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黄璐国王墓中发现的王冠上的珠子是不完整的?
“墓”,又称王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北部,12.5km,钟店镇上寨村以北,九龙山以南。1969年冬,在“挖深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下,邹城人在九龙山积极挖掘防空洞。厚厚的泥土被铲子挖了出来,湿漉漉的土黄色暴露在空气中。村民们越挖越深,但前面的一大块泥土突然坍塌了。这位有经验的老人意识到他已经挖到了坟墓。他们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1970年春至1971年春,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市和邹县的考古人员,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此进行了发掘。起初,他们的人数很少。随着墓葬规模逐渐显现,文物数量更是惊人,当地迅速增派人手。
陵墓的最终规模实际上达到了7万多平方米。它原是朱元璋第十子明路的陵墓。考古学家* * *发掘出2000多件文物,其中有九缝皮包,又称九缝冠,是鲁王、宾客、王公上朝时佩戴的,地位仅次于冠。还有史书记载的织缎袍,制作精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朝初年太子级官袍。
出土的镶金玉带有双层金盘,中间有一颗大宝石,周围有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猫眼宝石,共33颗各种颜色的宝石...
在这么多珍贵的文物中,墓中发现的一个漆盒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漆盒里有一个皇冠——九个皇冠。在明朝,“九冠”是王子只有在会见皇帝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才戴的礼帽。这个九针冠是鲁王的“冠”。由九针九珠构成,* * *使用162珠,仅次于皇帝的十二针。多么珍贵。更何况,这顶600多年前明初亲王冕的出现,是古代加冕的唯一证据,是填补历史空白、研究古代加冕制度的珍贵实物。恐怕会掀起考古学的又一次热潮。当考古学家把它送回研究所修复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专家想根据资料的记载修复九冠。首先,他们需要修复王冠的顶部,一个叫做“万盘”的地方。我看到了棋盘的正反面,这是古人用来比喻圆形的地方,表示广泛的意义。然后用黑漆涂板,黑色表示庄重。随后,他们又接着修复了皇冠的框架,也就是头部碰到的帽子。以“藤”为材料,涂以黑丝漆,镶嵌金环金边,彰显尊贵。最后对“吊坠”进行了修复,因为根据记载,“黄璐王的九个吊坠,正面和背面各有九个吊坠,每个吊坠上有九颗五彩玉珠和162颗珠子,与黄璐王朱谭太子的身份相对应。”
方案很完美,但是当专家开始修复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珠子不是162,少了很多。如此珍贵的佛珠被牢牢地封在漆盒里,考古队非常重视。从开到修,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漆盒。珠子怎么会丢呢?修复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发现考古专家惶恐不安。
直到那时,考古学家才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原来在考古环节,一直有一句话:“古墓无珠。”为什么珍珠在古墓中很少见?古代人很少产珍珠吗?事实上,中国采珠的历史最晚可以追溯到夏朝。淮河珍珠生产见于《尚书》和《说文》。《尚书》中的和《朱与鱼》。淮夷是指淮河流域的土著人。《孔书》所载“虬”是“蚌之别称,蚌产珍珠,故名虬”。江汉地区的珍珠生产在史料中较为常见。
既然古人很早以前就发现了珍珠,为什么在古墓中很少见?古代的珍珠很少用吗?其实你查查古书就会发现,古人主要是用来装饰、入药或者当钱用。《司马相如史记》子虚复曰:“楚王骑马交友,骑玉雕,溺鱼拖明月珠旗……”张仪记下了太阳:“用明月珠装饰旗帜。”装饰被》楚辞。招魂》:“翡翠珍珠被,烂广漆。”王逸注:“谈床上之被,饰以玉羽珍珠,描绘诸花,其文笔虽烂,然亦明。”珍珠在很多古代王朝都有很多用途。
除了上述原因,考古学家后来总结出珍珠缺失的真正原因——珠子的自然老化。例如,2002年,一位考古学家发掘了巴东宝塔河古墓。在清理一座编号为M3的东汉墓葬底部时,他在五个不同的位置发现了50多颗珠子。当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挖出来时,发现它们松得根本无法用手捏,只能用竹片轻轻地从土里抠出来,放进箱子里。然而,其中两个被打破了。
你不必为珍珠感到难过,因为珍珠的消失是正常现象。古人常说“人老珠黄”,形容年轻人老了,脸就没了。虽然尖锐,但是直白。随着岁月的增长,珍珠中的水分更容易流失。所以珍珠在六七十年后会逐渐失去光泽,150年后会消散。这才是古墓里没有珍珠的真正原因。
专家们在九冠的盒子里发现了大量的珍珠粉,但这个文物损坏的例子给了考古学家很多启发。其实很多文物都有自然退化消失的年限,有的是1000年,有的是2000年。把文物埋在地下不是最好的办法。让文物进博物馆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所以一些危险的墓葬,比如被淹的、坍塌的墓葬,要采取保护性的方式进行挖掘,这是最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