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服装品牌会邀请外国模特?

目前服装界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仅次于洋品牌”,着实让不少国人唏嘘。之前,笔者和很多只知道穿名牌的时尚达人一样,认为很多看似不懂的国外名牌衣服确实不一般,所以挂在高端时尚商场,不是名牌也是国外的高端货。但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高档货不能完全否定,但至少有1/3以上是从设计、生产、销售完全国产的。笔者不能再对这种现象保持沉默了,因为这真的让中国每一个关心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人都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原因在哪里?

中国有多少人对这种现象感到不解,中国有多少人沉迷于穿洋货的自豪感,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注册了各种前缀后缀的华伦天奴品牌有70多个,还有啄木鸟、皮尔·卡丹、鳄鱼等等据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统计,有600多个服装品牌是“洋名”。正是因为这种“国际注册,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方式是合法的,所以很多服装行业的后起之秀在面对来势凶猛的真正国际品牌时,都采取了这种快速进入高端市场,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品牌策略。

这一招真的管用吗?不考虑生产者的原因,消费者的偏好是任何商业现象的主导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当然,西方确实比中国发达,所以每个出国的人都会带回很多外国商品,这让充满期待的中国人觉得外国商品等同于时尚、高端、独特。正是因为这种对洋货充满好奇和误解的人,虽然不能称之为“崇洋媚外”,但却有着畸形的消费心理。商家也知道消费者有这样的偏好,自然就有了以上的品牌策略。

看这个现象,我觉得只关注商家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商业行为。既然不违法,又有那么多消费者愿意接受(即使不知道),何乐而不为!这也是市场作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偏差。这种现象自然有其原因。反正穿衣打扮是人最起码的需求。女人穿花里胡哨的衣服,男人穿西装打领带,整个社会的着装都上了档次。但是它让更多的男孩和女孩失去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中国特色。

有很多国外的衣服是中国制造的,但是不能打着中国的名义卖,而是打着国外经销商的商标,因为中国商标的价格只有国外商标的10%-20%。这是外国的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人都无法抗拒,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然而,在中国,中国的品牌必须在外国的名字下销售,才能挤进高端市场。这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无法接受和抗争的事实。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可以是世界的,但世界的不一定是中国的。当我们盲目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服饰观念时,不应该完全西化,而应该中西结合!

国货要自力更生

为什么外国人来中国很少逛高档商场,却喜欢逛看似低档的平民服装和商品凌乱的小商品街,因为在这里可以挑选出自己喜欢又好奇的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唐装、中国结、北京布鞋、民族特色的背包、小饰品...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最好奇最喜欢的真正的中国货。这样看来,中国不缺吸引外国人眼球的服装文化,缺的是为世界所知的中国服装品牌。

中国服装业作为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拳头出口产品,加工能力、生产能力、出口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在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眼中,中国货是低质低价商品的代名词的事实,因为中国自己人大多一直默认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所以外国人怎么可能尊重中国服装品牌,哪怕他们穿着中国的衣服感觉很舒服很特别?所以10万个中国服装品牌没有一个是世界知名的,这是中国服装忽视品牌建设的结果。

因为中国服装喜欢叫洋名,通过一时的利益忽略了百年品牌建设。原有的传统品牌逐渐退出市场,而新品牌没有正确的品牌定位,赚今天的钱,让今天的人穿得满意就够了。至于明天的人,自然会有明天的新品牌。这样下去,中国的服装品牌在不断升级,但永远不会有一个稳固的品牌延续下去。而中国的服饰文化在西化的过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众所周知,为什么国外品牌大多感觉高端,这和他们悠久的品牌历史密切相关!

既然中国有那么多服装企业,有那么好的服装制造技术,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服装设计师,为什么不加一个中国名品成为服装品牌,登上世界舞台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穿衣是人类继吃饭之后的第二个基本生存需求。中国人民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和今天的21世纪。服装消费的观念已经从单调的黄绿灰的着装格局,转变为今天多彩多样的着装潮流。服装产业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始终存在和进步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服装行业必然会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振兴中国民族服装产业,任重道远。

目前在很多人眼里,中国整个服装行业是一个暴力行业,起点低,厂家普遍素质低。很多服装品牌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只要做成品牌,就会有高利润,高回报,所以很多商家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品牌。服装不只是穿在身上,每个品牌都有其定位群体、品牌文化和设计风格。很多有洋名的本土品牌都深知品牌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大多采用源于18世纪意大利或16世纪巴黎的文化理念,让自己的品牌更高档,更有经典魅力,进而增加卖点。这种方法当然是好的,即使你的品牌没有出现在那个时代,至少设计理念源于那个时代。因为他们会不惜重金送设计师去那些著名的服装城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培养设计灵感。当然这种价格是很高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互相抄袭设计风格成为了行业的另一种畸形发展趋势,很多服装厂商根本就没有设计师。这比取个外国名字还难受。都是一样的款式,但是牌子多如牛毛,不值钱。

这是中国服装品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桎梏。中国服装品牌该走什么路线,如何发展,如何杜绝洋品牌?这是很多业内学者专家关注的话题。这里我无法做全面透彻的分析,但提出自己的拙见,供参考。

第一,品牌名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就算穿在身上也不是知名服装品牌,做工设计也未必一流。中国汉字如此博大精深,却不能用来表达服装设计理念的精神,这是中国人的悲哀。而且,目前在中国连外国品牌的音译都成了无意义的代名词。这就要求经营者了解并延伸自己的服装品牌。如果你觉得一个设计不必在意名字,不如叫一个好记的中文名,只是把那些别扭的外文翻译出来,再加上几个不相干的汉字,只会适得其反。其实,你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外国品牌名称来“洋为中用”。现在国内很多知名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品牌,广受消费者喜爱,因为从设计到制作甚至品牌名称都可以融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服装文化内涵。目前中国服装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大部分经营者都在主导整个企业的文化,这也是服装设计师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第二,用好的时装模特准确传达品牌设计理念。目前市面上很多服装品牌都是请知名明星代言,甚至一个纯中国的品牌名称都是请绝大多数平面模特做超模,就连童装也不例外。国内的模特没有国外的好。中国的孩子不是和外国的一样可爱吗?一位香港设计师曾说:国内的一般模特不仅整体素质低,要价也高,而国外的模特则不然。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很快关注到设计师想在衣服上体现的设计思想,并很好的表达出来,而中国的模特做不到,所以好像小孩子都做得到。这不是种族智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带来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模特不仅有衣架的天然优势,后天的教育训练才是关键。如何用自己的身材和气质来传达中国服装文化的精髓,也是打造中国服装品牌的关键。

第三,经营者自身素养和管理意识的提高。服装看似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目前服装行业的品牌运营手段单一,基本上每个企业都差不多,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他们不缺乏经营能力,但缺乏创新和远见。他们大多只是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他们的目标也只是扩大加盟商的数量,而很少有真正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做品牌广告的。他们只是卖衣服,不是跑品牌。所以很多品牌定位不清晰,市场前景迷茫。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也经营几个品牌,既做品牌,又做批发,查漏补缺,谨慎经营。这种结果导致企业管理混乱。

现在大部分刚刚步入正轨的企业,都是借助品牌策划公司为他们提供一整套的品牌运营方法。作为服装企业,需要建立从家族式管理到企业化的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品牌运营模式,定位明确。既然所有品牌都想走向高端市场,那就要做衣服裤子鞋子,或者运动休闲,女装男装,或者更年轻成熟。当然,完善的服务意识也是服装品牌不可或缺的经营理念。

第四,建设国际化的设计师团队和权威的媒体传播。在偌大的中国,目前我们从仅有的几家权威服装媒体上看到的,往往只是那些在国际服装界大名鼎鼎的著名设计师,如刘洋、吴、等。他们也是媒体宣传中不可或缺的强势群体。现在打造服装行业知名设计师,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和创造。而国内服装行业的权威媒体有限,大多商业化,真正走专业路线的少之又少。在普通人眼里,服装媒体只是起到传播时尚潮流信息的作用,但作为行业媒体,它要负责的是如何扶持一个行业,引导它走上与国际接轨、保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将更多更好的来自中国的有才华有才华的设计师推向世界服装舞台,展示中国的服装文化。目前中国不缺服装设计教育队伍,更多的是专业化,要让这些有才华的设计师与国际接轨,为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目前大部分设计人才都是一边从事品牌管理,一边苦练研发设计,一边在实践中半路出家。而国内很多服装专业的设计师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经验和高端专业水准,最终无法从事这个行业。因此,中国服装行业设计师的发展需要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服装行业的媒体人员也要随着中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充分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有效的传递到中国,同时关注中国服装企业的文化建设,将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来规范中国服装行业的大市场,错与宣传并重,推动服装行业的进步!

五、政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及服装行业协会的指导。中国人知道虎门,是因为林则徐和在虎门销毁鸦片,虎门在今天被更多的人知道为虎门服装。正是虎门镇政府发展虎门服装产业,从“服装兴镇”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服装品牌工程”的实施,再到一年一度的“中国(虎门)国际服装博览会”,使虎门服装产业从过去的“弱、散、小”发展到年销售额过百亿的“中国服装第一镇”。如今,虎门镇政府正在进行二次创业,争创“国际化大虎门”。目前华南很多地方政府用服装产业来推广小镇,南海内衣、佛山童装、普宁衬衫、沙溪休闲装、大朗毛衣,都是依靠服装成为当地的一张经济名片。曾经,地方服装行业协会起到了扶持服装行业,保护其健康成长的作用,搭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它在服装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积极扶持服装企业的同时,对它的监管不应该仅仅是一把伞。否则当地经济上去了,吸收了外国,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后记:服饰是区分种族、地域、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和56个民族,这代表了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国不缺历史文化,缺的是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品牌推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当中国服装企业盲目接受和传播外来服装文化时,谁来肩负传播中国服装文化的重任?中国人抛弃中国服装文化,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服装品牌?要振兴中国的民族服装产业,把中国的服装品牌传播到世界,我们需要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更需要的是用民族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