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旅游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振兴茶产业让大红袍“红”起来,将山水与茶产业捆绑,以茶促旅游,以旅游带茶。武夷山茶业蒸蒸日上!从传统茶叶到茶饮料、茶食品、茶枕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一个绿色环保的茶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面试前,坐下来泡一壶茶,聊什么话题都带着淡淡的茶香...在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采访似乎另有一番韵味。大红袍是武夷山著名的金名片,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然而,三年多前,武夷山的茶产业还没有这么红火。2006年春茶上市时,一斤茶青只卖1.2元,一亩茶园只能采一两百斤茶青。“当时武夷山的茶产业是分散的家庭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茶农不了解市场信息。”武夷山市发改局局长林说。如何让大红袍真正“红”起来,让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2006年,武夷山市下决心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成立了茶产业领导小组,成立了茶产业局,制定了茶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全面分析了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从增加面积、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等13环节提出了未来三年茶产业发展规划。一套强化茶业的组合拳开始出击——一、抓品牌,改变武夷岩茶“名茶无名牌”的现状武夷山确立了以大红袍为主的品牌战略。5438年6月至2007年10月8日,最后一次采集的母树大红袍茶被送往西藏国家博物馆,成为该馆藏品中唯一的现代茶叶,使大红袍声名远扬。其次,注重质量,建立质量监督体系。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建立原料可追溯台账,建立茶叶企业质量档案。茶叶的产品在上市前送质监部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加贴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专用标志,同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企建立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第三,专注营销。把武夷山的山水之美与茶韵之香结合起来,以茶促旅游,以旅游带茶,在全国打响大红袍品牌。今年,茶产业的三年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小农作坊成长为正规企业。武夷山已有136家茶企获得国家QS认证,拥有武夷星、球球、郑源等6个茶省著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武夷山已建成4.8万亩绿色食品岩茶基地和654.38+万亩无公害茶园基地。茶叶相关产业总产值达8.05亿元,茶企(农户)直接经济效益增长30%。现在,武夷茶已经跳出大山,走向国际市场。在武夷山最大的茶叶出口商凯捷,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国外的茶商。“以前茶农挑担子送茶叶,渐渐变成开摩托车了。后来他们开起了‘皮卡’,现在很多人都坐在车里。”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R&D中心主任刘怡宁笑着说。崛起的茶产业不仅让茶农富裕起来,也吸引了金凤凰,越来越多看好武夷山茶产业的企业前来投资。武夷星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大家都不看好在闽北山区投资办厂。但是我们有信心,这么好的茶叶卖不出好价钱。经过10年的发展,2008年武夷星公司销售额达到2亿元。”刘怡宁说。与普通茶饮料不同的是,大红袍罐装茶是一种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纯茶饮料。武夷山有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告诉记者,“该产品成功解决了罐装茶保质期短的技术难题,计划投资654.38+0.5亿元建厂生产。初始规模预计每年生产4000万瓶。”如今,武夷山的茶产业链已经延伸到茶饮料、茶食品、茶枕等保健品、茶味牙膏、茶工艺品、茶酒、醒酒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在仙甸工业园,形成了绿色、生态、环保的茶产业集群。“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茶叶深加工企业,发挥对周边县市茶企的吸引作用,把这里建成茶叶高附加值洼地,进一步带动茶叶机械、包装等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林对说道。在岩茶村,“斗茶”这句话在武夷山大红袍中回响,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武夷山岩茶。走进种植正宗岩茶的岩茶村,处处都有浓浓的茶韵。一进余圣良家,就看到偌大的客厅里摆着一大箱根雕茶。茶壶、茶杯、茶匙、各种茶和茶叶一应俱全。“我给你一些陈年岩茶尝尝。岩茶越老越好,越滋润。”余圣良一边烧水一边说。落地窗外,一边是竹竿,一边是郁郁葱葱的茶山。什么是岩茶?"因为武夷山的茶树长在岩石上."资深茶评家余圣良说:“你看,茶树根部的泥土下面不远处有一块岩石,这是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头长时间风化形成的土壤,PH值等特性与其他地方不同。这样的土壤茶树是长不起来的,茶叶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岩韵’,也就是‘岩骨花’!”玉笙家制茶历史悠久。“我已经是第六代了。岩茶村制茶历史更悠久,有800多年。宋代范仲淹写了一首斗茶的诗,就是这里斗茶的故事。”范仲淹在《何搞茶斗歌》中盛赞武夷山岩茶的品质。“斗茶味淡,斗茶香淡。”近年来,这种斗茶的民俗更加热闹,已经成为一种规范的比赛,技术交流的平台,品牌推广的渠道。从今年8月18到8月22日,岩茶村150多名茶农抽取了327份优质岩茶样品,比去年增加了近65%。在岩茶村,树荫下,摆放着几十张长长的木桌,茶杯一字排开,分为大红袍、肉桂、水仙、品种四个系列。评委由特邀茶叶专家、样品主持人、市外茶商组成。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茶商纷纷慕名而来。连续五年举办的斗茶比赛取得了经济效益。曾经“藏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岩茶,不仅打开了市场,价格也一路走高。以前卖不出茶叶的人很多,现在供不应求。8月份,今年的茶叶基本卖完了。目前,岩茶村一半以上的茶农都开办了自己的茶厂,年收入最多的茶农达到了几百万元。今年四大系列茶状元被福州君悦茶业有限公司以72万元的高价收购。多次获奖的余圣良创办了青天岩茶厂,也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升级为机械化生产。现在有综合青摇机6台,大型烘干机1台,小型烘干机1台,提香机2台,每年采茶季雇佣工人40多人。“我觉得茶叶大赛最重要的效益体现在生态上。”余圣良说,“环境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很大。通过麻雀、茶毛虫等生物链控制昆虫,使茶叶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山上的植被增加了,多余的阳光可以被树挡住,保证茶树生长的湿度,负氧离子的含量也高。”“为了卖个好价钱,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少。他们有意识地施用有机肥,采用人工除草和生物杀虫剂。武夷山的山更绿,水更清,动植物更多。"余圣良笑着说,"我盖房子的时候,特意把这些竹子包在里面,我不忍心把它们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