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县协同发展规划》,涵盖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所辖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区域,总用地面积2164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到2025年,远期规划到2035年。

通州区、北三县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引领,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规划》提出,通州区要严格执行北京市人口落户制度,河北省要实行北三县户籍制度分开管理。规划要求,严格控制房地产无序开发,严禁边境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积土地和投机行为,满足实际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和北三县布局,着力补齐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培育北三县区域医疗和养老服务功能。

《规划》共分十章,包括* * *构建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 *打造富有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城乡特色,* *营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 *培育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 *建设绿色智能的市政基础设施,* *建立具有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的防灾减灾体系,以及建立* *。

严格控制房地产无序开发

根据规划,位于北京东部的通州区和北三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区域。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接近,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需求迫切。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跨界协同发展缺乏有效途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空间布局不协调,职能组织松散,职住失衡问题突出,边缘区发展问题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大气环境质量严重超标,水资源瓶颈明显,地下水超采。主要河流水质仅为ⅴ类,森林覆盖率不足30%。跨境交通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产业层次低,就业吸纳能力弱,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两地资源配置、服务水平、设施标准差距明显。

为此,规划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58安居客房地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博认为,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对“统一”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即把北三县的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起来,强化和突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从地理位置上看,未来的北三县仍将属于靠近北京的区域,但不再只承担首都住宅需求的外溢。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模式下,未来北三县工业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将进一步优化。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其中,《规划》要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房地产无序开发。该计划提议:

——严禁在边境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科学引导生活空间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镇生活空间规模,强化特色产业功能,避开房地产。加强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在轨道站点和大容量公共交通走廊周边适当布局混合居住空间。

——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产业布局和人口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发展* * *产权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收支平衡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努力满足实际就业人口的住房保障需求。

——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开发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和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用地供应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合理发展。加强边境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合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行为。

张博表示,这意味着北三县房地产市场将出现三个变化:

第一,房地产不会成为刺激三县经济的主要引擎。规划明确提出了房地产开发的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单纯依靠土地财政的方式将不复存在,房地产也不会成为刺激三县经济发展的短期手段。

第二,区域房地产潜力很大,但不代表未来房价会大幅上涨。从方案来看,未来市场的供应将得到有序控制,炒房等房地产市场乱象也将受到重创。保持楼市稳定,尤其是房价稳定仍是重点,投机性需求会被严格控制。

第三,注重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划本身对区域内项目的高度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设计、交通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等都有明确要求。

张博进一步表示,限购以来,北三县房价持续下跌,2019房价整体下跌趋势直到2020年都没有改变。

在留房不炒,以及楼市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张博预测,未来3-5年,北三县整体房价水平将保持有序上涨格局,但不存在短期暴涨的空间。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将吸引更多在此工作和生活的人,它不会是北京工作人口的“睡城”。

北三县户籍制度分业管理

规划提出打造生态化、组团式、紧凑化的空间格局,即“一个中心、一个绿洲、四个组团、四个区域、多个廊道、多个节点”的空间结构。

第一个中心,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功能中心,引领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和设施体系建设。

安绿洲是北运河-潮白河中心区域的大型生态绿洲,是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主体。四个组团是城市功能集中建设的重点区域。四个区域是四个大的生态斑块。多廊道就是多生态廊道。多节点是多个特色小城镇(新城)和生态节点。

规划提出,依托京哈、京沈交通走廊,有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两条特色产业带。京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产业带。京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带。

除重点产业功能区外,还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小城镇。特色产业带沿线地区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物流、平面媒体等产业特色小城镇为重点。沿潮白河和北运河,生态走廊中部生态绿洲及周边地区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休闲特色小城镇。

有了产业,还是需要人才。《规划》在建立* * *治理的政策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创新人口人才管理政策。

通州区严格执行北京市人口落户制度,河北省对北三县实行户籍制度分开管理,同时推进实施“人才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统一互认的人才评价和行业管理政策。通州区严格执行北京市各行业管理要求和人才评价规定,河北省和廊坊市参照北京市相关规定,全面调整北三县各行业管理规范,实现与北京市在高新技术产业认定和人才评价方面程序一致、结果互认;并支持通州区、北三县开展投融资改革试点。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业务模式,有效使用各类资金。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相关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将对北三县的产业定位、城市规划、人事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事实上,北三县所在的廊坊市已经在今年5438年6月+10月提出户籍制度改革。廊坊市公安局发布《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实施区域差别化户口迁移政策,合理确定环首都城镇户口迁移政策。

鉴于廊坊特殊的地理位置,廊坊提出在户籍管理上划分环首都城镇(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广阳区、安次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安县、永清县)和环首都城镇(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环首都城镇以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并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环首都城镇以有合法稳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合法稳定住所包括公民实际居住的具有合法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房屋、政府保障的公共租赁住房、单位公有住房、个人私有房屋和出租房屋;合法稳定职业包括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招聘(聘用),或者依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在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依法纳税。

按照京冀合作框架协议,“北三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严格的户籍管理,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并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三年以上或依法纳税三年以上的人员,本人、配偶、子女和夫妻双方父母均可申请当地常住户口。广阳区、安次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清县、固安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的人员,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1年以上或依法纳税1年以上的,本人、配偶、子女及夫妻双方父母均可申请当地常住户口。

意见明确了环首都城镇落户条件。其中固安、永清为1年社保或纳税;北三县更严格,三年社保或纳税。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落户条件全面放开,无需缴纳税收或社保条件。

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出的土地,配套基础教育设施。

规划鼓励以合作办学、设立分校等方式,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转移到通州区和北三县。促进教师享受,大力促进北三县教师流动。加强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鼓励通过组建运营集团等方式整合和享受教育资源。

坚持幼教、学教结合,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统一通州区和北三县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准,推进城乡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布局,优先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出的土地,填补基础教育设施不足。有特色的小城镇中心设置初中、小学、幼儿园,较大的村设置完全小学。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与教育部门合作兴办村办幼儿园,鼓励国际教育集团办学,确保服务覆盖和办学规模适度,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推进城际铁路建设方面,建设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中心,通达京津冀中心城市和枢纽机场的城际铁路网。构建以北京副中心站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辅的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

同时,完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形成区域轨道快线(含市郊铁路)、轨道普线、地方线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区域铁路快线服务于北三县、北京副中心和北京中心城区之间的中长途铁路联系。研究北三县各开发组团现代有轨电车形式的地方轨道线路布局,与区域轨道快线、轨道普线衔接。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北三县设立轨道交通车辆基地。

严跃进表示,这将有助于强化区位优势,提高出行便利性。就燕郊等地的房地产开发来说,轨道交通建设的预期非常强烈,各种前期规划也是有的。当交通明显改善时,住宅价值会明显增强和提高,相关物业的价值也会上升。

根据规划,到2025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并得到有效发挥,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技术等领域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共和私人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到2035年,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融合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改善,智能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