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城基本情况

彭长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读名者绝对不会有很多人知道。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读者》的月发行量分别达到802万和806万份,在中国9000多种期刊中排名第一,世界期刊联合会(FIPP)的最新统计把《读者》列为亚洲第一。

彭长城作为主编,是《读者》的第一读者。“真善美”是读者始终坚持的理念;让每一篇文章都有打动人的力量,是他们的目标。

我以为《读者》的主编应该是一个会享受生活,懂得生活情调的人。走近彭长城,我发现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朴素。一间不到30平米的办公室,布局很简单:一张办公桌,一套文件柜,一套沙发,还有一个几乎占了半面墙的大书柜。墙上随处可见西北地区的木雕摆件,造型简单率真。他用的水杯是水果罐头瓶子改装的。

看过《读者》的人都知道,它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杂志,在艺术氛围中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真善美”是读者的理念,人性也是彭长城的人生理念。彭长城1982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读者文摘》杂志(《读者》的前身)任编辑。彭长城从未离开过杂志社。20多年的朝夕相处,让彭长城的生活“充满了人间温暖”,就像读者一样。“人性是人类的一个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它能征服人,能穿越时空。”

从1985开始,彭长城和郑就一直带领着《读者文摘》走在“真善美”的道路上,尽力在文章中寻找能体现人性之光的东西,让每一篇文章都有打动人的力量,这是他们的目标。

老读者们还记得《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个故事,一个最能诠释人性的故事:在北海道的一家面馆里,夫妻二人在14年的每个除夕,都给可怜的母子俩留下一碗清汤和荞麦面。正是这碗面,激励着这对母子顽强地活下去,还清了债务,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这是彭长城的杰作。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在编辑部流泪的场景。他说,这是他对人性的全部理解:真、善,然后自然是美。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同时贴近社会与现实,以新视野、新理念展现现代社会。

1986年7月,彭长城担任《读者文摘》副主编。这是他第一次飞跃的开始。作为编辑,你只考虑稿子怎么样,文章好不好。作为一名助理编辑,彭长城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看杂志,考虑杂志如何吸引读者。他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想探索一种让读者常青的方法。彭长城分析别人的得失,比较,研究。在过去的六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不断寻找读者和时代的结合点。彭长城试图让读者从平民的角度介绍一些伟人的人格和精神的不平凡之处,发表一些领导人作为普通人的文章,让人们透过政治的光环,从更深层次的人性意义上重新认识伟人的一生。

这是冒险的一步,也是彭长城深思熟虑的一步。在他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编辑思想也要不断“升级”,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杂志要想更贴近读者,就必须贴近人民,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读者只有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看待现代社会,才能在价值观上与现代社会保持合拍。彭长城说服了同事,换了阅读器。

《今日读者》是国内少有的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很好结合的杂志,既包含了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又容纳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注。Reader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时尚,也为自身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81到1985,发行量保持在1.5万份左右。90年代杂志开始快速发展,发行量突破200万、300万、400万。从1991到2000年,《读者》连续10年位居中国杂志前五名,其中三次蝉联榜首。改名事件给了读者和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1993年7月,彭长城和《读者文摘》一起,承受了职业生涯的巨大压力。

《读者文摘》将在美国《读者文摘》的压力下被迫改名。此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彭长城和编辑部处于漩涡中心。美国多次催促国家商标局,仲裁不能再拖了,希望杂志尽快更名。

广告发出去了,读者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进编辑部。彭长城负责收集整理人名。看完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彭长城几夜难眠,心情始终难以平复。认清现实,直面压力,再创辉煌,是彭长城和他的同事们要做的。

7月,1993,《读者文摘》推出新书名,《读者》正式诞生。

谈及这场风波,彭长城觉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开放。”彭长城意识到,改革开放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推进,这不仅给了出版业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秩序。对于Reader来说,重命名只是这个顺序的开始。这件事给了读者和彭长城一个重新审视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65438-0994,彭长城离开编辑工作,开始负责《读者》的管理,包括广告、发行、印刷等创业事务。在这篇文章中,彭长城展示了他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办刊意识。

1994之前,《读者》杂志不刊登广告。彭长城接手后,提出在杂志上刊登广告,立刻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反对的声音和赞成的声音一样强烈。反对者认为广告会损害读者的文化品味。有人担心《读者》的读者不会接受广告。彭长城在坚持。他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告可以维持杂志的低价策略;面对中国将更加开放的现实,读者应该与国际广告出版惯例接轨。

彭长城开始游说统一意见。研讨会上,彭长城据理力争;讨论之下,彭长城耐心解释。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上级的批准。读者的第一个广告是杜邦公司的广告。口号是“杜邦,创造美好生活”。广告中的人物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风格和《读者》杂志一样。

此后,Reader的广告业务在彭长城的带领下慢慢发展,形成了品牌效应。广告收入连年翻番,从1994到165438+万,从1995到200万。到2001,广告收入接近2000万。一本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和好的创意,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彭长城是这样认为的。

什么样的期刊是好杂志?彭长城这个问题问了自己20多年!

2001年4月,彭长城被任命为《读者》主编。

在办杂志的过程中,彭长城积累并逐渐认识到,一份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理念,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整个社会。彭长城想到了,也做到了。

他的一个愿望是办一个面向农民、农村教师、农村干部、农村学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农村人的杂志。他希望这本杂志是一本真正的农民杂志,“帮助农民和城市居民进入充满神奇希望的新世纪。”经过前期的筹备和近一年的运作,2000年6月,Reader农村版正式对外公布。农村版投放市场后,很快在农村市场销售了8万册,甚至在上海、深圳等城市,每期销售近万册。《读者》杂志还出版了两个版本,维吾尔语版和盲文版。

2002年,彭长城策划了“保护母亲河,建设读者森林”大型公益活动。这是《读者》杂志和中国青基会联合举办的,目的是植树造林,绿化黄河两岸的荒山。活动吸引读者参与,累计654.38+0万人次,捐款400多万元。近2万亩新绿横跨黄河两岸。

读者爱读者,很多家庭订阅20多年,三代人一起读。兰州人爱读者,常说甘肃有名的有三个:一个是莫高窟;一碗面是牛肉面;“书”是读者杂志。据今年第六期最新统计,《读者》杂志已连续发行323期,总发行量超过8亿。《读者》已经成为继《读者文摘》、《国家地理》和《时代》杂志之后,全球第四大综合性期刊。

20多年来,彭长城阐明了阅读器的发展。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读者》杂志要走向集团化、集约化经营,他计划至少要有5家杂志才能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