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告白》的内容是一种什么思想,有什么意义?
1,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在某种程度上,生命的开始,的确是与生俱来的缺陷。通过后天的教导和社会规则、公益美德、惩罚机制的影响,一些人才会成长为无害的人。如果一味地为自己的缺点辩护,或者一味地宣扬“不过是个孩子,何必跟孩子过不去”,就会严重误入歧途。
青少年的孩子焦躁不安,甚至很危险。因为他们开始渴望尝试自己的实力,比如智力,比如魅力,比如影响力。然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公共道德和教师的教导正处于反叛和蔑视的年龄。现实生活中很多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不都是少年造成的吗?
2.你不能期望每个人都做你不想让他们做的事。其实很多人的思维只围绕着自己,不可能对别人体贴,关心,感同身受。
比如《忏悔录》中,凶手之一,他的母亲为了保护儿子,在死者母亲面前念叨“可怜”,其实指的是“可怜我的儿子”,而不是“可怜死者”。总之,别人爱死了。无论如何,我的儿子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看来熊海子和熊的父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个问题。
再比如《自白》里的女班长,对女主角说“秀仔好孤独”。她以为听了这个理由,女主角就可以原谅秀仔杀害无辜的女儿了。女主角的反应特别厉害,一声冷笑,一声疯狂的冷笑。和女班长告别后,女主角走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哭的没有任何形象。
我想女主角一定是从这一刻开始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因为不可能指望这些孩子和他们的朋友、父母意识到“杀害无辜的人是错误的”。
3.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挺微妙的。日本人善于描绘这一点。
一方面,日本的漫画和电影总是鼓励“少年英雄”的出现,总是描写经过改造后打败成年恶魔的孩子;另一方面,描述成年人对孩子的警惕性也不是什么禁忌。毕竟“世界归根结底是你的。”
比如《大逃杀》的背景就是少年失控。他们年轻,强大,团结一致把成人教师架空。当他们都逃课时,老师们完全无法挽救局面。当他们刺伤老师时,老师只能躲起来洗伤口。“BR”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利用每年的逃亡来威慑未成年人,宣告“小子,看清楚了!
4.那个热血青年老师的经历,作者的意思是,成年以后,一定要像成年人一样思考,不要停留在热血漫画里。空有野心和善良有什么用?想眼前的一切有什么用?这样的人特别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当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