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而且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经济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创业的社会,很多人都在农村找到了创业的成功之路。读他们的故事,向他们学习,激发他们的斗志。那么下面就是我分享的,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

鹿专家高培德。

养殖梅花鹿有利可图吗?近日,笔者来到吉林省松原市郭谦灌区红旗农场六分场吉吉德梅花鹿场。200多只梅花鹿因其优美的体态和帅气的犄角而非常吸引人。说起这些鹿,都是聚吉德梅花鹿场老板高培德的“宝贝”。每天,他都会早早地来到市场,看看这些“宝贝”。

听到声音,几只“躲”在室内的梅花鹿立刻从地上站了起来,紧紧抱在一起。高培德说,梅花鹿虽然被驯化多年,但还是很怕人。在养殖区,笔者看到养殖区是相互分开的。梅花鹿所在的房间约200平米,分为休息区和活动区。每个“套房”有十几只梅花鹿,这样的“套房”也有十几只。

虽然我有多年养鹿经验,但刚开始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高培德对笔者说:“养殖之初,一只母鹿生一只鹿才100到200元,鹿茸当时才400元一斤。这样算下来,养一头鹿,要赔500到600元,一赔就是67年。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养殖梅花鹿赚钱这条路,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即使你赔钱,我也会留着,我也要坚持下去。”

坚持不是盲目去做,而是在观望中依靠科学育种,把思想付诸行动。为了探索梅花鹿的繁殖习性,高培德总是早起晚睡,每天悉心照料梅花鹿。他不仅请了县畜牧水产局的技术专家,还专门请了一位饲养员来指导养殖。几年来,高培德总结了很多养殖经验。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他不仅熬过了低价期,还扩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

几个从小规模养起来,逐渐发展到十几个。现在,已经饲养了230头梅花鹿。几年前,高培德在红旗总厂租了地,建了4000平米的圈舍和管理室,做起了家庭农场。现在他家的鹿茸基本都是商家买的,经常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培德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梅花鹿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成为了知名的梅花鹿养殖专家赚钱。

农民日报:北陆南筹钱好。

“梅花鹿虽然大,但胆小警惕,一有动静就会到处乱跑。”7月6日上午,我走进了四川省仁寿县满静镇新亚鹿场。“鹿老板”范爹告诉笔者,她虽然是家养的梅花鹿,但还是很怕人。进去后不要大声喧哗。

2006年,范爹辞掉了一家医药公司的采购工作,带着自己攒了多年的积蓄,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中国梅花鹿的故乡。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承包了30亩土地,先引进了80头梅花鹿,开始了自己的养鹿之路。

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养梅花鹿,范爹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年总要跑几次家。经过一番调查,他萌生了把梅花鹿搬到仁寿养殖的想法。2012年9月,范爹从东北运送10头梅花鹿到仁寿试养。

“梅花鹿好养,不挑食不挑食。主要饲料是草和玉米、麸皮、米糠等。”范蝶说:“在家乡养鹿也有很多好处,比如空气水好,水生植物特别丰富,四川的养鹿场很少。”引入梅花鹿后,范爹一天都没有消停过,每天需要准备足够的无公害青饲料;清理场馆内的卫生;尤其是对鹿病的预防和养殖,在一年多的养殖过程中,他慢慢摸索出了仁寿当地养鹿的经验。去年,他从东北运回了90头梅花鹿。

“南方饲养梅花鹿,饲草丰富,饲料成本低。由于气候原因,鹿的生长比北方高出近一半。北方鹿茸一年只能采一次,南方可以采两次。”范爹自信地介绍:“一只3岁的公鹿,靠产鹿角和鹿血,一年净收入3000多元,一只母鹿,每年产仔半年,净收入2000多元。今年上半年,我家的90多只梅花鹿吃了鹿茸,产量很好。按照市场价,鹿茸每公斤6000-10000元,鹿茸血每公斤2000-3000元,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养殖梅花鹿利润相当可观。”

二:

养殖参鸡汤价格1000元,才开启了致富之路。

一个鸡蛋的价格是35元,几乎是土鸡蛋的40倍;一只鸡1200到2500元,在市场上可以买到20到40只鸡——这些东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靠谱!因为长潭河中坝村9组有一个“养鸡怪胎”龚伦鹏,他从家族流传下来的古代医书中获得灵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独创了“人参+大米”的养参鸡秘方,经试饲获得成功。此后,他用独家鸡饲料喂养乌骨鸡,生产“能鹏”人参鸡和人参蛋并投放市场。市场状况和经济效益看好。

龚氏是长潭河侗族乡最常见的姓氏。“我们祖籍在江西,后来搬到了湖南,又因为洪水搬到了现在的住处。”中坝村书记龚光义介绍。当地龚家是中医世家。明代有宫廷御医龚廷贤,清代有地方名医龚祖辉。龚伦鹏打开保险柜,拿出龚廷贤的《手氏保元》等古代医书和龚祖辉的原始照片。

“我十几岁的时候,嘴巴歪了,也就是现在的面瘫。当时去医院吃了点药,没治好。父亲让我用醋和生石灰拌好,涂在脸上。过几天就好了。”龚伦鹏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他知道父亲的偏方来自他家祖传的医书,从此对这些宝贝着了迷。

在他和妻子在外地工作的十几年间,龚伦鹏一直带着家里的医书。但是,一个既不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也不是医学专业毕业的农民,很难看懂古代医书。幸运的是,他出生在中医世家。他买了一本字典,自制了新旧单词对照表,下班后休息了一会儿。他一有时间就学习,积累了一堆笔记本,终于学到了一些东西。

龚伦鹏在他的祖先龚廷贤的著作中看到了“人参鸡”,并从他的长辈的话中了解到一些信息。他决定喂人参鸡,走“R&D、产销”之路。“创新创业不容易,每一步都很难。”年近50岁的龚伦鹏感慨道。

由于饲料配比不当,鸡的生长条件差,饲养技术不到位...两三年后,夫妻俩积攒的20多万血汗钱全部交了“学费”。“最困难的时候,我家电饭煲坏了,没钱买。”妻子李少琼回忆道。虽然衣食无着,但为了学习饲养技术,龚伦鹏到外地一家经营良好的养鸡厂义务打工,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由于“参鸡汤”养殖成本高,2008年,每只“参鸡汤”价格达到500元,鸡蛋价格达到每只15元。当时很多村民说,“500块钱一只的鸡都没听说过,更别说买了吃了。”因为“参鸡汤”贵,农村的老百姓吃不起,导致当地顾客很少。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但卖出去的“参鸡汤”却屈指可数,这让陷入销售困境的龚伦鹏十分不解。

但即使销售情况不理想,龚伦鹏也始终相信参鸡汤的市场潜力和治疗效果。白天,他在网上阅读报纸,以加强业务学习。晚上,他在鸡舍里待一夜,仔细观察“参鸡汤”的生长特性。那段时间,妻子李少琼认为丈夫“疯了”,整天和鸡住在一起简直不可理喻。为此,夫妻之间发生过多次争执。“要不是我一直相信养殖人参鸡的未来,也许我早就放弃了。但是,我是一个‘走到黑’的人。这么多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现在我终于有了一点希望。”谈及前几年的经历,龚伦鹏还是很感慨。

3月14日,在广东工作的好友李俊从东莞来到龚伦鹏家中,详细了解参鸡汤的销售情况。在谈到“参鸡汤”价格过高,本地销量低的情况时,两人约定由李俊联系粤商拓宽对外销售渠道,龚伦鹏在国内发展养殖。李俊回到东关后,充分发挥自己人脉广的优势,将“参鸡汤”和鸡蛋送给亲戚、朋友、同事品尝,广泛宣传“参鸡汤”。随后,浙江、广东等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每只“人参鸡”卖1,000到1,200元,鸡蛋卖到每只30元。当地村民看到“参鸡汤”的情况越来越好,开始尝试购买。“现在,其他地方的销售渠道也在逐步打开,相信当地的销售情况会越来越好。我对自己选择的行业非常有信心。”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谈到“参鸡汤”养殖,龚伦鹏总是信心十足。

克服困难后,龚伦鹏的事业步入正轨。在建立参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2014年3月,成立了宣恩能鹏参鸡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能鹏”牌两个商标,即29类和31类。

此后,公司的人参鸡、人参蛋作为宣恩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参加了第23届食品博览会、第9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并先后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中国恩施世界硒产品博览会。在第二届硒博会上,人参蛋荣获“中国硒产品名品”称号。

“能鹏”人参鸡蛋硒含量为53.6μg/100g,标准要求为≥15g/㎎,超标3倍多。“能鹏”人参鸡、人参蛋被质监部门授予富含有机硒的“三星”* * *标志。

经国家质量监督院检测,“能鹏”人参鸡蛋中VB1含量为1.25㎎/㎏,VB2含量为3.84㎎/㎏;总量16氨基酸186.04g/㎏;棕榈酸为2.386g/100g,检出限为0.005g/100g;锌含量为3.5㎎/㎏,DHA含量为0.08g/100g,以此类推。经省兽药监察所检测,“能鹏”人参蛋不含A02、AM02等7种常规抗生素...

2015年7月5日,宣恩伦鹏参鸡汤发展有限公司授权武汉源食源商贸有限公司为华中地区代理卖方。人参鸡以其独特的保健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该公司在北京、广州和武汉有三家代理商。

目前公司有三个养殖户,饲养人参鸡400多只,每天下蛋200个,年产值250多万元。“接下来我会扩大生产,同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人参鸡饲料专利,开发人参蛋粉。”谈及公司前景,龚伦鹏信心满满。相关新闻:

“人参鸡场”的主人叫龚伦鹏,48岁,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中坝村土家族农民。龚伦鹏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5年前,他和妻子拿着打工挣来的20多万,准备回家盖新房。他在老屋整理祖父留下的医书时,偶然发现了“参鸡汤”的饲养方法介绍和药用食疗价值,于是和妻子商量先暂缓修缮房屋,将积蓄投入到饲养“参鸡汤”上。

虽然妻子和邻居一开始都表示不理解,但这并没有阻止龚伦鹏的尝试。龚伦鹏按照祖父留下的方法,几经尝试和改进,终于成功探索出适合饲养“参鸡汤”的“人参饲料”,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参鸡汤”养殖体系。他养殖的“人参鸡”每只售价1000多元,“人参蛋”也能卖到30元的天价。

今年年初,龚伦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6家加入。他们按照龚伦鹏的要求喂人参鸡,然后龚伦鹏回收出口。“接下来,我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龚伦鹏说。“像我们这样偏远贫困的山村,如果能发展到5000头的养殖规模,村民增收致富将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