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仲平的个人经历

楼仲平,14岁辍学,随父“鸡毛换糖”走南闯北,从货郎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创业初期,也是年青时的喧嚣与躁动,让他一山望过一山高,先后收过农药瓶、鸡毛、卖牙刷、搞养殖……期间干过二十多个行当,一事无成。三十而立后,他静心沉思,不能一错再错,开始珍惜手上拥有!抵制各种诱惑,扛起所有压力,专注于一根毫不起眼的小商品——吸管。产品虽小,但在他近二十年的坚持与专注下,将一根吸管打造成全球吸管第一品牌的吸管王国。据2012年统计,他的双童吸管日产吸管近20吨,坚持走创新的道路,硬是让他把每根售价8厘钱的吸管,做出了上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隐形冠军。用楼仲平的话说:“创业选择就像是投娘胎,你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做到极致、做到精深、做到百年老店”。世界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正是秉着“以小博大”的创业精神,让他在仅有的18亩土地上做足了文章,设计建设出义乌生态工厂、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第一企业,创造了“聚沙成塔”的财富传奇,成为吸管行业的领头军。 楼仲平“以小博大”构筑自己的吸管王国

楼仲平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他从15岁开始就跟随同乡走南闯北,用拨浪鼓和货郎担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个时候用货郎担做生意楼仲平虽然没有赚到很多钱。但是却让他明白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商业理念,那就是不以利小而不为。这种理念的也在以后伴随着楼仲平完成了聚沙成塔式的财富积累传奇。可以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处的义乌货郎担本身就是许多农民在农闲时光的一种副业。在那个时候楼仲平除了用货郎担讨生活,还尝试了许多行业,但是没有一种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到了1991年楼仲平决定结束长期的货郎担的漂泊生活,在义乌市场周边摆起了地摊,并慢慢租摊位进入市场经营。由于进入市场经营,他分到了篁园市场的一个百货摊位,通过摊位经营,楼仲平两三年时间就成为5,6经营户中的佼佼者。 “因为小时候吃过苦,所以我这人做事很踏实,也特别倔。10多年前我有机会能做生意,就选中了做吸管。因为那时候做吸管的人不多,而且小商品薄利多销,做好了照样能赚钱。做生意最忌好高骛远。”

那个时候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投入使用,楼仲平当时就看到一个商机,觉得卖塑料制品,摆的样品越多,门类越全,品种越多,就越能够吸引客户,就能签订更大的订单,所以那个时候,在第四代市场还没有开业之前,他就花了46000块钱买了一个摊位,位于日用百货和五金交界的地方,大通道的第一个摊位。正当楼仲平在市场上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许多摊位上的经营户都跟着他做,他卖什么商品,人家也跟着卖什么。楼仲平认为这种同质化竞争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机。必须要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聚焦于一根毫不起眼的吸管。那时候很简单,两夫妻,叫自己家人帮帮手,再叫几个职工,就这样两台机器开张了。

开始办厂楼仲平才明白,办厂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遇到的就是产品销路问题。在决定办厂的时候是冲着一个嘉兴的客户说,他有个美国的单子每天需要的产品就是一个6吨的货车。结果是一个礼拜才能要一个货车的货。这样以来,就只能自己找新的销售渠道,那个时候企业的发展观念很原始基本没有品牌意识,在资金上也是运用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扩大再生长。

所以在那个阶段,楼仲平几乎每年都要增加两三台生产吸管的设备,企业的稳步增长得到发展,伴随着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他的吸管厂把全村一半的民房都租下来作为厂房。看到他的吸管生意做的不错,许多义乌商人都跟着他办起了吸管厂,全市的吸管厂从原来的三四家一下子扩展到三四十家。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再加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原材料的大幅上涨。

这个时候义乌包括全国的吸管厂家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这个时候楼仲平开始思索,要不要退这个行业,老婆也开始劝尽早退出寻找新的行业。但是楼仲平最后认为吸管是一种典型的消耗型的一次性产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的。只要度过眼前的难关,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前景。这种认识确立后,他不但没有收缩战线,反而乘机收购了一些面临倒闭的吸管企业。从而在规模上进一步迅速壮大起来。企业壮大后楼仲平认为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只懂得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1995年,细心的他发现所有市场上卖的吸管包装上都印有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的头像,没有这种标志的吸管就卖不出去。他马上到工商局去查询,结果没有人注册过这个商标,他立即揣着2000块钱,赶到工商局办理商标注册手续。商标的注册极大的推动了楼仲平和他的双童吸管走上品牌之路,这也让他顿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楼仲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是一个好学的企业家。从硬件到软件,从学习最新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到先后来多次学习日本企业,建设生态工厂,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地热空调、包括厂区的一草一木等一些列规划,都是他亲自画图设计。学习中他学会了企业管理,学会了如何用人,学会了凝聚人心,使一个企业成为一个众志成城的大家庭。

97年、98年、99年这三年,是楼仲平在浙大分校进修的三年。这个进修跟以前的纯粹学习是不一样的,因为到97年的时候,在企业经营当中,他的企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所遇到的问题,挫折,已经很多了,处于一种十字路口,当时的话,对自己的企业怎么走,怎么办,是非常困惑的。在这三年的学习当中,学到了他这一生中没有学到的很多东西,知道了什么叫企业?什么叫管理?什么叫品牌?什么叫观念?什么叫思维?所以那个是活学活用,一边在学的时候,一边就应用到企业经营中,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我上网很早的,网络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我就把吸管放到网上卖了,我用吸管把世界都‘吸’进来了。”楼仲平说起此事,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靠着网络,他的吸管一下子推销到了全世界,目前,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成交的业务占据了公司总业务的一半以上。

2000年——享受互联网的免费大餐

早在2000年,我就把小小的吸管放到网上去卖,除了各种搜索引擎外,还利用电子商务网站会员的身份,向全世界推销小小的吸管。

那个时候,国内还流行于网络的免费午餐,通过网上的免费推广,我们也接到了一些订单,尝到了一些甜头,为公司进入全面网络化操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2年——电子商务是我们公司的第一要务

02年开始,我们就把电子商务作为第一要务去操作。从一家传统行业的小企业成长为产值上亿元的大企业,电子商务对我们的推动非常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巨大转机:

第一、经营思路上的变化。以前,所谓的做生意是面对面、人与人、物与货币之间的交易,不存在“虚拟”的概念。

第二、运作行为,也就是操作模式上的改变。以前是电话、传真的时代,现在是电脑、网络的时代。网络模式的便捷性、广泛性、影响性都是传统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从传统模式转化为虚拟的经营运作,只要你守住电脑、守住网络,不再需要人见人、人见物、人见钞票,一切都不见,照样可以做生意。

第三、在生产、财务和企业的管理方面。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运用,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公司的局域网覆盖了每一个车间和班组,文件的上传下达可以无纸化传输;订单可以直接下到终端的车间里。

2003、04年——利用网络主打海外市场

现在可以说,任何一个网络都能搜索到我们,我们的业务员从来不出去跑业务,都是客户主动跟我们联系,目前公司的业务中有80%来自于网络。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两个字——先机。守着一个商铺,不如守着一台电脑。商场、店铺再好,也不如网络大市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