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县乡裴耀清
裴耀庆无论是地方官还是朝鲜宰相,都非常注重简朴,不搞繁文缛节,尽量不扰民。开元十三年(725),裴耀庆任济州刺史。很快唐玄宗就要去泰山打坐了,济州是必经之地。这里地广人稀。裴耀庆亲自安排,一切从简。唐玄宗对沿途设立的驿站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他在东巡中所到过的十几个州中最好的落脚点。裴耀庆在常规赋税之外临时加税,但处理得当,既接待了皇帝,又不增加百姓负担,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开元十四年(726年),黄河发生水灾,防止了河水受损。沿江各县因为没有接到朝廷修堤的任务和命令,不敢擅自开工。面对严峻的形势,裴耀庆认为,除非接到命令,否则不救援就是“不公”,于是果断上堤线救援,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程还没完工,裴耀庆就接到了调任宣州刺史的命令。裴耀庆担心河堤工程没有完成,没有马上宣布自己要被调走的消息。主管越急。直到河堤完工,才被“送走”。济州的长辈非常感激,为裴耀庆立了功德碑。
裴耀庆在担任宣州刺史期间,做了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即提出了全国运粮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长安建于唐朝,都城所需粮食有相当一部分由江南供应。由于“水道多梗,船只堵关”,“少行多耽误”,加上江南水兵对黄河不熟,加上当时水运方式落后,每年的运输量远远不能满足北京的需求,甚至无法保证正常供应,甚至败于自然灾害。为了加快漕运速度,解决朝廷面临的粮草问题,裴耀庆深刻总结宣州时期的经验,考察江南到史静的水陆交通,分析利弊,看到症结所在,提出了清新大胆的“漕运”改革建议。裴耀庆在议案中总结了南粮北运的有利条件,分析了粮食运输的现状和弊端,设计了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他建议疏浚航道,沿线建设“储库”和“分段转运”,分期运水,改善运输方式。
裴耀庆到任后,在黄河沿岸修建了印盒、金吉、三门三座粮仓,开辟了河道。三年间,他积累了700万石的粮食和大米,节省了30万吨运费。这时,有人劝他把省下来的钱交给朝廷,以示贡献,但他拒绝了这一做法,并要求唐玄宗把这笔钱作为政府向人民购买粮食的费用。
事不避难。裴耀庆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留下好名声。他提出了全国水运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方案,改变了南北运输格局,节省了巨额开支,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要向裴耀庆学习,既敢于担当,又不回避重大难点问题,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含糊,知难而进;还要善于担当,多做基层调查研究,不断练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以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谱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