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昌邑区和山东省昌邑市是什么关系?
纺织工业是支撑昌邑经济发展的支柱。印染只是各种绿叶中的一朵鲜艳的花。“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缤纷春”,各具特色的纺织企业就是满园缤纷的花朵。这里每一个村庄的织布机悦耳的声音,都在向人们讲述着昌邑纺织过去和现在的美丽传说。昌邑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据《昌邑县志》记载,昌邑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古称金镇。历史上,这里的劳动人民不仅繁衍生息,而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昌邑灿烂的文化。昌邑的纺织业以“柳丝”为代表。周朝沿海地区“养蚕织帛,用绞线织成”。所有的丝绸都是蚕茧和茧丝,在《莱州府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它已经干了五年了:“今天的茧丝随着莱而繁荣。”来之昌邑的柳园,是丝绸业的聚集地,茧丝绸之名在各地都很有名,如机铺、商贾、商贾。”“小贩络绎不绝,押运车辆的到来在十几里的街尾汇合。“可见昌邑纺织业如此繁荣,经济如此发达。1932《吉焦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中记载,柳疃繁荣的前十年,附近有丝木织布机一万多台,工人约10万人,出口约60万台,总值约400万元。产品远销天津、上海、香港、日本、印度尼西亚、荷兰等国家。
昌邑的棉纺织始于1568,清康熙十一年上传于《昌邑县志》。马致社说,“木棉之桃有书二百余人”,还说“春种棉,秋收棉”,“布纺织棉”。可见昌邑的植棉织布早在400年前就开始了。昌邑的印染业历史更早。在蓝印花布出现之前,有很多以蓝色、蓝色、灰色为主的衣服。明代,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技术传到了这里。这里的染工改革创新,用石灰和豆粉代替蜡,在布上漏刻图版,染出了著名的“昌邑蓝印花布”。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蜡染发源地之一。
纺织给昌邑人民带来了欢笑和悲伤。曾几何时,日寇入侵昌邑,给昌邑的纺织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里的纺织业几乎绝迹。计划经济的羁绊限制了昌邑纺织业的发展,多年来只在小范围内徘徊。东方风满楼春,是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促使昌邑纺织百花齐放。纺织厂如雨后春笋,昌邑以不可阻挡的步伐步入中国纺织强国行列。
如今,当你踏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纺织厂、丝绸厂、纺织机械厂映入眼帘。几十条长长的街道两旁竖立的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大多是与纺织品有关的广告。最有特色的是长金,通达,庆富,大福这种人都有不错的表现。昌邑的路旁边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那里有河有桥。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很多厂家都在昌邑的很多石桥上留下了永久的标志。城市酒店的桥叫“庆富桥”,他们的合作伙伴叫“通达桥”,还有很多很多……据说桥是昌邑市政府为企业树立形象的载体。自古以来就有修桥铺路做好事的说法。虽然建桥的费用是企业老板出的,但他们愿意这么做,既宣传了企业的名字,也让老百姓受益。真是一举两得。为什么不呢?
昌邑区属吉林市管辖,位于吉林市中部,北、东与龙潭区隔江相望,南以吉林大桥与船营相连,西依烟台山,松花江自南、东、北三面环流,形成天然边界,呈琵琶形块状聚落。吉林火车站是姬神铁路、吉昌铁路、吉图铁路三条铁路的交汇点,形成不规则的弧形τ形,贯穿中部和北部,将整个地区分为三部分。
吉林市昌邑区的名称源于山东省昌邑县。据《山东昌邑县志》记载,昌邑“北濒大海(渤海莱州湾),南临渭河...土地狭窄贫瘠,勤务复杂繁重。土地被执行人侵占,土地被征税和保存,征收和损失被强制。”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秋蝗重生,春饥有流民。”“四十二年的暴雨损害了庄稼,四十三年的大饥荒,孩子们在卖人口互相吃,尸骨枕着大流行病...幼者欲见风,老弱者欲死。”
据《东北史注》“1744(清九年),直、鲁、豫三省大旱,清政府准许饥民出关。”由于灾害频繁,再加上“旱龙时节”,清廷的禁令逐渐放松...因为满族人对农业和商业行业不熟悉,所以不得不向汉族人学习,以补其所需。”“关外的旗人和地主需要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地方官也要帮助百姓开垦土地,增加税收”,于是大量饥民“谋生”。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省昌邑县徐家官庄、下西营庄、李家高庄的饥民就逃到了这个地方。根据徐、孙、李三人的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徐绍、孙子凡、三人带着孩子和肩膀逃往吉林,在城东这片无人居住的地方居住。他们建起茅草屋,作为旗手的佃户定居耕种。在他们的第一次牵引下,昌邑县各村陆续来投,户数逐渐增多。昌邑屯形成于清乾隆九年,在吉林以东2.5公里。到19世纪中叶,昌邑村已成为城市东郊村落中最大的聚落。因为大多是山东昌邑县人,建聚落的人纪念自己的家乡,所以把这个地方叫做昌邑屯。
1936吉林市建市时,日伪统治者废除保甲制度,实行区镇制,以昌邑屯为中心,划为市行政区,昌邑区以昌邑屯命名。初步管辖围场路以东、松花江铁路桥以西、江湾路以北、新地以南的区域。
1945更名为昌邑地区办公室。1946 2月建昌一区民主政府。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更名为昌邑区人民政府。7月1949,变更为昌邑地区办事处。1951 8月,昌邑地区办事处撤销,第一届区人民政府成立。1953,朝阳区撤销,文庙、茶春里、车站街、朱敏街部分纳入。朱敏街的这一部分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开埠的吉林商埠,方圆下辖9平方公里的一区。1955,第一区仍恢复为昌邑区。此后,专名“昌邑”从未更改。1958田童区管辖的大东门、民生路划归昌邑区。昌邑区所辖的站前和朱敏街道分别划归铁路公社。1964年哈达湾区划入昌邑区,形成所辖区域。同时,九站街和沙河子公社的三道岭、七家子、宏远也划到了,也划到了郊区。
昌邑区中部是吉林市的交通枢纽,以吉林火车站、地方汽车站、长途汽车站为辐射点。除了吉林街拓宽,老街大多狭窄不直,随意排列。以长沙路和兰州街为中心的东市场,是城市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商店和服务网点密集。西北部是工业区,南部是文化区。有儿童公园和名胜古迹、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