍被封禁。”包拯写信为被禁者叫屈,充分体现了他惩恶扬善、以人为本的心。

千禧年后的包公:

保持一颗正直的心,严格要求自己。

包拯认识端州时,曾有一首诗《蜀地端州县翟壁》,愿景明确:“咕噜心为根本,直路为身计。秀干终成楼,精钢不作钩。仓库里全是老鼠和鸟,草地上全是狐狸和兔子。历史有遗,无人耻。”清心才能少欲,进退不失其义,故谓之“治本”。直来直去,光明磊落,是他的“身体计划”。包拯并不是以诗出名,但这首诗正气凛然,可视为包拯立于不败之地的宣言书和矢志不渝的行动指南。

包拯服丧期满,被发配到北京任官职。当时,官场上非常流行拉关系走后门,宰相吕夷简的官邸更是人满为患。包拯和吕夷简有老乡之谊。吕夷简以为他会来拜访,但他不能等太久。后来,他得知包拯到吏部报到后直接去了天长当知县,这让吕夷简感到非常惊讶。从此,包拯在仕途上走上了这条直路,直到生命的终结,历时25年。

25年间,包拯从知府、县令、转运使到枢密使,成为执政大臣,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因在执政党和反对党的成就而闻名。当然,他离不开更开明的仁宗皇帝的赏识和支持。正如他的得意门生张天在他的《孝经公绩论》中所说:“愚言谓仁宗皇帝不会开悟,故无庸置疑。

在过去的25年里,特别是担任谏官期间,包拯弹劾了很多官员,有时会因为愤怒而忍不住使用过激的言语。嫉妒的人自然很多。但他在官场上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扮演了逆风行舟的角色。原因是他像一面清澈的水镜,人品无瑕。就连看不起自己“知识不足”的欧阳修,在《论包拯致三使书》中,也称赞“救自然而正”,“晚有直节,上书朝廷”。

包拯认为,治国最重要的是选官。用今天的话说,他深刻理解了“干部是决定因素”。孙富、张桓、吴逵、范翔、韩志、张天、吴鹤、赵尚宽等人在追悼会上被点名推荐。需要强调的是,他光明磊落,廉洁无私,推荐的人没有一个是出于私人关系,更谈不上拉帮结派。这也是为什么他敢在《请复韩志等台官》中向仁宗保证:“也许拿着更好,我愿意犯同样的罪。”很牢固,落地。

包拯总是服从朝廷的命令。当年被视为蛮荒之地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甘愿赴任,功勋卓著。除了他的大儿子去世,要求回到家乡照顾附近的家人,他从未向法院提出任何个人请求——七封“寻求外交职位”的奏章是对一名劝谏官的不当抗议,而不是在本案中。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救朝刚毅,王公宦官为之聚手,闻之皆畏。”最典型的例子,据司马光《涑水文姬》记载,他知道泸州后,“亲老之人乘势扰乱朝政,有从叔犯法,望戳之,故自然屏息。”暴虐的官吏克制了自己,他们的堂兄弟犯法也受到了平等的对待,从而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忠厚者,为民之貌;贪婪的人是人民的小偷。”他发誓要做“人民的守望”,并留下家训,提醒后人把清正廉洁的家风代代相传:

犯下罪行和虐待行为的后代、官员和官员不得返回自己的家园;他死后,不应该被埋在一个大棺材里。如果你不遵从我的意愿,你就不是我的后代。(宋、《改翟传》卷十四《苏公家训》)

几十年来,除了朝廷给的俸禄,包拯没多吃也没占一分多。他知道端州富庶端州三年,所有的前任都利用朝贡的机会,侵吞了几十倍于朝贡的端州,为己所用,除了个人享用,还送给达官贵人,闹出了大丑闻。包拯却改变了以往的规矩,下令砚台的制作数量不能超过贡品的数量。卸任时“一砚拒归”,从此成为斯利姆的一段佳话。

虽然这个故事载于《宋史》,但其真实性无法完全确认。但有趣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拯及其家人的墓葬时,只发现了一块普通的砚台,而不是端砚,这确实为这个历史故事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证明。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处理政务时突然病倒。此后,他一直卧床不起,一代名臣相继去世。

包拯精神是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诞生的。然而,由于其历史的进步性,具有历史进步性的精神总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所以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它超越了时空,甚至超越了阶级,可以称之为永恒。

弹指间,1000多年过去了。应该说,制度建设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更为根本和重要。然而,在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包拯一直受到为官者或为民者的普遍推崇。包拯和他的包拯精神似乎没有过时。“是这种精神的回响,也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辉”,以及“无论前方是雷区还是深渊,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既是整个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统治者需要重新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春江《包拯千年谜包公文化海外》记载,泰国有一种洗衣粉因为商标是包公而大受欢迎,广告词是这样的:“此洗衣粉去污效果如同包公对待贪官一样毫不留情;公司的经营方针就像包公审理案件一样公正诚实。”或许包拯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它出生的国家。这个故事可以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