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著名诗人
——————————————————————————————————————————
张九龄(673-740),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隆初年进士。玄宗是唐代著名的圣人,历为中书侍郎、平章官、中书官。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名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隋末迁徙西域。他出生在碎叶城(现在的吉尔斯坦),也就是当时大渡湖府所在的地方。才华横溢的天才,被称为堕落的不朽。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构思独特,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美,从襄阳(今湖北)迁到珙县(今河南),是初唐诗人杜的孙子。杜少陵和杜工部因他们的诗而闻名,因为他们经常自称为“年轻的凌爷老”,并在监察部担任过外交部长。他们的诗歌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展现了唐朝从开元盛世到解体衰落的历史进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生动,对后世诗人影响很大。
王维(701-761),字莫,原籍齐(今山西祁县),父迁(今山西永济西),故名河东人。开元进士何历任大乐诚、游士毅等职。安禄山造反时,被迫担任伪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很高。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是山水诗的成就。和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蒙”。晚年无心仕途,一心为佛,后人称他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那年去长安科考,我一直隐居在家乡流明学习写诗。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时期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与王维齐名,合称“王蒙”。
王昌龄(约690-756?),字邵伯,今陕西Xi人,据说是陕西南靖或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小官。安史之乱时,他在回江宁的路上被亳州刺史邱孝所杀。诗歌比较好写宫怨、边塞、送别,特别擅长七大奇观。它被誉为“圣手七大奇迹”,被称为“诗人的天子”。
秋微(694-789?),苏州(今浙江)嘉兴人,天宝年间进士,右官太子之子。与王维、刘长卿交好,活到95岁。相传他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
不要潜水(692-749?),字晓桐,湖北江陵人,说的是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从一守卫入君子堂,移左收遗骨,最后成了阿郎,后隐居江东。诗多描写山中隐逸生活和党外情怀,美轮美奂。
常健(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以秀才身份加入王长龄,只做过徐仪伟的士官。诗歌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选择精妙,境界深远。
南阳人岑参(715-770)说自己是湖北江陵人,年轻时住在河南松阳。天宝三年入进士,先为小官,后为史刺史,史称“岑家洲”。诗歌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杰(719-772),字慈善,号满郎、沛伯,祖籍河南,曾在洞中避难。天宝十二年进士,广德二年授道州为史刺史,后移掌史。诗歌讽刺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魏(737-791?),赵婧长安(今陕西Xi)人,天宝末年在朝廷做玄宗的侍卫官。他早年是个任侠,野性不羁。后来,他努力考中了进士。因为我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魏苏州”。诗风苍凉清高,以善于写风景、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刘合东,山西郓城县解州镇人。贞元九年,德宗中进士,还讲学博学。元外郎,官至礼部,因参与王集团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移任柳州刺史,史称柳柳州。诗歌和散文在当时非常有名。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刘汉。
孟郊(751-814),湖州(今浙江德清)武康东野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进士。他只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耿介一生都是穷人,他的诗描述了人民的苦难和残酷的世界。语言戒平庸,追求薄硬古怪的风格。与贾岛同名,人称“薄郊岛”。
陈子昂(661-702),字子州射洪(今四川)人。他年轻的时候,在2000年做了任侠,是宗瑞文明元年的学者。武则天当政时,担任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奇(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任新乡县尉下级官。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悲凉,尤其是七言歌。
韩愈(768-824),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王昌黎,世称韩昌黎。年轻,孤独而贫穷,勤奋好学,德宗贞元做了八年秀才。曾任监察御史,因免关,被贬阳山县令。后来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调任刑部侍郎,因上述谏辞被贬为潮州刺史。我在吏部任侍郎,死为文官,所以被称为高丽吏部,高丽文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二并称为刘汉。诗歌力求新颖、豪放、气势。
白居易(772-846),本名乐天,晚年是一位名叫香山的学者。他的前任是太原人,后来迁到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在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曾是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位高权重,晚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善佛,自己成了乐师。他一生写了很多诗,其中以讽喻诗最为著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能言善辩的老太婆”。叙事诗如《琵琶行》、《长恨歌》也很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一山,玉溪人。淮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车进了一个进士。因为牛李之间的不断争斗,我一生失意。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优美,尤其是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令人回味无穷。但太晦涩难懂,无法解开,有“诗人爱昆西,只恨没人写简媜”之说。
高适(702-765),本名达夫,德州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有点落魄。过了四十岁,中了尤克郡第一名,不久便辞了职。后来,他在我国驻河西使节宋的门帘中担任了秘书一职,见识了大漠的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他的诗直白,不华丽,以七言歌最具特色,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又称“高岑”。
唐玄宗(685-762),又名唐,姓,李旦之子,公元712年禅位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开元。当初任命姚崇、宋敬等贤人,政治上很明确,史称开元之治。后来奸臣李、杨相继被任用,杨贵妃的妹妹、边塞将军安禄山受到宠信,导致安史之乱,逃往蜀国。他的儿子恒力即位后,他被尊为皇帝。会写诗,熟悉旋律。
王波(649-676),字安人,江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时,他是苏游柯基的一员。他曾经在周国参军,然后去看望他的父亲。不幸溺水而亡,年仅27岁。他的诗力求摆脱齐梁的诗风,散文也有名气。著名的《王腾亭序》就是他写的。他们与杨炯、陆、罗并称为初唐四杰。
罗(640-?),祖籍义乌,梧州(今浙江)人,早年落魄,但诗作颇有名气。他一生只做过主簿里的小官,参加过讨伐武则天的义勇军,为徐起草过《为武氏》。后来战败绝望,不知何去何从。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约646-708),字须简,襄阳(今属湖北)人,迁居河南珙县。他是伟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咸亨皇帝是个秀才,曾经做过、洛阳丞等小官,又是个直学士,在一所文学学校读书。他与李乔、崔融、苏味道齐名,被称为“文章四友”。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创始人之一,作品朴实自然。
沈其全(约656-714),字云卿,襄州内黄(今河南)人,商院秀才,官至太子。诗词与宋齐名,并称为“神曲”。他的多回应作品意义不大,但对格律诗的塑造作用很大。
宋·文志(约656-712),少莲人,字延庆,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周国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商朝进士,武则天为官,方城监。当中宗被选为秀文馆学士时,他被选为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和。诗词与沈琦全盛时期齐名,合称“沈松”。他的所作所为是粉饰现实,歌颂和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王婉(?-750),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止于洛阳。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多,这首《北堡山下的一泊》最为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书房,河间(今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常州郡校尉。曾两次因事入狱,迁居司马、,状告随州为刺史。诗歌多描写政治失意的心情,也反映混乱,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五言诗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钱起(722-780),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第一秀才。曾任考公大夫,翰林学士,与韩雄(左)、李端、陆纶并称为大理十大才子。他也和郎世源一样有名,人说“前有沈松,后有金钱。”题材多以描写风景、给人娱乐为主。
韩兄(左)余(生卒年不详),名君平,南阳(今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在德宗统治时期,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除了开大夫,还会写诏书,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很华丽,其中有诗《寒食》、《春城处处……》,是最有名的。据说当时有两个韩熊(左)羽,都擅长诗文。有一次,他们想给一个官员。下来的时候不知道给哪个,皇帝只好批:“唱‘春城花满’的韩雄(左)羽。”可见这首诗家喻户晓。
刘辽(右上)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他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和夏县令。他很冷漠,喜欢和外国人交朋友。诗歌多写自然风光。
戴树伦(732-789),金坛(今江苏)人,幼时师从萧,曾任抚州刺史。晚年,他自请道士。他的诗多表现隐居生活和闲适心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鲁伦(748-800?),字允字,河浦(今山西永济)人。因安史之乱,迁居江西鄱阳。屡引秀才,后来深得宰相袁载赏识,才得以做几个小官,累检大夫。大理十大才子之一,其诗常作为娱乐作品赠送,特色不大。不过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有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也很优秀。
李益(748-827),陕西古藏(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在大理做了四年秀才,第一次被任命为郑县尉。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提升,然后抛弃了自己的官职在赵岩四处游荡。宪宗做官书记的时候,监督比较少,最终做了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其是边塞诗。
司空舒(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开头,广平(县辖河北永年东南)。曾任秀才,剑南节度使幕府,水政司大夫,大理十大才子之一。他写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愁的诗,擅长五律。
刘禹锡(772-842),洛阳(今河南)人,说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谏。因参与王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迁居连州任刺史。后因宰相裴度的推荐,被任命为太子客,加为校勘司史,称刘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浏”,常与白居易合唱,又名“白柳”。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反映社会生活。
张继(768-830?),字文昌,祖籍吴军(今江苏宿州),住在吴江(今安徽吴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太常寺太祖、水部尚书、掌大臣,故世称“张水郎”或“张”等。由于家境贫寒,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子张太主”。作为韩愈的学生,他的诗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得到了与王建齐名、被称为“王璋”的白居易的称赞。
杜牧(803-852),字,京兆万年(今陕西Xi)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为江西观察使、宣局观察使沈传师、本报通讯员牛森儒幕僚。任御史监,兼黄、迟、穆刺史。后来做了司勋的外交大臣,最终写了一本书。诗歌豪放优美,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它也和李商隐一样,被称为“小杜丽”。
徐混(生卒年不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爽,直到文宗三年才中了秀才,官至锦衣卫,兼周目、云州等地的尚书。他刻苦读书,多病缠身,爱林泉,善作诗,更爱往事。
温庭筠(812-870?),本名祁,字费清,山西祁县人。思维敏捷,精通音律。每次入考,押官韵,八叉手成八韵,时数“文八角”。如果你对你的仕途不满意,你将成为郭子的助教。诗歌修辞华丽,少数作品反映时政。和李商隐一样,被称为“文礼”。他还写了花间派的鼻祖词,极大地推动了五代以后词的发展。
马岱(775-?),字陈愉,陕西滑县人,说是河北人,还是江苏人。我试了一次又一次,直到五宗会昌四年进士。玄宗早年在太原幕府掌管秘书,因出言不逊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校尉,后官至太常大夫。其诗风与贾岛相近,严羽认为其在律诗上的成就在晚唐之上。
张乔(生卒年不详),安徽贵池人,咸通中年秀才。当时与许唐、郑谷、张斌并称“咸通十子”。为了躲避黄巢之乱,他隐居在九华山。诗词飘逸灵动,风格似贾岛。
崔途(854-?),字骊山,是今浙江富春江人。Xi·光宗当了四年学者。一生漂泊,曾长期居住在川陕。诗多以漂泊生活为题材,意境苍凉。
杜荀鹤(846-907),池州九华山、石台(今安徽石台)人。相传杜牧是一个妃子的儿子。赵宗大顺第二年是秀才,却是官员。他是五代大帝朱温的翰林,五天后才去世。他的诗歌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了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在当时比较突出,宫体诗也很有名。
魏庄(836-910),长安(今陕西长安县)凌渡人,昭宗甘宁元年进士。他年轻时生活放荡。后来,他作为王的秘书进入蜀国,并任命他为丞相。他的诗非常有名。长诗《福琴吟》反映了妇女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有名气。他的歌词语言优美,用描写手法写出闺阁的感受和享乐的生活。他和文一样,是花间派的重要诗人。
皎然和尚(730-799),本名谢,湖州(今浙江)人,南宋谢灵运第十孙。曾与颜真卿等合唱《和平》,与车灵、鲁豫等同住在吴兴庙西寺。很多诗是作为赏赐送走的,也有宣扬佛教出世思想的。心情轻松,语言简单。
崔豪(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朝员。早期生活浪漫,诗歌多以闺情为主,浮浅多彩,诗风变得豪放奔放。
祖勇(699-746?),洛阳(今河南)人,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经张推荐,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司机。诗歌以各种形式歌颂事物,宣扬隐逸生活。
崔恕(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进士,但只在河南做过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皇甫冉(716-769),江苏丹阳人,甘肃荆州人。天宝当了十五年秀才。曾为无锡魏国官员,大历初入河南使之境,终左右补缺。诗词清晰易背,有一种徘徊感。
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我早年家里很穷。贞元九年,19年被授予秀才称号。他曾监管御史,但因得罪宦官和保守官僚而被斥责。后来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书。最后在武昌军中暴病而亡。白居易是早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被誉为世界“白元”。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诗歌的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提并论。
冯雪(806-876?),字陈涛,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进士。管学士,商,后又任霸州、彭州、绵州刺史。坚持理论切割,有策略的展示自己的自尊。最终秘书主管。这首诗写得多么仓促,太肤浅了。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Xi)人。应了进士的错过,诺中宗又两年才给了进士和。曾从傩派入蜀,依附权贵宦官田,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诗善七律。
裴迪(716-?),关中(今陕西)人。蜀国刺史兼尚书省大臣。早年与王维交好,同居南山,共歌。现存的诗多为五绝。他经常描写孤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似。
王之涣(688-742),纪灵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曾祖父迁居山西绛县。豪放不羁的他,时常哀叹剑术,他的诗多为当时乐师传唱,一时声名鹊起。常与高适、王昌龄合唱,以擅长描写边塞风光而闻名。
李端(约743-782?),字已,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光明。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省校书记,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称衡越隐士。他的诗多为娱乐,表现出避世的消极思想,部分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现实。有些写闺阁的诗也很优雅,还能背诵,是大理十大才子之一。
王建(约767-830?),字中楚,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大历十年进士。曾做过县尉、县丞、司马等小官,参军到边塞,晚年退居陕西Xi安。他擅长乐府诗,与张继齐名。他的诗歌以田家、蚕女、织女、船夫等为题材。以不同的程序反映当时政治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语言朴实。
权德舆(759-818),甘肃秦安人,相传为陕西略阳人。曾冠礼侍郎有着罕见的文名,曾与平章共事,但因与李意见不合,被任命为我驻山南西路公使。有很多没什么特色的诗,只有几首乐府诗被人称道。
胡璋(生卒年不详),本名季承。清河(今河北)人,河南沁阳人。早年居苏州,后到长安,被元稹排挤,后到淮南。爱丹阳四弟,隐居。《宫词》是最著名的一首诗,受到当代诗人杜牧的高度赞扬。
贾岛(779-843),河北省涿县人。当初他出家无名,后来韩愈劝他回归世俗。屡次考中进士,曾担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以追求纯奇的意境和注重词的提炼而闻名。与孟郊同名,人称“薄郊岛”。
李品(818?-876),字德信,浙江建德人。玄宗大中八年进士,官至郎中、南陵都督、武将、钦差顾问,最后设立州刺史。诗主要是写风景和其他感受。
我,西部边陲的人,叫我。
金昌旭(生卒年不详)浙江杭州人,其余不详。
何(659-744),字纪真。武则天生于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圣原秀才,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客、秘书监等职。自封四明狂徒,与李白、张旭等人并称为长安“饮酒八仙”。龚书法,尤擅草书,多有祭神诗和应作,偶有小诗清新喜人。
张旭(675-750?),字,吴(今江苏苏州)人。常熟县令曾观与吴金的悠久历史。善草书,善性酒,号称天下张典,也是“饮酒八仙”之一。他的草书在当时与李白的诗和裴的舞并称为“三绝”,他的诗也独树一帜,擅长七绝。
玉子王翰(约687-735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宗瑞景云元年进士。他在周宪当过司机,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任侠会酿酒,但靠的是天赋。诗歌是古老而苍凉的。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孙一,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盐铁判官,太庙大夫。他的诗多以纪行写,多写郁怨之思,清新喜人而不雕。
刘(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是一个有名的人,但他不高兴进入。他还以山水、书画和诗歌闻名,擅长绝句。
刘(生卒年不详),本名光,字中庸。如今,他是山西省永吉县人。他当学者已经很久了。曾在洪州胡草从军,与陆仑、李端成为诗友。
顾匡(约725-约814),字吉翁。苏州海盐(今浙江)人。苏宗赴德两年,成为秀才。曾官,扮作,因仗势欺人被贬为饶州刺史。后来,他带着家人隐居在润州鄢陵茅山,自称华阳一真。擅长画山水,诗文通顺,更注重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之为盛唐。
朱清玉(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作秀才两年。曾任省委书记官校书郎。他的诗意义清新,描写细致,受到张继的赞赏,但内容大多是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郑毅(约824-882),荥阳(今河南)人,武宗会昌年间进士。曾任中书进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镇压黄巢起义军。
汉·吴起(844年后——约914),字(一作),小字董郎,虞山桥人,今陕西Xi安人。龙时代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进入长安,跟随赵总到凤翔,升任兵部侍郎兼翰林。之后不附以补之,闽王死于南。他的诗充满情色,词藻华丽,被誉为香体。
陈涛(前812-885),宋博、鄱阳(今江西鄱阳)、岭南、建浦(今福建南平)人。以秀才为例,秀恩爱,布衣自称三教。玄宗中年避乱,到洪州西山学仙,却不知何去何从。
张弼(930-?),字子成,江苏江都人。他曾经是南唐的官员句容卫。
匿名,匿名。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说:金陵之女杜丘,十五岁为李奇之妾,后来反叛,入宫受竟陵宠爱。穆宗即位,命秋娘为太子傅的母亲。太子身强力壮,封了王璋,被罪废,秋天回到家乡。
薛涛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祖籍长安,年轻时随父在成都生活。他八九岁就能写诗,十六岁就成了音乐家。脱下音乐后他一直没有结婚。
栾城,赵州,苏维道。住在这个村子里的李乔被称为李肃。弱弱的加冕进第一,累的转咸阳。裴行健领着管书记,在延庆,他经过了封阁舍人和侍郎的检校。圣元年,为冀州刺史,我召拜天官侍郎。圣历初,侍郎迁居凤阁,与凤阁一起到台湾做爱,并在原地住了几年,对太阁的故事了解更多。龙、张易之一方降职梅州刺史,又为益州长史卒。诗风清丽,亮而不艳。很多咏物诗。代表作品有《正月十五夜》《唱虹》《天钟寺与吴三思求复辟大典》等作品。其中正月十五夜写元宵夜景,火红的树银花结合李友的词,更有明月之歌,令人心旷神怡,不愧为佳作。另外《虹颂》诗中对彩虹的描写也是相当值得称道的。共十五卷,今编诗集一卷(《全唐诗》第六十五卷)。
刘希夷的阿婷芝是汝州人。很少官话,落魄不凡,后来被别人伤害。希望对军队好的情诗,文字很美,但意义很悲,对别人不重要。孙瑜的《郑声集》是伊稀最浓缩的一首诗,因其伟大而受到人们的称赞。代表作品有《从军》、《采桑》、《春之歌》、《春之女行》、《推磨衣》、《悼念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岱北白头翁》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投人;曾经的美少年,如今变成了半死不活的白头翁,发出“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和“何时才能眉来眼去,仙鹤一时乱”的感慨。其遣词造句与《红楼梦》中甄对跛足道士好歌的注解如出一辙:“陋室空无一人,床上长满野草枯树,原是舞厅。。。"而黛玉葬花诗中的“花开时艳鲜,一旦飘零,难寻”和“让我们看春日残花渐落,美人老去时”的用词和意境是何等的相似,但其修辞并不弱于后者,而且年代早了几百年,可见伊稀对世界的洞察之深刻,文学造诣之高。正所谓曲高和寡,池泽巨人难量江海之大。难怪伊稀在开始时不受重视。共十卷,今编诗集一卷(《全唐诗》第八十二卷)。
余世南出生于余姚。清静无光泽,专心读书,累了才洗梳子。文章婉约,出名是因为叫仆射徐陵。隋朝,官宦秘书郎十年不迁。入唐后,他参军为秦政府的档案室,并迁居太子中学。唐太宗建友,弘文馆学士,秘书监。文怡之死。唐太宗称其为德、忠、博、文、书五绝。手书魏王台曰:“当世江南一名臣,德高望重,今其云已死,石渠东莞无人。”他的书法刚柔并重,苍劲有力,与欧阳询、钧燧梁、薛琦并称“初唐四大家”。他的诗风和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美中充满朝气。作为近臣,酒席上要点的作品很多。代表作品有《出塞》、《杰克少年的田野之旅》、《怨歌》、《赠临池竹编》、《蝉》、《风和涌角》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临池赠竹应制》、《蝉》、《魏王侍歌风应制》)分别写的是竹、蝉、风,牢牢抓住了咏物诗的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比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之高,声因高而远,而不靠秋风,意思是君子要如蝉。集三十卷,今编诗集一卷(《全唐诗》第三十六卷)。
张伟是河南人。天宝二年,为尚,大理国官至礼部侍郎,进贡三典。他的诗清正廉明,经常设宴送别。代表作品有《枣妹》、《邵灵作品》、《送史培上京》等。其中以《藻梅》最为著名,《唐诗三百首》选集众多。“我不知道是不是近期开始喷的,但我怀疑是冬天下雪后还没有消失。”我怀疑白玫做了雪,很有新意,很有意思。一卷诗集(全唐诗第一卷)。
徐是蜀国的前太后。成都耿旭,生有两个女儿,都有民族色彩,都能作诗,能被蜀国的王建接受。姐姐是贤妃,姐姐是蜀妃。王彦即位,贤妃为顺生太后,蜀妃为怡生贵妃。咸康元年,皇太后严公主为青城山祈福,所到之处,诗词刻在石头上。他的诗既能点出他游历过的风景名胜之美,又能跳出他所咏唱的实物的限制,富有想象力,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真挚真挚。在这十六首诗中,《锦华宫题》、《杜宣观(一)》和《三学三夜见圣灯(一)》都是佳作,尤以《三学三夜见圣灯(一)》为最。“你敲金楼,和尚唱梵天。若说无有意法,此光如爱”,观赏圣灯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十分巧妙,不落俗套。“有一卷诗集(《全唐诗》第九卷)。
余徐州张剑锋从事。他的五言诗用词优美超然,讲究对仗,非常工整。诗歌写的更多的是风景,同时也包含着乡愁和隐逸。七首诗,都很优秀,尤其是《春山夜月》和《留在蓝田山口送沈远外》最好。《春山夜月》中有句名言“月在手,花满衣”。
崔护,字殷公,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基。最终岭南节度使。他的诗风凝练婉约,语言极其清新。六首诗,都是佳作,尤其是《城南村题》流传最广,家喻户晓,有* * *眼光。这首诗,用一句“人面桃花,物与人不同”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经历过的* * *人生经历,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称号。《五月水边的柳树》一诗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描写柳树,极其优美生动。诗中“似醉景,似月露。”长鱼误惊,弱鸟练惊。”“意象里没有隐藏什么,鸟只对自己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