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安徽是怎么做的?带你去这个宝藏省。

安徽是什么?

从上面看中国

安徽是藏在鸡肚子里的花瓶。

商标宏村

一个

安徽不长,南北只有570公里,却横跨黄河、淮河、长江、新安江——钱塘江。安徽有一个容量,东西只有450公里,却能装下神奇的黄山,大别山,浩瀚的巢湖。

罗素说:“不平是快乐的源泉。”巨大的跨度产生巨大的差异。不同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饮食口音在这片土地上杂糅,安徽是一个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幸福之地。

合肥,育人之城。By寿超

是不是觉得没有故事有点透明?但是安徽远比你想象的精彩。一个“徽”字,头是山,头是水,左右人文相映。抬头看山,山是黄山、九华山、云起、天柱山、琅琊山;低头就有水。水是温柔的新安江,是浩荡的长江淮河,是渔人唱晚的巢湖。

建新《巢湖》

人文灿烂,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区和皖南山区,分别孕育了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

老子,庄子,管仲,曹操...“淮河流域是中国几千年政治历史的中心,它的英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代表。”梁启超这样总结。安庆桐城派成为明清以来的大观,引领文坛三百年。再往南,“天下文人半徽州”,朱、戴震、胡适是徽州文人的杰出代表。

庄子祠堂(资料图)

这片土地,从古至今,都充满了勇立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智者和进取者!40多年前,在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搞“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今天,这里有100多所大学和3000多个科研机构。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安徽的一个突出标签。

安徽大学

安徽在哪里?

皖北土地肥沃辽阔,但在北方人眼里,安徽在南方;皖江两岸的鱼米之乡,且不说婀娜多姿的徽州,梦寐以求的山河,但在南方人眼里,安徽在北方。也许你曾经笑称之为“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但现在,它的“可东可西可南可北”正在被人们谈论。

庐江县潘琪村的水稻和莲藕轮作。左学昌

在近几年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安徽是一匹黑马,是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它的面貌越来越清晰——长江三角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沪苏浙皖到沪苏浙皖。从来不是东、西、南、北,而是东、西、南、北。从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小透明,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安徽的运行速度就像它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一样快。

建造了300多年,95%以上的岁月都平淡无奇,却在5%的时间里一鸣惊人。安徽,怎么做?

是时候打破刻板印象,去了解一下这个宝藏省了!

“远亲不如近邻”,“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成春”,“志同道合者胜”...这些谚语非常适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8,165438 10月5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从此,长江蜿蜒流过襄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齐新,乘风破浪,奋斗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省际毗邻地区开通13路汽车客运班线,合肥与长三角八市地铁一码通。杭黄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架桥修路,这不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武神运河芜湖主城长江出口段,航行如梭。(资料图)

前不久召开承接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介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振兴皖北”的口号响彻江淮。今年前8个月,上海、江苏、浙江在安徽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3100个,实际到位资金5783.4亿元,同比增长28.1%,占全省的56.3%。其中,上海对安徽投资增长42%。

给我一个桃子,把它还给李。与强者共舞,安徽不是给予者。安徽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的重要基地。皖南的金属矿产,皖北的煤矿,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蒙城县李大塘村是上海以外的主要蔬菜供应基地。

如果说安徽自然资源丰富,并不以此为荣;从18红手印开始,做先锋是皖江浙沪的实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万主任,蔚来...安徽作为中国新兴工业科技大省,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率先建立了机器人、导航、环境产业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联盟。

科大讯飞的语音机器人。(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风和日丽,东方潮起潮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占全国4%的土地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如今,长三角已有41个城市实现了医保“一卡通”,82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116项政务服务可跨省办理,实现了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电子证照互认...曾经壁垒森严的边境地区已经全面开放,人们可以看到和触摸到交通、医保、医保。

长三角“一张网跑”。(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并肩而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经济强不强,GDP是最直观的。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 3187亿元,同比多增4000多亿元,经济增速快于全国。近两年平均增速6.3%,比全国快1.1个百分点。

凌晨在易县客村的水葱泽旁。

从“总量居中,人均在后”到“总量在前,人均居中”,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安徽制造业增加值达万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十大制造业大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第七,中部1。近五年年均增速8.1%,位居全国第三。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芯屏组合”产业体系,成为安徽一张崭新的名片。

安徽产77GHz毫米波芯片。(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紧跟数字经济发展大潮,2020年安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11202亿元,同比增长约11%,增速居全国第九位,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作为产粮大省,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八连收”。大米,小麦,玉米,猪,家禽,蔬菜,茶叶,中草药...数千亿绿色食品产业正在建立。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4%,高于去年同期19.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收获(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合肥、芜湖、蚌埠自贸试验区成立1多年,交出了一份“完美”的年度考卷。今年前8个月,自贸试验区进出口976.6亿元,占全省面积不到千分之一,贡献了全省进出口额的22%,外商直接投资的10%。“后来者”奋起直追,引领前行,安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芜湖中转港(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尝美食,换家电,到处旅游...消费在刺激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三季度,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1.8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我们经常用更简单的话来表达:“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省人常说:“安徽这几年发展得不错。”从“小透明”的默默无闻,到黑马的出现,他被戏称为“创投大师”。毕竟经济发展了,我们的腰也挺起来了!

挥霍

毛豆腐,臭鱼,虾面,淮南牛肉汤...从山野、江湖到餐桌、舌尖,产品抚慰着味蕾,人们一次又一次通过美食深刻感知这一地区的美好生活。

徽菜代表——臭鳜鱼(资料图)

吃徽菜,品尝煮炖的美味;住民宿,体验三雕艺术的奇妙之美;听一首歌,感受黄梅调里的安徽韵。

安徽乡村旅游火了,乡村产业链不断延伸,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农村居民收入将从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20元,五年增加5799元,每年将跨上千元。

李实小岗村分红

更不用说,扶贫的成果。

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挂牌,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皖北、沿淮蓄滞洪区等革命老区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绩溪县上胡家村,农民靠山核桃脱贫致富。作者:石力

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放眼江淮,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五年来,“三大革命”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覆盖所有行政村。

7.2万公里的“四好农村路”,让从村里回家的路越走越顺畅。

黄山市灵山村乡村公路潘成旁

五年来,数百万安徽人离开熟悉的村庄,沿着熟悉的道路一头扎进陌生的城市。

城市也给了他们足够的温暖。五年来,已有1117300户享受公租房保障,城镇低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经申请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市民占保障对象的43%。

合肥市蜀山区悠哉居公共租赁房小区。(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温暖人心的不仅仅是硬件,还有教育、医疗、环境。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全国排名8192,省级示范高中覆盖所有县(市、区)。全省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幼儿比例达到75%。

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5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2020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9%,比2015高5个百分点。

人是发展的尺度。它如何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民生活得如何。安徽全力创造美好生活。

美好的生活在时间中。

别说你去过安徽几年,你都不敢认这个地方!

以梦想为盘,以创新为桨,让“土气”的江淮大地变成了“科瑞克”。

今天是科技创造的新时代。

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八,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方阵第一。

在JAC、奇瑞的基础上,新集聚了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比亚迪等龙头汽车企业,初步建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着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蔚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量子通信(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科学仪器是国家的“重型武器”。在合肥,科学仪器居全国前列,并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到42.9T,世界第二。

作为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先企业,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树立了多个里程碑。

看管子里的豹子。201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一批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榜上有名。前不久,人工智能产业被安徽明确为“十四五”时期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超薄玻璃(图片来自视觉安徽)

无数微小的波浪形成巨大的波浪。以“芯屏结合”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大智慧移云”为引领的数字经济,正在安徽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在《现在的启蒙运动》一书中提出:“没有人需要质疑哪个时期是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时期,答案一定是今天的时代。”

凭借多项国家战略政策和多个“国家品牌”平台优势,安徽正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影响力源头”,不断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沈从文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云,喝过许多种酒,但我只在合适的年龄爱过一个人。”

是的,安徽现在正处于最好的时代。走遍全国,看遍天下繁华,在无数安徽人心中依然是1号。

出品|安徽日报东丽工作室

监制|顾群

策划/图文|彭李

头部地图制作|董一凡

编辑|费阳·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