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年商标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位置考辨
吕,陕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
摘要:杜牧的《清明》一诗,因其极高的酒文化价值,引发了诸多关于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争议,尤其是关于杏花村确切地点的争议。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根据杜牧西河诗等几首抒情诗提供的线索,结合晚唐太原盆地的气候特点,得出《清明》诗的写作时间约为23-26岁。创作地点在作者前往汾州(汾州)的路上,即山西太原盆地汾阳杏花村,是与《并州道钟》同时期的作品。
关键词:杜牧清明节杏花村
杜牧(803 ~ 852)京兆万年县(今陕西省长安县)人。他是中国晚唐诗坛上一位独特而杰出的诗人。杜牧机智而自由。早年,他对自己通过国家帮助世界的能力颇为自负。杜牧一生爱好旅游,写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清明》这首诗影响很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死。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一首《清明》诗中的雅俗共赏,也反映了唐代杏花村在清明时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众所周知,这首诗也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但对于诗中的“杏花村”所指何处,却有很大争议。全国有好几个杏花村,所谓的“地望”竞赛从明末就开始了。“北汾论”、“南池论”、“江苏南京论”、“湖北麻城论”相继出现。于是有人不得不认为“杏花村”是一个统称,不可能搞清楚它指的是哪里。解放以来,有学者考虑现代气候和杜牧在池州为官的面貌,认同“杏花村”在池州的人也不少。2003年5月,《中国地方志》杂志发表了一篇65438+3000多字的长文《杏花村视界之争解析》。根据清代地方志和现代气候,池州的学说得到了肯定,池州似乎成了定论。CCTV 2。但批池州和郎先生考证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把现在的气候等同于唐朝的古气候,从清朝的记载来推断唐朝的史实,以池州二年来肯定杜牧的生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杜牧生活在1200-1150年前。根据历史地理,当时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与现在不同。杜牧没去过山西。阅读《樊川文集》会发现,杜牧年轻时曾游历汾州(今太原),而《清明》一诗应该是杜牧游历汾州时所作。
第一,杜牧年轻时随芬游历过的一次强游——汾阳。
唐力王朝兴起兵于晋阳(并州),封晋阳为京。与芬同游唐代古道,几乎是文人墨客的必修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名人都曾游历并写诗。在所有的唐诗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有关沿汾旅行的诗歌,正如白居易所说:“有汾的旧路辉煌灿烂”。
杜牧早年自负,慷慨激昂,谈军事。挺直腰杆,敢于讨论重大问题,指出过去的弊端。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具有洞察力和勇气的进步人士。23岁时,他写了一篇名篇《龚放赋》,26岁时,他考上了进士。期间游过滨河汾,值得信赖,有诗《并州道中》为证。有人认为《并州道中》这首诗出自另一部集子,可能夹杂了其他人的作品。其实还有其他诗证明他在滨河游过,比如《田果家宅》、《安邑南门外,房子盖得高。凤城园里,墙头缺蒿。”这里的安义是唐朝北上太原的必经之地。唐代北上的路线是周浦(今永济)-晋州(今临汾)-汾州(今汾阳)-并州(今晋源一带),安邑(今运城北)在蒲津与蒲津之间。
杜牧访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走古道,更是为了考察汾阳王封地旧址。杜牧在做官之前喜欢谈论兵法和军事,并称赞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晚年,杜牧去南方做官,但心里始终没有忘记汾阳王,在一首名为《云梦泽》的绝句中写道:
日月神龙之旗欲飞,楚王缚技高。
直是超然于五湖四海,而不是一如既往的郭汾阳。
在杜牧的心目中,郭子仪比帮助越王取得成功的范蠡还要伟大。《伤逝》是对杜牧早期关于汾州西河的长句四韵诗的呼应;
2转自招商网——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位置考辨
九金神鼎重丘,五玉王公杂环。
星座彻夜猎暗,守楼吹笛。
紫龙被埋葬在监狱里,路宏皇帝向天空投下一张脸。
如果你想念西河的老朋友,鱼爸爸答应寄信。
诗前有个小序:“尹达存学士,学士,学士,学士,学士,青年。”从这首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杜牧年轻时或回忆青春时的作品。《西河》诗,唐代汾阳古称。诗中“紫龙葬狱”,“守楼吹笛闲。”是对西河古城的描述。西河就是现在的汾阳市。那“西河故友”呢?论“九金神鼎冲秋山”之力,论“五玉王公杂环”之财。论功名,“西河星宿亮苍穹,名捕狼席黯然失色”,论才华与成就,“天帝蒙脸。”(意思是屡试不爽,就像在老先生的火里炼一样,是天赐的恩典。汾阳除了王家还有谁是西河这么伟大的老朋友?以至于我们的诗人坐不住了,问“鱼爸爸答应留信了。”发誓要参军!这首诗是杜牧年轻时的自白。
逛西河的人很多,唐诗里有“西河如龙”的意象。诗中的“西河故友”指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不仅说明了杜牧游历汾阳城、杏花村,还逗留了一段时间,从而结交了西河的新朋友。
《清明》诗作于山西汾阳的另一证据是,杜牧晚年在南方为官时写的另一首诗《寓言》:
暖风姗姗来迟,柳树开始含苞待放,顾瑛看起来很羞愧。
明朝为什么独大?杏花季在江南。
诗的大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早晨,面对江南明媚的春光,坐在官邸的诗人心情不好。如果他丢了东西,为什么?因为又将是北方杏花盛开的季节,我在江南。寓言证实了《清明》这首诗确实写于北方。
《清明》这首诗是杜牧的成名作,是他年轻时遇事忧国忧民的告白。《牧童指点杏花村》的精彩,是一辈子的记忆。但《唐代诗集》并未收录。我们知道,杜牧做官后写诗送给他的侄子,《范》就是他的侄子编的。如果是写在池州,应该包括范,这说明《清明》是他的早期作品。
二、唐代“汾川三月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
虽然山西清明时节降水频繁,但还是有人不安地想:山西春天应该是“风沙大”,可不可以“清明时节雨纷纷”?没错,唐代山西的春天正是“清明多雨”。下面举几首唐代描写山西和北方春天的诗。唐代著名才女余在《寄刘尚书》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水中花开。”唐代诗人杜在《清明酒席游》中说:“细雨霏霏,姗姗来迟。”唐代羊男赏杏观雪,有诗曰:“落花过处,细雨带清。”魏描写长安风光时,有诗云:“禁有细春雨,宫树野烟相谐。”长安也在北方。
到了唐代,山西不仅春雨绵绵,而且春水四溢。比如唐代诗人姚合写过一句诗:“一代马龙混,汾河海暗。”“金叶雨初,汾河清。”唐代汾州诗人薛能说:“素芬与我家千年,常记衙门欲洗纱。”在唐朝,汾河真的是死水很深,不像今天。姑且称之为唐代北方清明时期的“花雨”。“花雨”不同于今天长江流域的“春雨”、“梅雨”。今天的梅雨出现在6月前后,离清明还有一段距离。
为什么唐代的“花雨”在今天消失了?我国气象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和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三次温暖期,期间北方降水增多。隋唐(589-907)恰好是第三个暖期(7-9世纪)。据史书记载,当时长安没有冰雪,关中地区可以生长梅子和橘子。竺可桢还发现9世纪中国降水指数距平为+0.08,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值。我认为在暖期,当雨带北移至魏奋流域时,将会有“花雨”。
3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的确切位置
从汾河流量的变化,也可以证明气候的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隋唐时期,为了供应都城长安的粮食,要注意粮食运输,汾河流域就是供应地。隋朝在丁于周浦(今永济附近)设立漕运,专司汾津运粮,在唐初照常进行。也就是说,隋唐时期汾水通航,远至汾州、晋州,也就是今天的汾阳县、临汾市。
3转自招商网——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位置考辨
随着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山西变得有点“贫瘠寒冷”,中国文化的中心开始南移。唐代曾经风云一时的山西逐渐被怀疑,天下都城陕西长安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面对阳光明媚的三月,我们不得不感叹:
春风又到了汾河湾,但是没有大雁飞过天空。
汉唐遗迹满魏奋,多少塔怪西风。
环境变化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其中毁林是主要原因。环境的变化自然让人心疼,芬人人文素质的生疏尤其让人心疼。
三。杏花诗会——晚唐诗人与杜牧的合唱
唐代清明节的习俗可能与今天的习俗大不相同。如唐代杜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迟暮。”唐代羊男赏杏观雪,有诗曰:“落花过处,细雨带清。”说明在唐代,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可能不是像今天这样扫墓祭祖,而是春游。当然这需要民俗学进一步研究,也就是说欣赏唐诗不能套用今天的习俗。
《清明》这首诗是庄友永远的绝唱!这首绝唱引来酒客和诗人,后有晚唐诗人杜牧、赵薇,一首诗《分上饯行》描述了杏林一场春宴的画面:
云何事如故乡,山河知路不同。
好几年没回过家了,该是春色的时候了。
一瓶花喝了酒,太阳底下的水没了。
不要等到弦的末端,摇一摇鞭子就花掉了。
杜牧步行而来,悄然离去,赵薇策马而来,渐行渐远。他们来的辛苦,走的辛苦,不带走一片云彩。赵薇是杜牧的好友,杜牧曾写过《雪晴三韵访赵薇街西》这首诗。我想史昭可能受到了《清明》这首诗的影响。《史昭》还表明,汾上(汾州)的杏花在唐代就很有名。此外,岑参的诗“惟我老在金山,愁看汾阳花”也是一例。后来又引起了晚唐另一位山西诗人司空图的诗兴,写了一首《杏花在我的故乡》:
送花送酒庆祝新开业,左边放花,右边放杯。
想知道墨鱼和一杯酒的区别,老朋友怎么弄?
乍一看,这首诗似乎有点穆,其实不然。这首诗其实是杜甫的作品。此外,晚唐诗人西河县(今汾阳)的孙子文,对杏花村也很熟悉。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干脆写了一首《杏花》诗:人间情爱诗千首,醉翁之意在故乡酒一瓶。
春天的午后,朱门在哪里?
晚唐几位诗人的诗作,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杜牧的《清明》诗可能在唐代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是其创作在山西的又一佐证。
综上所述,杜牧《清明》诗中所指“杏花村”的确切位置应该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不是其他地方。汾酒历史悠久。唐代以前就有名气,唐代更是前无古人。
参考数据
1唐诗全集,中华书局1983。
2林,张家成著《中国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刘基显、文景明,《杏花村酒似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
4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第2期,1972。
最后补充一点,“杏花村”已经成为汾酒集团的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