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鬃王的传奇故事

20世纪初,顾耕虞出生在四川重庆。他的叔祖父顾穗之已经在重庆开了两家山货店,分别是正顺德和同茂峰。除了当地的土特产,他的主要业务是猪鬃贸易。他的“牛”牌猪鬃很有名。顾庚宇的父亲顾淮清,年轻时就梦想着参加科举考试,夺得状元。辛亥革命后,他弃学经商。他先在叔叔的店里做服务员,积累了一笔资本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山货店,叫顾清吉,主要做猪鬃出口生意。他用“虎”牌作为商标,显示了他“以山为王”的野心。

当时,中国商人必须通过英国人经营的外国公司办理猪鬃出口的相关手续。英国洋行不仅从中大赚特赚,还经常欺负缺乏外贸知识或不懂外语的华商,伤害华商。有一年夏天,隆茂洋行收到价值20万两银子的顾淮清猪鬃,却以猪鬃质量低劣为由拒绝付款,简直是胡说八道。顾淮清不懂英语,无法和外国人谈判,只好跑回家,带着当时还是中学生的顾耕虞去了一家洋行。顾淮清辩称詹庚宇是翻译,最后逼迫外国人付出代价。

通过这件事,顾淮清认识到,要想做大生意,发大财,必须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于是他下定决心,把儿子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英语,后来又把儿子送到南通张健办的纺织学校学技术。在校期间,顾耕虞学习了古今中外的经济理论,也学习了各国的银行、市场营销和法律、税务、运输、保险等方面的知识。他最喜欢的书是《富兰克林和福特管理传》,甚至还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有一整套企业管理经验,对年轻的顾耕虞影响很大。

1925年,顾耕虞完成学业,回到家乡重庆。当时顾淮清已经在上交所做投机生意,于是把顾清基的山货店交给顾耕虞管理。同事对这个小伙子评价不高,称他为“娃娃班”,找机会碾压他,以减少一个竞争对手。顾庚宇想干一番大事业,向这个阶层展示他的技能。

马上就是买羊皮的季节了。经营羊皮利润非常大,山货店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顾耕虞通过对国外市场行情的研究,看到羊皮价格日益上涨,羊皮收购季节短,一年只有三个多月,于是果断决定以略高于同行的价格大量收购。

刚开始的几天,送货上门的顾客很多,但是过了几天,顾客越来越少。顾耕虞大吃一惊,派人出去一探究竟。原来玉厚仁山货店与恒祥银行勾结,在外面造谣,说顾淮清在上交所投机失败,负债累累。顾清基快要破产了,没钱买羊皮了!

顾耕虞非常恼火。玉厚仁山货店老板是顾耕虞爷爷那一辈,两家关系一直很好。现在,为了垄断市场,他竟然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对付一个年轻一代!但顾耕虞没有轻举妄动。他冷静考虑后,想出了对策。他一方面马上给父亲发电报,让他陆续从上海汇来二十万两银子,他把钱存在重庆各个大款庄。同时,在业务结算时,他立即将顾清基欠对方的钱全部付清,对方欠顾清基的钱他暂时不予追回。然后,他找关系好的复兴银行查了谷庆吉的财务状况,证明谷庆吉资金雄厚,复兴银行宣布愿意担保谷庆吉。就这样,坏事变成了好事,古清基的名声大大提高了。再加上古青鸡的进价比其他山货店高,最后上市的羊皮几乎都被收走了。

同事们暗暗取笑顾庚宇经验不足。手里这么多羊皮,如果羊皮价格下跌,他就得赔!但很快,他们也得到了国外羊皮价格暴涨的消息。这个时候再想出高价收购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眼睁睁看着顾耕虞赚大钱。

xx年冬天,一个叫nars的美国人来重庆买羊皮。他身上只有一张银行信用证。在结算时,他发现用他的信用证做抵押,他在中国银行只能拿到60%的现金,所以他的钱不足以支付货款。小贩们每天都盯着他要钱,这让他很担心。更让他为难的是,重庆没有代客户打包羊皮的加工厂,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打包机租给他。他收下的羊皮根本无法包装发货。同时,冬季是长江枯水期,航运无法通行。即使他的羊皮打包上船,也不可能运到上海。羊皮是一种精致的商品。一个月内不处理就会腐烂,然后只能倒进粪坑当肥料。

Nars,绝望了,差点跳长江!

顾耕虞早就暗暗关注此事。他认为时机成熟,就先去了重庆的中国银行,说明这件事的严重性。如果Jeannard的羊皮腐烂了,死的就不止nars一个人了。重庆的许多山货银行会因为收不到货款而倒闭,甚至四川的山货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他要求银行支持他出面收拾残局。随后顾耕虞找到纳尔斯,用流利的英语和他交谈,说明可以帮助纳尔斯渡过难关,低息借给纳尔斯钱支付货款,加工、包装、出口他的羊皮,纳尔斯把他的银行信用证转给顾清基。当nars看到有人能救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在意细节。他连呼“OK”,签了合同。手续一办完,他就迅速逃离了重庆。顾耕虞不花钱赚了很多钱,在同行中赢得了较高的威望。

顾耕虞已成为山货业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摆脱英国外国公司的控制,直接向外国出口猪鬃。

经过仔细研究,顾耕虞发现,如果不让外国公司开采,直接出口到国外,他们的利润可以增加30%左右。但是,要摆脱洋行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时英国洋行在猪鬃经营上已经形成垄断地位,在中国享有许多特权。如果我们处理不好,遭到他们的一致抵制和打击,冀甚至会失去原有的利益。顾耕虞只好悄悄地寻找机会。

机遇总是青睐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

xx年底,两个美国商人出现在重庆街头。名义上是代表美国孔公司来重庆考察猪鬃的生产和出口,实际上是想和虎牌猪鬃的老板取得联系。因为虎牌猪鬃在美国市场口碑很好,但由于英国洋行的盘剥,利润不多,也想和华商直接交易。由于不懂中文,这两个美国人几经周折才见到了顾庚宇。

22岁的顾庚宇风度翩翩,用流利的英语向两位客人详细介绍猪鬃的来源、加工、管理和出口。这两个美国人没想到虎牌猪鬃的主人这么年轻,这么有才华。他们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反复说:“中国人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