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居的特点、服饰、习俗和节日

1,住宅特征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基本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界,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和砚山。

北方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分为8个方言区,即潭北话、右江话、桂边话、柳江话、桂北话、红水河话、丘北话、连山话。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分为五个方言区,即潭南话、左江话、德井话、严光话和马文话。

壮族人也有自己的文字。自唐宋以来,“白话文”一直在壮族民众中流行。这种文字是以汉字的音义结合为基础的。据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89年出版的《壮文古字词典》(初稿)统计,* * *有10700多个字,其中4918被定义为正体字。

壮族人没有统一的信仰。壮族信仰的神很多,崇拜的神有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神、始祖神等。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传入壮族地区,壮族的宗教信仰体系在它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原始墨家学说为主,道教和佛教融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出现了半职业的教士石公。

2.衣服

壮族的服饰主要是蓝黑色的连衣裙和长裤式的短裤。《天下郡国病志》记载:“壮士穿短裙,男子穿短衫,名曰李通,腰前后不能盖膝。女人也穿李筒,四周有花帘。”

壮族男装多为唐装,破胸双排扣,用当地土布制成,不穿裤子,短领双排扣上衣,布钮一排(六至八对),胸前有一对小口袋,腹部有两个大口袋,下摆向内折成宽边,下缘左右对称开衩。

穿宽裤子,短到膝盖。有的是打底裤和头巾。冬天穿鞋帽(或黑头巾),夏天赤脚。节假日或探亲时穿云头布鞋或双钩鸭嘴鞋。工作时穿凉鞋。

壮族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简单大方。他们一般的服饰是蓝黑相间,裤腿略宽,头上戴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围着精致的围裙。

身着藏青色或深蓝色短领直襟上衣(有的在领口、袖口、翻领处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双翻领和偏翻领、有无翻领和有翻领两种。腹部前部隐藏着一个隐藏的口袋,沿着前面的边缘缝着几对布纽扣。穿宽大、肥大、黑色的裤子(有的下摆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条纹),腰间系一条围裙,裤子膝盖处套蓝、红、绿三色的丝、棉布。

工作时穿凉鞋和垫肩。在集市、音乐会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一般喜欢戴耳环、手镯和项圈。各地服装颜色和小饰品略有不同。被毛长度有两个流派,大部分是齐腰长,少数是齐膝长。

3.风俗习惯

如果有客人来访,总会热情接待。主人为香烟让座,双手奉茶。如果家里有客人,不要大声说话。从客人后面进出。与客人用餐时,你应该分开双腿与肩同宽,不要交叉双腿。

饮食主要是大米、玉米和土豆。认为狗肉和野味是山珍海味。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等年纪最大的老人坐下后才能吃;晚辈一定不能吃长辈没动过的菜;茶和饭必须用双手端给长辈和客人。

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传,也不能从后面传给长辈;先吃完的人,离开前要对长辈和客人一一说“慢用”;后辈整桌都吃不下。

一般喜欢喝酒。桌子上有酒招待客人是很隆重的。敬酒的习俗是“喝一杯”。其实是用白瓷勺代替杯子。龙州等地的妇女也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还是待客的必需品。我不喜欢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鲁豫的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不要跷二郎腿、骂人或从老人身上跨过去。杀鸡的时候,鸡的头和鸡的鼻子一定要尊重老人。

壮族人忌讳在农历正月初一杀生;一些地区的年轻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让外人入内;尚未分娩满月的妇女被禁止访问她们的家。

登上壮族人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人被禁止戴帽子和携带锄头或其他农具进入他们的家。唐火和澡堂是壮族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严禁用脚踩唐火上的三脚架和火炉。

4.节日

壮族的大多数节日和当地汉族的一样。汉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春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也是壮族的节日。壮族比较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三月三”歌会、“牛魂节”、“中原节”。

扩展数据

壮族的饮食:

壮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大米自然成为壮族人的主食。做米饭有很多种方法,蒸、煮、炒、炖、炸。各种米、米粥、米粉、年糕、年糕、粽子、汤圆是壮族人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与其他材料混合,可以制成许多更美味、更营养的食物,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等。

生活在干旱山区的壮族人,由于不适宜种植水稻,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喜欢吃水产品、鱼蛤、螺蛳,这些都很少见;山里的蘑菇、蝉、蛇、鸟兽也是壮族人的日常美食。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至今仍有此嗜好。在一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