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绝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首先,耳洞炸糕

在天津市北门外的街道上,有一条狭窄曲折的小巷。巷子有多窄?一听名字就知道——二多沿胡同。也就是说,这条胡同又窄又弯,像人的耳朵。在耳朵眼胡同,有一家油饼店,以地名命名,叫“耳朵眼油饼店”。说起这家“耳朵眼炸糕店”,还真有历史。

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名叫刘万春的外国人为了谋生,在天津街头架起了一个火炉,卖起了炸糕。因为他善于琢磨,工作细致,管理诚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很受天津人民的欢迎。后来有了积蓄,他就在北门外狭窄的二多沿胡同出口处开了一家油饼店,店名叫“增生城”。

随着“曾圣城”炸糕的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这一口。另外,人们把这种好吃的炸糕叫做“二斗岩炸糕”,“曾圣城”大到没人叫。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耳濡目染”,不知道“增成功”老板也顺势而为,干脆把招牌改成了“二多燕炸糕店”。

耳眼炸糕是用一级粘黄米,经水磨发酵,一级赤小豆煮熟去皮,用红塘汁炸制而成。据说加工的时候需要三个油锅:先用文火煎,再用另一个锅大火煎,最后用香油锅煎,这样就熟了。

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出来的炸糕色泽金黄,软脆可口,馅料甜而不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别说吃了,绝对好吃。哦!对了,如果再辅以青玫瑰、白糖的赤小豆粥,味道会更好。

现在的二朵燕炸糕已经改成南方的江米了,我也见证了过去的油炸过程:有三口锅,但是只有两口在加工,第三口锅是控油的。不过味道还是不错的。

解放后,耳洞炸糕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耳朵眼炸糕在国内外屡获殊荣。现在已经冲出亚洲,扬名世界。

第二,18街的转折

走进天津桂发祥麻花公司的店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醒目的玻璃展柜,里面摆放着一个一米多长的巨大麻花,既做了广告,又凸显了十八街麻花的悠久历史和无可替代的知名度。

说起十八街麻花,有些烦恼。因为有两家公司说自己是正宗的十八街麻花,公平合理,老太太说老太太合理,以至于他们赢了法院,法院做了舆论,决定了输赢。本文不涉及此事,只是稍微解释一下,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品牌的重要性。

关于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沿革,有两种意见,我觉得合在一起写比较好。

说法一:十八街麻花创始人是范贵才和范桂林两兄弟。两兄弟今天在大沽南路十八街开了一家麻花店,一家给桂发祥,一家给桂发成。由于管理得当,生产出来的麻花很有特色,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问“麻花哪里买的”,他回答“18街”。时间久了,“十八街麻花”就成了人们习惯的称呼。

说法二:清末,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今天的大沽南路十八街开了一家麻花店,店名“桂发祥”。这个Mr八人很聪明,他们发展了很多种捻法,尤其是在掌握无根脆捻方面,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至于麻花的名字,同上,这里就不用我说了。

还有一个传说解释了十八街麻花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的。据说十八街麻花里有个店主。有一次他出去玩,回到家又累又饿,想吃零食。巧的是没有零食,只剩下一些零食。没别的吃的了,小掌柜灵机一动,叫人把点心渣和麻花拌在一起做成麻花,放在锅里炸。这样一来,炸出来的麻花就和之前不一样了,脆而不腻,又香又好吃。后来我按照这个方法摸索出了一套绝活。从此,十八街麻花的名声越来越响。我个人并不怀疑这种说法,认为可信度很高。

无论如何,十八街的麻花在天津卫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著名的特色小吃。还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其他地方也开了几家分店。如果你来天津,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大沽南路,十八街麻花的总店就在那里。至于有人问:“天津十八街是总店。是什么原因?”我只能这样回答这个问题:“也许这是人家的经营策略。”

第三,狗不理包子

2001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和郭有一段相声,其中一段是快板天津,大大提高了已经名扬海内外的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难怪第二天,老板“狗不理”大摆宴席,邀请冯巩一家去狗不理酒店过年!因为这无形中给狗不理包子打了广告,而且一分钱不花,效果比那些拿着几百万几千万一头扎进春节晚会广告堆里的企业好。

更不用说,没过几天,就有美国纽约的电话打来,要求和狗不理商量在美国开店的事。也许狗不理酒店的老板和偷幸福没关系。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狗不理”没有这个“金刚钻”,他就算死也拿不到“瓷器作品”。我觉得是因为产品的优秀,加上几百年来的不断总结和创新,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你说,是这个原因吗?

狗不理包子确实很有特色,从菜谱的介绍中也能看出一二:“它的馅料是用猪肘子的瘦肉、特制的酱料、香油、味精、葱姜末和高汤做成的;它的面条也不同于其他包子,用的是半毛面,从和面、拉剂、擀皮、馅、捏包、装屉、煮炉都有明确的规格。捏出来的馒头匀称,每个馒头至少有十五六个褶。刚从抽屉里出来的包子,看起来像雾中的秋菊,又像含苞待放的荷花。非常清爽舒适。咬一口,油润如水,香而不腻。”虽然有“包子有肉无褶”的说法,但这种美味的包子,加上漂亮的褶,不仅会让你胃口大开,还能享受美!

狗不理包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人叫桂友友,外号狗不理。他开了一家名为“德聚”的包子店。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他做的包子又好吃又漂亮。但随着他做包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习惯叫它狗不理包子。过了很久,没有人再叫他的店名。清朝末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还邀请慈禧太后品尝这种包子作为贡品。慈禧太后吃过之后,连连说好,这让狗不理更加出名了。当然,这只是传说。

解放前夕,由于市场萧条,“狗不理”难以为继,最终倒闭。1956年,为了发掘和保护传统民族食品,政府邀请狗不理的老厨师和其他包子店的厨师回来重新创业,成立了狗不理饭店,集合了多家之长,让狗不理包子这种具有天津特色的传统食品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食客的认可和欢迎。

现在,“狗不理”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狗不理包子系列产品和狗不理啤酒,让狗不理包子这种特色食品更加锦上添花,响彻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