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一台的一些片段
最早的记忆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山西省万全县盐井镇有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李家家财万贯,买东西自然要花很多钱,这要归功于李家三兄弟(李静心、李静怡、李景泰)开的一个小杂货铺。小杂货铺取名“尊信仁义”,也在外面卖。李氏兄弟死后,李景信之子李在“尊信重义”的基础上创办了“敬义台”商号。除了杂货以外,它还经营丝绸、绸缎和布料。
“敬一台”的生意滚雪球,到了同治最后一年。此时正值晋商在中国北方十分活跃之时,景逸台看到宁夏工商业落后,一切生活用品基本依靠外来输入,于是派了一个叫王炳初的经理带着白银1000到银川组织“景逸台”分号,分号就设在银川市黄愚馆西边。
分号“精艺台”的开设,为李家开辟了滚滚财源。都说晋商是天生的管理人才,确实如此。分号开业之初,为了增加收入,“精一台”在宁夏各县设立专门的客户,销售商品,购买宁夏土特产。
每年农历五六月,宁夏引黄灌区大量妖娆的罂粟花全部凋零后,结出饱满圆润的罂粟花果——是“静宜台”买大雁的时候了。把泥黑色的罂粟花糊做成50两、75两的砖板,再用红色贴上“精艺台”的标签,就成了“小米板货”。运到外省,卖完了,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汇到“京义台”的账上。烟草生意让“精益泰”宁夏分公司一夜暴富。
淡红葡萄酒
几年过去了,宁夏“精益泰”分号的生意已经远远好于山西总公司。晋商的股东、经理和亲朋好友频频来宁,分号“静宜台”东边新建的静宜栈,整天挤满了欣赏的人,好不热闹。几年后,精艺站改为精艺酱园,是当时宁夏第一家酱园。精艺江源前有店铺,后有工厂。产销见面,生产销售酱油、酱菜、酱料、醋、糕点、黄酒、玫瑰酒、枸杞酒。玫瑰露和枸杞酒是当时宁夏最好的酒。
一坛又红又甜的玫瑰露,让精艺酱园名声大噪。玫瑰酒是由野玫瑰制成的。春夏花开的时候,住在引黄灌区渠堤边的农民,纷纷采摘野玫瑰,卖给精艺酱园。店里的店员把酒桶洗干净,倒入60斤白酒(60度),倒入6斤加工好的玫瑰花,倒入水,溶解分层,然后打开酒壶的阀门,让酒流入缸内;取另一个小锅,倒入清水15斤,白糖65438斤,红糖65438斤2、搅拌后倒入4个蛋清,去渣,小火煮20分钟,做食材;最后将配料倒入缸中混合均匀,就制成了玫瑰酒。封存一个月以上,就可以上市了。
新酒出坛的那一天,整条街都陶醉在玫瑰的芬芳中。
顺从的学徒
“精艺泰”宁夏分公司成立之初,有3个铺面,十几个学徒和店员,资金1000人民币。最高峰时店员和学徒30多人,现金20.2万元。
学徒和店员总是商店里最简朴但最勤奋的群体。他们可能姓王、李或张...从青春到白头,若干年后,他们总会被人记得或高或低,或胖或瘦,没有人会记得他们的名字。
“精艺台”严格遵守晋商的旧习,所有学徒和店员都是山西人,绝对不会招本地人做生意。“精艺台”对学徒的挑选非常严格,招到的学徒大多和店里的经营者有亲戚朋友关系,有可靠的保障。学徒工作很努力。每天,他们都晚睡早起。除了打零工,他们还要承担许多其他任务。所谓“开门扫地涮烟袋,端茶倒水暖被褥”。学徒是有报酬的。年底掌柜会给每人三四两银子。学徒三年后,将根据工作表现和能力规定工资。店员可以三年回家探亲一次,半年一次,探亲期间工资照常发放。
几经沉浮
“精益泰”宁夏分号的兴盛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了30年代,逐渐衰落。马鸿逵治宁后的苛捐杂税、不断强征士兵、排挤官僚资本集团、货币贬值,将“尊义泰”推入困境。“尊义台”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949宁夏解放后,已改为“大同庆”的“敬一台”宁夏分社接受和平改造。1956,“精益台”迎接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公私合营。65438年至0959年,“精益泰”转制为国有企业,主要从事糕点生产。
六十
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转制为国有企业的精益泰意外迎来了生产高峰。记者走访了当年“精益泰”的一名员工。据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各地粮食紧缺,但此时国家有政策保证食品企业100%的原料供应。当时银川只有两三家食品加工企业,“京一台”是其中较大的一家。因为粮食生产所需的粮油糖的供应是不受限制的,而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又是如此迫切,在这种情况下,“精益泰”的生产就可想而知了。据当年老员工回忆,当时“精艺台”70多名工人加工制作糕点、酱料、醋等。夜以继日,光是做蛋糕就有65438000多袋面粉。这种特殊情况的繁荣注定是短暂的。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之前,“精艺台”于1963年秋全面停产,只剩下几个门面。
两个转折点
1978年,银川市政府下令恢复生产“精益泰”,依然延续“前店后厂”的格局,但规模比以前小了很多。由于当时宁夏还没有个体食品企业,“精益泰”的生产一帆风顺。
王全锁是少数几个今天还能找到的老员工。1983,王全锁进入“精艺台”当工人。据他回忆,当时“精艺台”有正式员工40多人,临时工五六个,生产的糕点在银川市区各个门店销售。1987年秋,升任“精艺台”厂长。1988年,复产10年的“精艺台”赶上了第一轮承包责任制。受上级委派,厂长王全锁承包“精艺台”三年,每年向国家上缴利润7万元。此后,王全锁连续两次承包“景逸台”,直至1994。1993,“三角债”再次绑住了一度崛起的“景逸台”,让它不堪重负。
1998年,入不敷出的景逸泰被银川鼓楼酒店兼并。精艺台的一个原副主任买下精艺台,重新起炉灶,加工制作糕点。
新时期
2003年,通过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注册了“精艺泰”品牌,并由国家商标局颁发了“精艺泰”品牌证书。2005年,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被银川市人民政府授予粮食加工重点企业。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食品生产年产量680吨,占该地区糕点市场份额的1/5。在该地区的主要商场和邻近省份有230多个销售点。其产品包括面包、糕点、低脂低糖糕点、桃酥、天津麻花、糯米条、沙琪玛、饼干、水煮糕点和各种干糕点。有广州、江苏、潮州、北京、香港、日本、韩国等各种各样的月饼,有十几大类,上百种糕点产品。根据季节变化和市场需求,每月生产的糕点种类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