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食品的鉴别要点
(1)
伪区域
更多的选择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由于管理、执法和监管薄弱,隐蔽性强,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近,大量制假者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进行制假活动。比如郊区的一个“注水鸡”村,有200多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早上4点左右开始加工注水鸡,5点运到城里的批发市场出售。
(2)伪造的手段
1,化工原料的使用。
造假者往往利用化学原料有害健康的特性,改变劣质食品的颜色、形状、味道和功能,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那些色泽黄黄,味道香浓的熟肉制品,往往能开胃。你知道有些是用变质的原料经过化学消毒制成的吗?有一次,根据举报,执法人员在郊区摸一户人家,深夜烟囱还在冒烟。走进屋内,只见地上一堆死鸡,有的鸡屁股已经发霉。一锅消毒剂和一锅香料做成的汤,就成了“肉鸡”流水线。经讯问,店主每天骑着摩托车在各村养鸡场转悠,专门收购病鸡、死鸡(便宜)进行加工。其他的,比如很白的开心果,银耳,牛肉贴面,都是用高留着化学物质熏蒸漂白的结果。
2、大款,穿马甲。
第一,冒充国内知名品牌。各种龙口粉丝、德州扒鸡、杏仁露、92干红等。都在充斥市场,看到名牌沾产地光的也不鲜见。第二,模仿国外品牌。美国开心果遍地都是。不仅国内企业对此心知肚明,更有甚者,执法人员在江南某市查获两个西班牙兄弟,生产XO、雷米·马丁、拿破伦等157洋品牌红酒,冒充进口,故弄玄虚,成本只有十几元,卖一百到几百元。三、低档冒充高档。习水大曲如果装进茅台酒瓶,光是批发价就从20元跳到200元。再如,南方某啤酒厂将麦芽含量为8度的啤酒冒充为11度,专供农村市场销售,把农民兄弟当“废物消除者”。
3、打败它。
食品原料直接关系到食品成本,造假者在这方面最有脑子。
第一,过期食品。
过期食品去了哪里?善良的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过期的食物会被销毁。事实上,一些制假的不法分子专门对过期食品进行再加工或更换标签,实现过期食品的“变废为宝”。比如一些香肠生产厂家脱下衣服,对过期香肠进行再加工,对大自然是有害的。有的超市把干面包喷上水,包在新膜里继续卖;再比如腐乳、臭豆腐过期后,一些造假者低价收购,重新包装后送到门店销售。据介绍,这种过期的腌制品,长期存放容易产生致癌物。
第二,回收。
水煮鱼使用地沟油是公开的秘密,购买潲水油、地沟油提炼食用油也时有发生。“回收油”对身体的损害主要是慢性的,如降低胃肠功能、损害肝脏、促进衰老、心血管疾病等。因为炒菜时温度高,繁殖的细菌会被杀死,所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容易发生,短时间内大家看不到它的危害。而潲水油则是毒油,不能吃,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第三,重复使用。
比如很多油条反复使用,颜色变黑,致癌物飙升,还在继续使用。还有人用麦当老和肯德基淘汰的油来炸食物。
第四,非本地食品原料。
随着执法打假力度的加强,制假者发现和防范犯罪分子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技术含量制造假货,利用产品以外的原材料生产产品。比如用水解蛋白做鲜奶,用原料做绿漆把存放了很久的黄茶叶变成碧螺春绿茶等等。这些过程只有具备相当的科技含量才能实现。
(3)销售假冒商品的手段
1,挂羊头卖狗肉。
故意制造一些生产场景,然后放置一些正品,消费者最容易上当受骗而不自知。比如果园、公园里养着几十箱蜜蜂,给消费者感觉只是刚生产出来的蜂蜜放在蜂箱前,争相购买。但我不知道,他们买的蜜蜂是用糖浆加一点蜂蜜在热锅里煮,然后上色,就像真的蜜蜂一样。现场还有炒茶。
2、黑暗陈仓。
表面上是普通的正规食品批发企业,实际上假冒伪劣食品样品和仓库是异地存放的。今年我们对廊坊、安阳等地的儿童食品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这些批发点主要是接待熟客,多在农贸批发市场。
3.高端场所。
一些假冒伪劣的食品,比如名酒名茶,去某些高档的酒店、宾馆等场所,也是体面的进房间。有的歌厅假铁观音茶,几元一斤,一壶钱卖到30元。
非法使用激素
1.果蔬外观好,营养低。
蔬菜和水果使用膨大剂(细胞分裂素)、变红剂和催化剂。为了早点上市,大多数蔬菜和水果都在接近成熟时采摘。在上市之前,使用大量的化学激素,如化学物质、变红剂、催熟剂等,使其成熟,使其外观更好看,如长尖的西红柿,个头大但切开后有空洞的草莓或西瓜,以及一些看起来成熟但没有味道的香蕉或菠萝。
2.鸡蛋的营养不达标。
由于喂养时间不够,营养不足。因为使用化学激素,本应含有40多种营养成分的鸡蛋不达标,但有害物质超标。
3.快出来。
为了缩短释放时间,让猪和鸡快速释放,使用生长激素和抗生素是不安全的。鸡的自然寿命是7年,但有些肉鸡的生长期只有7周。从鸡出壳的那一刻起,就给它们喂“填鸭”,让它们在卫生条件极差的狭小鸡舍里成长。即便如此,鸡也不可能在短短49天内长成可供人类食用的成品肉制品。所以生长激素和抗生素就成了首选。有的个体饲养者在饲料中添加育肥快饲料,育肥猪只要4个月就可以出栏。
(5)阅卷马虎。
1,谜语厂名:比如一种外观包装很好的速冻银鱼,厂名只有“山东×××”(地名);一种鲜贝食品,生产地址只写“江苏××”(县名),根本没有企业名称。一盒包装精美的鸡精,简单标上“新加坡产”的字样。这种混淆厂名和地址的做法,已经成为一些食品标签的潮流模式。一些厂家之所以设置这么多“谜语”,就是为了有意掩盖自己产品的缺陷,欺骗消费者。
2.包装:把大包装的食品拆成小包装,小包装根本不标明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一些过期的大包装食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换装”后放行的。还有的把过期食品拆包当零散食品卖,或者利用乡镇的一些个体店铺卖到农村。还有一些里面有真空袋的包装,也是过期后撕掉,换上新的继续卖。
3.不定期保质期:标签上标注保质期为1 ~ 3个月,消费者难以把握。如果食物过了一个月就变质了,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是不吉利的,因为保质期可以看作是1个月;如果商品过了1个月还在卖,似乎无可指责,因为保质期可以达到3个月。
4.防伪标识不是防伪:任何人都可以买到防伪标识,假冒产品一旦贴上防伪标识,欺骗性更强。
二、食品假冒鉴别的五个要点
(1)
成本定律
注意低于成本价的销售价格。在一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卖的菜很便宜,有的甚至低于成本卖。比如一袋真婴幼儿奶粉(400g)的成本在9元左右,一瓶香油(500g)的成本在10元左右。但有些3元、5元、6元的婴幼儿奶粉只有一袋(400g),7元、8元的一瓶香油(500g),消费者要注意了。他们为什么要做亏本生意?其实这种奶粉基本不加奶,或者含量很少,大多是蔗糖,假的芝麻油是棉籽油做的。
(2)
夸张的外表
注意颜色和味道夸张的产品。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食物太开胃了,你第一眼就想买。其实这是造假者的引诱,比如:馒头特别白,牛奶特别香,这是添加剂超标的表现;颜色过亮的产品很可能是人工合成色素或显色剂亚硝酸盐造成的;再比如:油条很大,这里加了洗衣粉;手工刀削面,手工麻辣汤特别香,就是因为汤里的罂粟花。
(三)过度促销
要注意介绍某种食物的特点。销售人员热情地向客户介绍某个产品,如何是好。其实就像列宁说的,市场上喊得最响的人,往往是想卖最差的产品。如香肠造假者宋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各分店过期变质的香肠进行二次加工。香肠厂家为了促销,一般每卖500克给服务员10分钱的回扣,宋给20分钱的回扣。结果宋的香肠卖得很快,死了很多人。
(四)近似混淆
要注意商标、标签、产品名称、产地与知名品牌相似,容易混淆的食品。什么产品出名卖得快,周围的假冒产品就跟着来了。一些面粉厂门前有一排面粉出售。有人问这个面条是不是这个厂做的。答案很简单:是的!这是工厂给员工发的年货,其实是假冒产品。再比如:德州扒鸡是正宗的原味鸡,周围有几十家德州扒鸡。他们用下了2-3年的鸡做原料,还在喊自己是正宗的德州扒鸡。
(5)“早产儿”食品
主要是时令食品和保质期短的食品。有些食品保质期很短,但因为是节日,所以需求量很大。为了旺季多卖货,备足货,我们会标注未来的生产日期来坑害消费者。如个别汤圆生产企业从65438+前一年2月开始生产汤圆,生产日期均标注在次年农历正月十二、十三,冷藏保存。旺季来了,扔出去。消费者以为是最新产品,其实是冷冻了几个月的产品。这种早产婴儿的现象在牛奶等保质期较短的产品中时有发生。第三,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区别和三个区别。
实施社会监督、行政执法监督和新闻监督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个一直在一线查假货的人,我想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谈谈我的看法,就是一个区分,三个区别。应该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在当前的食品监管中,特别是在新闻舆论的监督中,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一下。对那些故意制假售假的,要严厉打击,绳之以法,彻底曝光。对待守法按标准生产的企业的问题,要注意三个区别,即故意与无意的区别,情节轻重的区别,偶然与一贯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