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志是著名商标吗?

什么是私欲?基本欲望是自私的欲望。换句话说,良心认为不对的欲望就是自私的欲望。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那就和僵尸差不多。问题是我们的欲望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疯长。

我们再来看看人最容易也是最严重的“私欲”——美名。

每个人都喜欢追求虚名,这是“表现欲”的极致王阳明的一个叫孟渊的弟子就有这个毛病。王阳明多次让他纠正,他总是说会,但一旦有机会表现出来,他总是想尽办法抓住。

有一天,就在王阳明给他上了一课之后,一个弟子说起他最近学心理学的经历,说还有一些未知。孟源靠在椅背上,大笑着说:“当年我就犯了这个错误,哈哈。”

王阳明看了他一眼,语气冰冷:“你坐直了!”

孟占元发现他确实坐不住了,赶紧坐了起来。王阳明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无辜,欲辩。王阳明马上制止了他,开导他:“一个好的表演者,一定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我给你打个比方。在十尺见方的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滋润,土地肥沃,只能给这棵树的根部提供营养。如果在树的周围种上一些细粮,上面有叶子遮挡阳光,下面有根,没有营养,怎么生长成熟呢?所以,只有把这棵树砍掉,不留须根,才能种出细粮。否则,你再怎么培育,也只会滋养树根。”

那棵大树就是“美名”之病。一旦有了这棵大树,其他一切细粮(品德和能力)都长不出来。原因很简单:一个有“好名声”的人很喜欢和别人争论,一定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当他确认了这一点,那么他就把自己当成了君子,把对方当成了小人。这样一来,所有和他意见相左的人都成了反派,那些意见自然不会被他听到。没有任何主见,良心就会被这样的傲慢所掩盖,后果可想而知。

人为什么会有表达的欲望?就是贪图虚名,贪图虚名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老祖宗在一起谈“名利”。人贪图名利,眼睛盯着名利,必然会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所以王阳明说:“人生最大的缺憾是一个好名字。”

他的弟子薛侃说:“是啊,这是个好名声,一听就让人高兴,一听就让人难过。”。但是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呢?"

王阳明给出了方法:“名相对于实。心越务实,对功名的心越淡。如果你们都是务实的,没有名利之心。如果一颗务实的心如饥似渴,如渴如渴,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成名?”他接着说,“过度追求‘名’会忽视‘实’,名与实不符。活着的时候可以补上。死了就来不及了。”

“好名声”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把抱怨和指责别人当成一种生活。王阳明的一个弟子就是这样的人。王阳明与他交谈,认为有必要改掉这个毛病:“真正的修行之道,应该是时时反省自己。一味的指责别人,只会看到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如果你能回归自省,就能看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当你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缺点的时候,你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吗?"

听到这里,门徒露出羞愧的表情。王阳明知道自己虽然有知识,但不一定能实践,于是规劝道:“只要你以后不去说别人的是非,当你想指责别人的时候,就当是自己的一种私欲。”

批评、指责、抱怨,都是因为我们疯狂增长的表达欲和表达欲造成的。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批评、指责、抱怨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偏见。我们就像在玻璃后面指认犯罪嫌疑人,只看到别人的罪恶,而看不到自己。

况且,抱怨和批判,不理智地指责别人,也是没有用的。现代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他的心率会加快,然后他的防御本能就会出现。为了挽回面子,他必然会采取反攻措施。这样,批评和指责只能导致更多的冲突,而冲突意味着可能的风险。所以,当你批评、指责别人的时候,你是在冒险。人性的一个基本常识是,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善意的,对方也会因为自尊和知道自己错了而为自己辩解,而且永远不会认错。当他情绪激烈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出来反抗你。

人的私欲看似有六种,其实只有两种,就是名利欲和生存欲。王阳明讲了很多“名”,但只讲了一段“利”。

有弟子叹了口气说:“既然要摆脱私欲,追求财富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古人说,年轻人常讲利。”

王阳明很认真地说:“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要争财了?只是你在争取财富的时候,要遵循良心的指引,不要违背。只有亮明自己的良心,才能在财富威胁的时候坦然面对,不被它控制,而是控制它。只要用良心致富,就符合天道了。谁说君子不谈利?!"

王阳明又说:“欲除色、欲、财、利,就要在静坐的同时,搜出色、名、利的一切恶,然后去除之。”

一个弟子灵光一闪,问王阳明:“老师,那些祸害是疮。你剜出来是好事,但是剜出来的地方又有新的疮。那不是疮吗?”

王阳明差点窒息,因为弟子的提问太厉害了。厚黑的领袖李宗吾自豪地说:“王阳明的意思是,当我们看到星星之火时,我们将把它扑灭。虽然不会烧房子,但是用什么做饭呢?换句话说,就算把好货的心脏连根拔起,人也不会吃饱饿死。如果把情欲铲除了,就没有男女之分了,人类不就灭绝了吗?”

王阳明的弟子赞同李宗吾的观点,但实际上,他并不了解王阳明。王阳明的意思是,那些私欲就像我们身上的疮。它们是有害的,必须清除。剜肉补疮,不是肉,是病疮。新长出的肉看起来像疮,但它是无害的。这是最后的手段。

王阳明斥责这位聪明的弟子:“这是我为人治病的药方,能彻底根除人们疾病的根源。他的本事再大,十几年后还会有人用。不用就收起来,别毁了我的药方。”弟子发现先生生气了,连忙道歉。

其实学习心理学是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错过了,就差千里了。很多弟子向王阳明请教根除私欲的具体方法。王阳明被问烦了,就说:“我没有别的办法说话。”从前有一位禅师,求佛,他只扬尘埃。有一天,他的徒弟把灰尘藏起来,想看看他能做什么。禅师找不到尘埃,只好做了个空手的手势。我想让你改掉私欲的解释,是鼓舞人心的尘埃。我还能提什么?"

过了一会儿,一个弟子小心翼翼地问出了摆脱私欲的关键。

王阳明幽默了一句,转过头,看了看旁边,问道:“我的尘埃在哪里?”

顿时,大家都笑了。

在王阳明看来,私欲是人不能充分发挥良知的根本原因。良心被各种私欲所掩盖。虽然有是非之心,但不可能因为私欲的诱惑而导致良心不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智慧和道德逐渐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有一具腐烂的尸体。

对于求生欲,王阳明说得很重:“人生在世,你可能会摆脱一切名利、嗜好。但如果心中还有对死亡的恐惧,我就无法与整个本体融为一体。生死观本来就是从生死观的根源带来的,所以不能轻易去除。你若能明白,看透这里,整颗心就畅通无阻了,这就是符合天道的表现。”

人可以没有名利之心,但不能没有活下去的欲望,蚂蚁依然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谁能真正看得起生死,谁就真的成了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