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研究所的研究与发展

2010钢铁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的关键时期,深化优势重组将成为我国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深化优势重组将直接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提高产能和区域集中度,有利于国家及时调控钢铁行业发展,强化铁矿石谈判话语权,最终提高整个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重组企业的个人来说,劣势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会得到优势企业更多的支持,有利于公司竞争力的提高。优势企业通过重组可以获得更大的企业规模,实现产能快速扩张、产业布局合理、安全边际更高,并在重组过程中帮助淘汰落后产能。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在中国钢铁产能和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局面一直难以改变。产能高而不精,相当比例的落后产能亟待淘汰。

在我国庞大的钢铁产能中,很多中小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而且这些企业中存在很多国际淘汰的技术和设备,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

另外,普通建筑钢材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小。2009年,在基础设施项目的推动下,钢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些低端建筑用钢。按照国内钢产量5.7亿t计算,这些中小钢企仍为市场提供至少2亿t。而且,部分中小钢企的产量仍呈上升趋势,未来如何彻底淘汰落后产能仍将是一场攻坚战,必然涉及到钢企不断深化的兼并重组和整合。

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还体现在钢企多而不强。与世界主要产钢国相比,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明显偏低,钢铁生产分散。大型钢企的产量占全国钢的比重很小,生产的分散加剧了钢企之间的无序竞争。同时,由于缺乏超大型、有实力的钢企,与现阶段全球钢铁行业深化兼并重组、超级钢企不断出现的趋势相比,中国钢企的进度明显慢了很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中国钢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导致在全球资源采购和产品销售中缺乏话语权。随着国内钢铁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铁矿石资源的瓶颈矛盾仍然难以解决,中国钢铁工业仍然严重依赖进口矿石。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钢铁“强势企业”,增强以铁矿石为代表的资源议价能力。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行业位列其中,在产能过剩的六大重点监管行业中,钢铁行业位列第一。这说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其核心是如何推进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

关于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国家层面有四个指导性的产业政策,即钢铁工业发展政策、钢铁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规划、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预计将于近期出台)以及河北、山东等产钢省份相继出台的区域规划政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优势重组并不是简单的并购重组中的加法。第一个观点应该是“优势”第一,突出优势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撮合式”企业组合。要搞清楚双方在时间、地域、人员、技术上的差异,明确合并后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M&A战略的选择、目标企业的确定以及M&A后目标企业的整合,将对M&A的成败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有的公司虽然宣布了合并,但实际上具体的生产经营流程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协同和高效。根本原因在于,在我国钢铁行业重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地方或相关方的利益时,解决起来特别困难,使得很多行政指令性的并购提前流于形式,简单相加,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结构。

由优势企业发起,政府从企业长期战略角度支持的重组更值得期待。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结合资源配置、市场互补性等综合因素,优势钢企明确了相同的方向,形成了统一的业务组织,最终体现出兼并重组后的优势结果。

钢铁行业优势重组可以补充和调整企业间的资产和相应的生产能力,将优势企业积累的管理和技术优势辐射到整合后的企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同时,单位运营成本也因为调整而降低,原来分散的营销网络和管理人员可以重新优化组合。通过集团内部产品生产的合理分工,可以提高下属子公司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扩大专业化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还可以提高铁矿石等原材料采购的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最终达到降低钢铁生产成本的目的。

2009年6月,温总理在视察钢铁企业时强调,结构调整必须把技术改造、削减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修订后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将对行业集中度提出更高要求。钢铁行业深化优势重组将成为2010至2015全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行业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规模化的过程。因为我国对钢企的扶持政策是以规模为目的的,所以钢铁行业的很多并购只是单纯为了追求规模和产能扩张。规模经济和高度集中是该行业的重要特征。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宝钢兼并宁波钢铁,首钢布局长治钢铁、通钢,2009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随着各省钢铁振兴规划的出台,兼并重组似乎成了每个钢企的必修课,甚至有些钢企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把收购重组多少家钢企作为是否完成年度任务的硬指标。

由于中国钢铁产业现有集群庞大,钢铁需求多层次、多区域分布,钢铁产业分布仍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化,但区域内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未来有望形成以几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区域性钢铁集群。没有被兼并的企业也希望不断扩大产能,避免被兼并或淘汰,因为钢铁产业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形成一批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这些企业可以得到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2009年9月18日,董事会公告。

2009年5月12日,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变更登记。

2009年3月19日,国资委批准中国颜刚科技集团公司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并进行董事会试点。

2007年6月5438+10月65438+10月8日,中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

2006年2月26日,国资委(SASAC)正式批复:“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颜刚科技集团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并入中国颜刚科技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2006年7月,“钢铁研究总院”被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103创新试点企业。

5438年6月至2004年10月,“钢铁研究总院”被北京市科委注册为高新技术企业。

1999年7月,“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所”、“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由科研机构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0年3月和5月,分别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命名为“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

1988年9月,冶金自动化研究所更名为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

1979,1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6月命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1973 10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建筑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部分单位和北京冶金仪器厂合并组建冶金自动化研究所。

1958 65438+10月,“钢铁工业研究所”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所”。

195565438+10月,“钢铁工业实验研究所”更名为“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

6月,1952,11,钢铁研究总院成立,最初为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实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