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国货之光,如今沉入海底。金丝猴奶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把自己变成一个奇迹
赵启三,1948出生,人生从来不缺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人。他年轻时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高。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家乡一家电器厂工作。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常年跑业务的赵启三情商很高,在电器厂也相处得很好。两年后,他被提升为厂长。
赵启三觉得这次升职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他一直不想接手的电器厂负债一百多万。对于年轻的赵启三来说,高额的债务不是一笔小数目。另外,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这种环境下家电行业很难有大作为。
在赵启三看来,80年代吃得饱是硬道理,于是下定决心把电器厂改成食品厂。这样,傅晶农业机械厂更名为沈丘食品总厂。其实赵启三对食品行业了解不多,但他做自己知道的事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食品厂不仅偿还了高额债务,还扩大了工厂规模。
1992,赵启三经过市场调研,发现糖果品牌呈上升趋势。赵启三创办公司的那一年恰好是猴年,就以赵启三非常喜欢的动物金丝猴命名。
于是金丝猴品牌诞生了。随着糖果、巧克力等产品的大量生产,金丝猴实现了年收入2000多万元的惊人之举,抢占了大量糖果市场。65438到0994,赵启三把公司总部搬到了上海,整合了所有的资源。到2008年,金丝猴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亿元。
另辟蹊径不是捷径。赵启三让金丝猴创造了20亿的销售额,这是通过一路努力取得的。赵启三审时度势,清楚地了解市场,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迷失自我,被迫“出卖自己”
赵启三是食品市场的标杆人物。常年跑市场,真的是赵启三致富的好路子。事实上,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早些年,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可行的。随着市场的发展,模仿者越来越多,市场最需要的是创新。
赵启三一直沉迷于“模仿”的暴利,没有意识到金丝猴公司需要适应时代,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手段的缺失,为金丝猴未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金丝猴公司以“三只金丝猴是一杯好奶”为口号,堪称经典。尴尬的是,它居然抄袭了大白兔奶糖“七只大白兔是一杯好奶”。
后期因未经许可假冒费列罗公司商标被罚款654.38+0.93万元。盲目模仿使金丝猴公司的声誉大打折扣,但赵启三却置之不理,他沉迷于自己的金钱帝国。
为了金丝猴公司成功上市,他开始疯狂扩张。他从来不认为这次扩张是一次意外。金丝猴公司受口碑影响,导致业绩大幅下滑,未能成功上市,经营不善,上市受挫。67岁那年,赵启三萌发了卖掉金丝猴的念头。
两年后,金丝猴公司危机日益凸显,赵启三不得不套现公司股份,卖掉金丝猴公司。当时美国好时公司有意通过收购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国企的销售渠道打开国内市场。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好时公司斥资30亿收购金丝猴,赵启三直接套现30亿。回顾赵启三在央视广告中的豪言壮语,“铸造精品王牌,打造百年老店”已经失败。
随着金丝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赵启三缺乏灵活的意识,盲目遵循旧的经营策略。当今社会,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灵活性尤为重要。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你就会被时代抛弃。
绕来绕去又成了国货。
金丝猴原本是赵启三创办的家族企业。好时公司收购金丝猴后,其国外的商业模式并不适合金丝猴,公司被裁员、商业规则的改变和“水土不服”搞得焦头烂额。业绩下滑导致公司无力支付员工工资。拖欠工资导致内部员工闹事,冲突日益严重。
为了挽救危机,好时公司制定了提高销售业绩的策略,意图是借出货来弥补拖欠的工资。不幸的是,这种做法遇到了严重的滞销市场,再次加剧了公司的危机。这时候金丝猴国内外都在。因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赵启三在河南积累的好名声逐渐被破坏。
好时公司对金丝猴的一系列改革毫无效果,对金丝猴的耐心也快耗尽了。在对金丝猴一次次失望后,好时公司觉得金丝猴无法为其创造市场价值,选择了低价回售中国市场。最终,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再次被河南玉祥食品有限公司以2亿的市场价收购,4年后“转型”为国企。
好时公司忽略金丝猴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国外的商业模式并不适合家族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卖了两次的金丝猴,已经成为国货经典,积累的客户群很大一部分还保留着。对于很多人来说,金丝猴奶糖是他们童年的回忆,它在大白兔奶糖的支配下还有生存的条件,但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巅峰了。金丝猴公司的未来,就看它能不能有创新和创新的发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