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荣昌目前的经济状况?
一、荣昌经济发展现状
荣昌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良好。荣昌县有20个镇,209个村,总人口81.33万人,农业人口65.9万人,农村劳动力36.8万人,面积1.0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9亩。
1,经济总量低
(1)国内生产总值(GDP):2003年GDP为4159万元,人均GDP为5123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95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为1998以来最快增速。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41万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8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2)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收入14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同口径增长17.5%),低于全市15.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173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同口径增长18.2%);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收入6528万元,增长18.4%(同口径增长22.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1690万元,比上年增长3.5%。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水平: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28.89亿元,增加3.8亿元,增长65.438+05.2%,比全市低3.7个百分点。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3552元。
(4)人民生活:2003年,全县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046元,比上年增加1308元,增长16.9%。城镇居民和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931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8元,增加13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总额1527元,增长4.7%;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45台,电话38部,移动电话15部。人均住房面积29.05平方米,增加1.88平方米。
2、农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行业份额特征
荣昌县工业以第二产业为特色,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26.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7.7%;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
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5.7%。
(2)农业形势
2003年,荣昌县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6543.8+6.74亿元。畜牧业逐步成为我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分别由上年的54.6%和36.2%提高到45.7%和44.2%。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拥有市级龙头企业两家。
3.这个行业发展很快。
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销衔接基本正常。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3.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1.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率达到95.0%,比上年下降65438±0.8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说明荣昌工业主要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支撑。
4.荣昌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好的。
(1)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47.4万元,比上年增长37.8%,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是近五年来增速最高的一年。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7568万元,比上年增长56.9%,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8%。更新改造投资8288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房地产开发投资654.38+096.34万元,占比654.38+03.438+0%。从投资主体看,全国投资391.86万元,比上年下降9.1%,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26.2%;集体投资29307万元,比上年增长9.9%。国家投资以外的民间投资110288万元,增长68.6%,比重由上年的60.3%提高到73.8%。
(2)道路交通相对较好。
交通运输行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02年,全县基本实现了“1小时交通工程”。县城到镇上的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数据较少的是沥青路面。到年底,中国公路和铁路里程分别为1,773公里和31公里。全县民用汽车1.896辆,比上年增加261辆,每万人汽车拥有量为23.3辆。
(3)邮电发达。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65438+万元,比上年增长9.9%。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1900户,年内新增用户2.33万户,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小灵通用户达到1.110000户,年内增加78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万户,年内新增用户2万户,比上年增长33.3%。数字移动基站140个,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0%。随着信息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网络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校校通”网络工程全面推进。
(4)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2600千瓦,比上年增长3.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423吨,农村用电量7476万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800公顷。
5.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
(1)教育加速。
到2003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73所,在校学生12438+00000人。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生53人;普通初中43所(含高中6所),在校生4.5万人;有2所职业中学(2个单位有职业班),学生3333人;240所小学(2个教学点),6万名学生;幼儿园86所,1.25万幼儿;有1所特殊学校,65名学生。普通中学招生13600人,毕业141000人。该小学招生8145人,毕业11891人。普通中学和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357人,比上年减少271人。
(2)坚持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全年主要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9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32项,发展新型科技示范户3500户,完善科普示范基地示范功能42个,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1项。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县的企业今年开发了50多种新产品。科技支出200万元,同比增长11.1%。
二、荣昌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资源聚集矛盾突出。一是人均资源贫乏,人均耕地0.79亩,旱涝虫灾时有发生。二是人口密度高,素质不高。人口密度为754人/平方公里。根据人口普查数据,6.6%的人是文盲和半文盲,53.46%是小学生,31.25%是初中生,7.02%是高中生,1.67%是专科生。三是现代生产要素缺乏,聚集能力差。企业管理高级人才少,农村实用人才少,知识分子流入少流出多,农村和企业在再生产活动中的资金支持能力都较差。
2.工业化程度不高,传统产业比重显著。一是产业间联动发展不够,一、二、三产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第一产业与工业缺乏有机联系。第二产业主要是农业纺织、酿酒、植物油提炼、肉类加工等企业,与粮油、生猪等原料的第一车间生产缺乏利益关系。第三产业中的市场、信息、科技、金融等服务与第一、二产业中的配套服务相比较差,第一、二产业分离严重。农业不管加工加工不管农业,配套服务与农业和工业脱节。第二,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传统农业中粮油、生猪比重较大,且多为传统养殖方式。第二产业大部分企业以传统技术和管理方式为主,骨干企业较少。第三,优势产品少。除了江口春和小角楼是知名品牌,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外,其他产品知之甚少。
3.城市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县城建设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差,特色和品位差,城镇化率仅为28.1%。小城镇建设缓慢。全县有20个镇,但仍有少数镇只相当于过去的集市和市场。同时,现有城镇缺乏产业支撑,小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少,主要集中在县城。大多数小城镇难以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城乡分割和体制性障碍,如农民就业和子女上学的制约,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步伐一直被拖延。
三、发展荣昌经济的对策建议
发展经济就是要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荣昌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主要是加快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广播电视等项目和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村道要做到村村通,同时要提高公路等级。同时,在资金投入上,要有计划、有重点,切忌撒胡椒面。在能源方面,除了继续做好农村电网改造,确保村村通到户;水利方面,要确保高升桥水库净水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原有水利工程的维护,落实塘坝水库管护责任制;通信方面,要保证电话覆盖到每一个村,移动通信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全县人民快速走出镇县,打开产品推广渠道,为兴办各类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帮助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及时掌握产品信息,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开阔思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思路清晰,把握工业发展重点,增加经济总量。
在第一产业方面,一是继续抓好粮食经济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通过种植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抓好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第二,在养殖业上,除了继续搞好生猪生产外,还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家禽等动物的养殖,做到市场化,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在土地经营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土地有偿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在工业方面,我们将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立足县情,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把初级产品变成尖端产品,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剩余产品的产品价值,也有利于把产品推向市场。只有将产品推向市场,剩余农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其增值目的才能实现。继续扶持市县两级龙头企业,抓好现有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在第三产业中,主要侧重于第一、二产业的配套服务,如交通运输、通信金融、教育、商品流通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要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力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把产品变成商品。
3.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纽带。搞好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协调城乡经济的重要途径。目前,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把人、财、物集中到重点镇的建设上来。发展小城镇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做好规划,就像广东、温州一样,总之要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
4.培育特色经济,增强竞争优势。一是继续壮大和培育龙头企业;二是引进和发展一批优势企业;第三,积极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四是发展特色农业。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管是谁,都要树立商标意识,有自己的品牌,同时注册商标,有自我保护意识,保证自己的利益在竞争中不被侵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一是继续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直接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力资本。二是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现在农村和城镇都有很多有知识、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这些人才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间接的方式转化为人力资本。三是培养一批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四是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
6.创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初期各种手续简化简化,办理迅速。低水平收取办证费用,减免税费,改善服务,帮助解决启动资金困难问题。发展阶段,在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成长期按规定收取税费,严禁各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总之,只有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提高他们发展荣昌经济的积极性,提高荣昌的经济总量。
7.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帮助解决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目前,经济不发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品不能很快转化为商品,即流通不畅,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所以人们有许多忧虑。发展经济,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如何将产品与市场有机结合,不仅是一个难题,也是检验流通是否顺畅的标志。因此,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非常重要。根据荣昌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重点户、专业户、龙头企业、专业站等多种形式的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