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杜威出生在农村。65438年到0859年,杜威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1879,20岁毕业于杜威大学。在他多年的学习中,虽然他不是天才儿童,但他总能保持思考,寻求各种资源的支持,帮助他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这个资源就是书籍。
杜威在学校成长的过程中做对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作者称之为“选择大于努力”。杜威的选择是读书。这种读书不是家庭或者学校逼的,而是他天生的热爱。
第二件事是形成一个结构支撑。什么是结构性?事实上,杜威始终是一个“跨界人才”,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不局限于某个时间和某个角落。
今天我们看到国内很多大学都有附属中小学,其祖先可以追溯到杜威,他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1919年,真的和中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了。毫不夸张地说,自民国以来,再没有其他教育家对我们国家产生过最深刻、最持久的影响。
正是经过多次的现场聆听和内容整理,陶行知第一次零距离了解了杜威的“平民教育”和“实用主义”。这个过程,对应着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无论是陶行知的思想,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都进入了“杜威时代”。
民国时期1919到1921,杜威总是在这26个月的时间里访问中国。当时全国的知识分子和权威人士对杜威是相当推崇、信任甚至迷信的。自然整个教育圈也对他推崇备至,他的理论作为真理在不断传播和强化。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民族教育探索了一条新路。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陶行知,1965438+2007年秋回国,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实践生涯。陶行知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理论。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说“改造人就是改造社会”。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教育,而教育若能普及,就能影响祖国改革的走向,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火之中。
他继承了杜威的观点,即教育存在于社会实践中,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深化和延续,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他主张生活教育就是群众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人要在生活中寻求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提升自己。
如何开启民智,促进民众爱国觉醒,推动社会变革,成为时代的呼唤。
陶行知认为,为3亿农民普及教育非常重要。1922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一体化”的教育思想,直接扭转了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
他倡导的生活教育是在社会和生活中进行的教育。社会和生活中有多少教育就有多少教育。
他看到了中国的“老师只管教,学生只教”,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教与学的融合”:“怎么学怎么做事,怎么教怎么学,学习的方法要以做的方法为基础”,强调了知行合一,突出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优于杜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践:
1.晓庄学院
陶行知提出了“筹集100万元基金,招募100万同志,倡导100万学校,改造100万村庄”的口号。65438年至0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晓庄学校。他建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尝试,希望从农村教育入手,找到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道路。
2.山海工程集团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立了“山海工程团”,提出“工要养生,学要明,团要护”,试图将工场、学校、社会融为一体,进一步探索中国的教育之路,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
3.“小先生”
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不足、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先生”,即“把你所知道的东西传递出去”,随时随地把你所知道的单词、所学的文化交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陶行知认为,孩子也可以做大事。“萧老师”不仅教别人学识字,还教自己的学生做“萧老师”,知识就这样不断得到提升。斯莫尔先生被称为“贫困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4.育才学校
1939年,陶行知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孩子,培养有特殊才能的苗子,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他苦心推进学业,将自己与“新武训”相提并论,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人民的干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这套教育理念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来源,即我硕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投影。第二,陶行知对传统儒学的辩证思考,直接表现为对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改造。
从其内涵来看,“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生命,用生命去教育,为了生命的需要去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看,是生活决定了教育。就有效性而言,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蕴含着教育的意义,它主张人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前进向上;第二,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是由生活决定的。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体现。一是指“社会包含学校的意义”或“以社会为学校”二是指“学校包含社会的意义”,即学校一方面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利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让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与学的结合是一种教育规律。一是要求“在劳动上狠下功夫”。二、“行动是知识的开始”,行动是知识的源泉,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创造和完成。第三,要求“先教后学”,“先教后学”。第四,否定了注入式教学法,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1)教育是生活的源泉,你活着什么都会被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以生活为基础;(3)教育是为了改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孩子自己的生活相一致;(3)学校生活应该与校外生活相一致。
两者比较:(1)***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差异有: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就不一样了。陶行知强调现实社会,杜威强调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社会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陶行知强调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学校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战时教育和创造教育思想的“最大公约数”,是其思想的核心。
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说:“杜威博士最有创造力的学生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了中国的问题,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说:“为了受苦的孩子,甘愿做骆驼,为了普及教育,深入农村。”
他一生都在为祖国、为人民、为儿童探索教育。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