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熟了

八月,当很多地区还处在火辣辣的夏秋季节的燥热中,吐鲁番盆地却到处散发着葡萄蔓的清新凉意。乡下、村头、沟里,到处是厚实的葡萄架,郁郁葱葱。在藤蔓的缝隙间,可以看到那累累下垂的果实。轻采几串葡萄,慢慢回味这沁人心脾的甜,听老农讲一段葡萄的过往,很是怡心。

吐鲁番的葡萄多达600多个品种,无核白、马奶子、百家干、木纳格、黑葡萄、和田红和粉红太妃,好吃到数不完。每年四月底就有葡萄成熟,而到了八月正是葡萄的丰收季节,看那满园的葡萄沉甸甸地垂下来,有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亮似玛瑙,有的绿若翡翠,五光十色,令人垂涎不止。

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西域就以生产葡萄闻名。而从唐代开始,“吐鲁番”这个名字就与“葡萄”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地理与果实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直到今天,当我们说出“吐鲁番”时,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便是“葡萄”,反之亦然。不知是吐鲁番造就了葡萄,还是葡萄成就了吐鲁番。

古人说:“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新疆的哈密瓜一直以个大肉足的形象、清脆鲜甜的口感、纯正悠长的后味得到人们的厚爱,是当之无愧的“瓜中之王”。

哈密瓜之名来自康熙大帝的金口玉言。1698年,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赛来哈密编旗入籍,哈密一世回王额都贝拉热情款待。经过多次品尝,布尔赛对清脆香甜的哈密甜瓜大加赞赏,于是建议额都贝拉,把哈密甜瓜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

几百年前的康熙大帝一定想不到,当初为哈密瓜命名,却引起了一场商标注册的戏剧性“大战”。为了争夺哈密瓜原产地的商标,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1995年,哈密地区申请注册哈密瓜原产地证明商标,理由是“哈密瓜”之名出自康熙的“御批”,而此后,新疆特产的这种甜瓜才被称为“哈密瓜”。然而,哈密人的做法惹恼了邻近的吐鲁番人,因为据考证,哈密王额都贝拉当年进献的哈密瓜并非产自哈密,而是出自与哈密相邻的吐鲁番的鄯善县。

这场争夺持续了7年,期间双方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论证哈密瓜原产地的归属,但最后基于***同利益和品牌保护的责任,双方终于走到了一起。利益***享,提高哈密瓜的质量,保护品牌,成为两方的***识。

甜瓜与新疆的其他水果不同,只能在新疆内种植,因为新疆少雨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酥松、含沙量大、土壤略成碱性,这些都是甜瓜生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眼下,新疆的密瓜已经甜到家了,还特别香。地道的“老新疆”说,挑密瓜,应该往丑了选,瓜皮上斑痕越多越粗糙,泛着黄头的一定甜。

初秋,走在新疆的大街小巷里,会经常看到售卖金黄色无花果的小摊。无花果被维吾尔族同胞奉为“圣果”,那份深藏不露、醇厚甜蜜的特性,如同新疆人朴实热烈的性格。在新疆,最正宗的无花果来自天山南麓的阿图什,阿图什也誉为“无花果之乡”。

巴依对此也很惧怕,令人把无花果树砍掉。一个穷人悄悄挖了一棵无花果树苗,日夜兼程想把它送回喀什老家。可没料到,走到阿图什,他就去世了。虽说故事让人哀惋,但阿图什以宽广的胸怀、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无花果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