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牛肉面属于哪里?

黄骅牛肉面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特色食品。黄骅牛肉面的主要原料是黄花菜、黄牛肉、黄牛大骨和面条。汤、肉、菜、配料完全融为一体,形成黄牛肉汤,油而不腻,浓而香。这是一种营养健康的食品。

居住在我国各地的回族都有逢年过节或节日吃面条的习俗,吃法各不相同。有的鸡蛋炖西红柿;有的用牛羊肉、炖菜做汤;对于讲究吃法的人来说,最好的金百合浸泡后换刀,再与炖牛羊肉一起炖,称之为“圈”,再将擀面用清水煮熟,呈“圈”状端上桌。估计这个民族习俗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与回族传入中国的历史相当,可见其深刻内涵!只是这种吃法由来已久,却从来没有名正言顺。统称吃面,和枣庄本地人吃煎饼馒头的叫法差不多。90年代初,宋师傅苦思冥想,终于根据其原料的特点,将其命名为“黄花牛肉面”。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对其制作工艺和调料配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和研究,融合了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加入了30多种具有温补、散寒、理气功能的天然植物的根、茎、叶、果,用纯正地道的牛骨烹制而成。逐渐形成了稳定独特的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不仅口感纯正爽口,而且口感厚实饱满。风味独特,前味、中味、衔接紧密、饭后回味悠长,对脾胃虚寒、气滞胃痛有显著的食疗作用。使普通的民间面条成为富有内涵的纯天然绿色营养食品。2002年被认定为“枣庄地方名吃”。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诚信工商户”。枣庄市“光彩之星”于2006年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

宋师傅、沙家、高家等台儿庄古城数十家清真面馆专做黄骅牛肉面,从早到晚都是食客爆满。老板宋嘉其说:黄骅牛肉面原本是穆斯林斋月的主食。在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新年。汉族包饺子,回族炖黄花牛肉汤。熬了一夜的牛骨汤,用黄花菜“盖面”,和年糕一起吃,更美。

至于如何把回族的素面发展成一种商品,他说:13年前,他吃“加州牛肉面”的时候,想起了回族过年吃的“金针圈汤面”。就说“金针汤面”也不比这个差。朋友不信,他一展身手,大家吃得赞不绝口,点燃了他心中的商机。“宋师傅面馆”开张啦!

黄骅牛肉面的主要原料是黄花菜、黄牛肉、黄牛大骨和面条。主要流程是:挑选最好的烤黄花菜,用冷水浸泡六七个小时,手洗干净,用刀切成片备用。选取当地成年牛瘦肉,浸泡至水清,用细刀切成肉丁,放入油锅炸熟,加入调料炖透。将牛的大骨头洗净打碎,放入冷水锅中小火炖15小时,做成奶状的肉汤。细切黄花、细炒牛肉,配以十余种具有暖胃、温中、理气开窍功能的名贵中草药及调料,倒入牛骨汤,汤、肉、菜、料不断炖至完全融合,形成油而不腻、味浓而香的黄花牛肉汤。将精制好的面条放入清水中煮沸,取出放入碗中,取出煮好的黄花牛肉汤,对半浇在面条上,加入胡椒粉、香油、香菜或蒜苗,稍加搅拌,直接食用。黄骅牛肉面是一种营养健康的食品。黄骅牛肉面的面条有机器加工的鲜面条和手工擀面,手工面最好。

宋嘉其将“金针拉面”命名为“黄骅牛肉面”。挖掘我们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反复实验形成了稳定独特的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使黄骅牛肉面“口感清爽、味道厚重、回味悠长”,对脾胃不和、气血凝滞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黄骅牛肉面”是南北风俗融合的结果。北方人爱吃牛肉却不出黄花,南方人爱吃黄花却不爱吃牛肉。是大运河的起源地,给了江南和江北饮食习俗融合的契机。黄骅牛肉面引发了台儿庄的饮食变革,“黄骅牛肉面”成为当地独特的“美食产业”。台儿庄大街小巷涌现出数十家“黄骅牛肉面”餐馆,很快就蔓延到许多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