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模式的形成和演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引用)
(一)顺德模式的概念
顺德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北临广州,东临番禺,北靠南海,西靠新会。顺德距离广州32公里。香港127km,澳门80km。总面积806.15平方公里。2005年户籍人口115000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40多万人。
由于优越的地理和文化条件,顺德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外贸出口基地。这里出产的甘蔗、蚕茧、塘鱼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宋代,顺德就以“鱼米之乡、花果之乡”闻名于世。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民充分发挥政策、地缘、人文优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率先进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综合体制改革。顺德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被誉为“顺德现象”和“顺德模式”。
如今,顺德是珠三角中部崛起的一座新城,已成为燃气具家电、家具、日用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家用电器和燃气具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占全国产销总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顺德制造,中国人的骄傲:顺德的制造业尤为突出。中国五金协会授予顺德“中国燃气具之都”称号,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涂料之乡”称号,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授予顺德“中国家电之都”称号。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18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4亿元,增长3.3%,对GDP的贡献率为0.5%;第二产业增加值10265438+5600万元,增长11.6%,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2.3%。第三产业增加值60751亿元,增长65.438+09.3%,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7.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7.1%,民营经济增加值933.20亿元,增长65.438+06.2%。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654.38+03.7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82.230元,增长654.38+03.40%。
所谓顺德模式,其内涵是指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企业为基础,以产权改革为契机的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二)顺德模式的形成和演变
1,乡镇企业起步
与东莞外资企业带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不同,顺德的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乡镇企业转型而来。
改革开放前,顺德是一个纯农业县,工业只停留在缫丝等少数传统项目上,而且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顺德从1980年代就提出了“工业立县”的战略。65438-0985顺德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经济开放区。政策的利好让顺德的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顺德经济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据统计,顺德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不变价格计算,不足16亿元。但其工农业总产值在1985年翻了一番,到1990年,接近90亿元。此时的顺德已经跨入广东“四小虎”的行列,其中全国十大乡镇企业有五家在顺德。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顺德的家电行业在全国无敌。顺德生产的冰箱、空调、微波炉、电风扇、电饭煲、电子消毒柜、热水器等十几种家电产品居全国首位,家电行业产值约占全国同行业的15%。顺德大道南北长约10公里,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科龙、荣盛、美的、万家乐、格兰仕。顺德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之无愧的家电制造中心。
顺德的强势产业有“两家一花”之说:两家是家电家具,一家是花卉产业。
顺德乐从镇被誉为“世界家具之都”,是中国最大的家具集散地之一,而龙江则被誉为“中国家具第一镇”,顺德有2/3的家具厂,***1200多家。
顺德还是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4.5万亩,其中陈村镇占2.3万亩。顺德的花卉种植面积虽然只占总种植面积的2%,但其销售额却占种植业的60%,是顺德的农业主导产业。
顺德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其政府主导、集体经济支撑的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顺德政府提出的“三化”经济发展思路,即以集体经济为重点,以工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重点,是顺德模式的核心。在顺德模式中,大多数公共企业是由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发展起来的。据1993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74%,外资占24.7%,民营资本仅占1.28%。顺德人拿出政府的招牌,担保企业吸引发展所需资金。虽然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招致非议,但负债发展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后面的事情提前做好,二是快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有了资金投入,就可以靠生产产品发财了。
2.产权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政府主导、乡镇企业支撑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顺德乡镇企业的危机开始显现:村办工厂里外国“引进”和淘汰的“先进”机器,已经开始面临在从其他地区引进的真正先进的生产线上出丑;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薄弱已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基层政府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承担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总的来说,在新的发展时期,顺德模式暴露出以下问题: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管理不善;企业负利润,银行负贷款,政府负债,国有资产流失。
顺德必须决定怎么做。
顺德的改革分两步走。
1992年3月,顺德撤县设市。1992年5月,刚刚挂牌两个月的顺德市政府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做了一份报告——《关于在顺德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1992年9月,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飞的主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顺德市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指示》,赋予其更大的综合体制改革自主权;65438-0993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配套和全面综合改革”试点,称为“产权改革”。
1993年7月,时任顺德市委书记的陈用志在大会报告中提出,旧的“三大支柱”要改为新的“三大支柱”:即由集体经济向混合经济转变,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以工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骨干企业到高层次、专业化群体。
顺德市按照“抓住一批、放开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采取股份合作制、股权转让、拍卖、赎回、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真正把企业改造成为市场主体。到1996年底,1001镇级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转制,混合经济体制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初步建立。市、乡两级原有企业中的公众股份比例由90%下降到62.4%,外商和私人投资者比例占37.6%。有32家原属政府的大型企业年产值超亿元。转制后,政府全资或控股企业65,438+05家,上市公司3家,中外合资企业4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企业65,438+00家。
1997,顺德宣布又一重大改革决定;所有政府机构不再有自己的直属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政府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顺德乡镇企业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革。①
从此,旧的“顺德模式”不复存在,顺德模式进入第二阶段,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
3.企业上市
顺德企业改制前,顺德企业上市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上市与乡镇企业改制同步推进。1993年,美的、万家乐作为全国首批乡镇企业上市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a股。1996和1999年,科龙分别在港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然而,这四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此外,万家乐和科龙上市后都被迫进行了重组。
如何完善“顺德模式”,全面提升顺德企业竞争力,一直是广东省委、佛山市委高度关注的问题。2004年8月,佛山市成立了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和启动企业上市办公室,由佛山市常务副市长陈云贤任组长。2004年6月,陈兼任顺德区委书记。陈云贤从政前是广发证券董事长,此次将分管顺德工作,可见广东省委、佛山市委推动顺德产业资本化的决心。
在陈的推动下,顺德区政府于2005年6月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上市的意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成立顺德区企业上市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区资本市场利用与发展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服务”资本市场利用与发展的具体工作,协助和指导企业上市。二是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一企一议”服务制度,按照“一企一议”的原则,快速办理企业改制上市和资本运作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工作。三是设立“区支持企业上市专项账户”,支持成功上市企业,切实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四是制定企业上市激励政策。区政府将对2005年6月65438+10月13日至2009年2月31日期间完成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和成功发行股票的企业进行奖励,包括通过“买壳”或“借壳”方式异地上市,并将注册地迁回顺德的企业。
在顺德政府的推动下,顺德的上市公司日益增多。截至2006年6月5438+00日,在顺德上市的企业有13家,有5-8家企业正在申请境外上市,有50多家企业表达了上市意愿,正在准备上市。2006年7月,顺德德美化工成为IPO重启后中国股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顺德乃至佛山在a股市场的“第一股”。多年来一直走在顺德乃至全国的前列,其成功上市对顺德其他中小企业具有示范作用。
2007年4月,顺德碧桂园在港上市,中国首富落到碧桂园大股东杨手中。碧桂园也创造了最多时在股市融资1000多亿的神话。
资本运作,尤其是通过企业上市,不仅让顺德的企业筹集到了丰厚的资金,也给一向喜欢做生意的顺德老板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首先,我熟悉并适应“游戏规则”。比如企业上市,必须保证连续三年盈利,纳税,财务公开。其次,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例如,必须区分和界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必须改造家族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之,短短几年时间,顺德企业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型后的又一次进化,即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