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泉水是怎么产生的?

怪泉自有玄机。

自然界中有一些泉,并不是以数量多、质量好而闻名,而是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或特殊的用途,具有吸引力。

金仙泉

进贤泉位于趵突泉东北,明代《七十二泉诗》和清代《七十二泉记》也有记载。泉池是由石头和正方形构成的。池北墙上有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上面用隶书刻着“老金泉”四个字,是当代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李忠禹的。池中泉水清澈,绿藻浮动,金鱼游动。

这个泉是济南有名的怪泉。水满了,泉水从池底两边涌过来,流动势相等。泉池表面有时会形成一条南北方向的水线,浮浮运动,时隐时现,在阳光照射下像游泳的金线一样闪闪发光,故名。宋代诗人吴增在《能在斋随记》中更早地记录了旧金线泉,注意到金线泉说:“池南北有金线,藏于水中。”曾巩《金线春》诗说:“玉玉常浮,呼吸新鲜空气,金线未必去南泉。云争美藻,月明灿烂。”

到了明清时期,金线依然清晰可见。后来水面变窄,水势减弱。有了石池,金线就不常见了。

1956年扩建公园时,金线泉还出现在旧金线泉以东约20米处的一个有雕花石栅栏的小水池中,故称此泉为“金线泉”,同治九年(1870)由人丁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被移嵌于此泉东墙。今春的金线之所以出现,和老金线春的原因差不多。

毒泉

毒泉位于云南腾冲,人称瓜蒌泉。相传诸葛亮在此率军“五月过上海,深入不毛之地”。战士们一路疲惫,又渴又渴。他们看到路边有一口泉水,水色清澈,没有异味,就低头成群地喝了起来。可惜他们死了,造成了悲剧。从此,它们被称为“毒泉”。很久以后,人们看到这个毒泉都持怀疑态度,但是没有人敢去尝试。有人想了个办法抓了几只鸭子,马上发现鸭子的脚挠了几下就停了。不到三分钟,它终于沉了下去,淹死了。有毒的泉水真的有毒!

水文地质学家来到毒泉,发现当地近期有火山喷发,毒泉位置与火山喷发有关。对水样的分析表明,许多有毒的火山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氰氢酸等,含硫量极高,对动物是致命的。人与动物的接触是剧毒的。

自发表面弹簧

做馒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要蒸出松软可口的馒头,需要在面粉中加入酵母和碱。现在有一种天然的泉水,不用酵母和碱就可以用来和面,所以叫“自发面泉水”。

这个奇特的泉水位于四川省巴县红旗乡边儿村附近,出露在边儿河北侧的冲沟底部。方圆几十里内的村民经常来这里收集泉水,回家做馒头和煎饼,非常受欢迎。

这种“自发表面弹簧”的秘密是什么?林华玲等几位水文地质专家到实地调查后,终于解开了谜团。这个奇怪的泉水来自当地泥盆系地层中的一个小断层,水温为17℃,涌出量为每秒0.05升。当泉水涌出时,可以看到一串串气泡逸出。水质无色透明,无异味。品尝后颇有喝汽水的感觉,应该属于碳酸泉水。

在地下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这泉水中,于是用这水和面粉做成馒头。蒸的时候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有助于“发酵”。居民在这里集水很久了,也总结了经验。接水的器皿一定要严格密封,否则在运输过程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逸出。回家后一定要尽快拌好面粉,不能长时间不用,否则无效。

盐泉

这是自然界罕见的春天。位于四川、湖北两省交界处的巫溪县,大宁河西岸的宁昌镇。

盐泉原名白露泉。根据当地的传说,一个丑陋的猎人因在今年春天追逐一只白鹿而得名。后来,人们喝了以后,发现泉水咸得难以忍受,就称之为咸泉,或盐泉。

盐泉的发现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永平七年(64年),此春尝于巫山,以铁壶(即大铁壶)盛之。”装满盐水的大铁锅是干什么用的?世代用来煮盐。据当地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当地有336个炊灶,用咸泉水烹盐,共有1081个大铁锅,称为“方灶盐烟”。

咸泉从何而来?了解一下当地的地质条件就知道了。四川及邻区在两亿多年前的晚三叠世是一片残海。天气比较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残余海水的含盐量相应增加。沉积岩层形成后,卤水相当丰富。每当这些地层受到后期地壳运动的影响,出现断裂时,卤水就能沿着裂缝上升,出露地表,即成为盐(咸)泉。如果承压条件好,那就更好了。村民用卤水制盐,有利可图,不足为奇。“黄金去万里”赚钱不足为奇。

可以预测天气的春天。

这个奇怪的泉位于四川谷林天堂,被称为喀斯特泉。周围有二叠纪石灰岩地层,所以岩溶地貌相当可观。涌泉量相当大,达到每秒500 ~ 1000升,最大流量可达每秒24500升,最小流量只有69升,差别很大。奇怪的是,水色多变,有浅蓝色、蓝色、灰蓝色、绿色、深红色、橙黄色、棕黄色、泥黄色。每当有谭,就预示着要下雨。所以被称为预报天气的春天。

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经过长期观察,水文地质学家终于解开了这种能预测天气的泉水之谜。

原来,水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过程是一个水化学的变化过程,即硫酸根离子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例如,当它是浅蓝色时,它的硫酸根是每升96.104毫克;呈翠绿色时,硫酸根为每升145.608毫克;呈棕色时,每升硫酸根为319.054毫克。长时间不下雨时,水中硫酸根含量达到最高,水色变黄变棕。俗话说,风和日丽日久必有雨,所以发现黄袍的水色,就预示着要下雨了。

那么,水中的硫酸盐从何而来?原来当地的岩石是二叠纪石灰岩层,上面还有一层厚度约3 ~ 5厘米的黄铁矿层。许多潜流或潜流穿过这个黄铁矿层,溶解黄铁矿并将硫酸盐带入水中。因为硫酸盐的多少会使泉水呈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水色的变化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

手脚拳

9月6日,1982,当地一家电台播出一则新闻报道称:湖南新宁丰丸乡发现一处呐喊泉。只要人们在洞口齐声喊,快来取水!过了一会儿,水从山洞的洞口流了出来,越流越快,发出湍急的声音。很快,流水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然后,再喊,又流出来,如此循环。

类似的新闻报道还提到,在广西兴安白石乡三友村姜家屯的一座马鞍山形的山脚下,也有一口喊泉。当人们听到声音时,碗口处的浓水柱就会从四个泉中溢出,几个小时后,泉口就会干涸。再喊一声,水就回来了,等等。

自然界真的有声音诱发的泉水吗?几个水文地质专家抱着解谜的心情去查。原来所有的泉水都是间歇泉,也就是说,这泉水的喷涌是间歇性的,不是连续性的,也不是叫喊的结果。

可耻的春天

羞泉位于四川广元龙门山东北段。情况颇像间歇泉,但与呼喊泉水的特点相反,当你把石头扔进水里,发出震动的声音,泉水就停止了流动,就像一个害羞的女孩。静下来后,泉水又流了出来,水量也增加了。如果再震动,泉水又会“缩回”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专家调查后确定,这里的泉水是从微小的孔隙中流出,受毛细现象控制。它震动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压力,很快就会把泉水压回去。过一会儿,岩土中的毛细现象又可以吸引泉水了!所以就出现了“羞”的现象。

贪婪的春天——著名的警告之春

初唐时,被誉为文坛四杰之一的王波在其著名的《王腾亭序》中有两句话:“贪泉沁人心脾,干处怡然。”前一句说的是人喝了贪吃泉的水之后,就会萌发贪吃的念头,失去正直的志向。

这个贪泉确实有它的由来。位于广州西北约15公里处的石门。当地是进出广州的古道必经之地。水四面环山,风景很美。行人来到这里,都会停下来休息。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地方。路边有一口井,味道甘甜,引得许多路人舀起一碗解渴,令人感到清凉,因此远近闻名。在众多的旅行者中,不乏历代前往广州任职的政府官员。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也要在井边的树下下马休息,喝一杯井水再上路。但是,当地老百姓看着这些官员,都记在心里。官员到了广州或其他地方,十有八九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从清廉到富有的贪官,大家都很讨厌。当地百姓为了提醒新官上任,要保持清廉,多为百姓办实事,于是在这口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写下了“贪泉”二字,成了有名的警泉。

东晋时,新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路过此地,听说了“馋泉”的由来。他深受感动,连喝了三杯。然后他在石碑上写了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一饮而尽。

纵官共饮,不易。

他上任后,始终牢记石门村民的忠告,清正廉洁,赢得了清官的美誉,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拥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石碑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剥落,到了明朝,已经消失了。然而,村民们警告官员们,他们的善意依然存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吴慈石的《贪泉诗》被重新镌刻,移至越秀公园望海楼一侧,让更多的官员看到,借此机会警醒自己,学习吴隐之。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