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余的和
对历史的好感由来已久。小时候就被亚特兰蒂斯的神秘所吸引。我对庞贝的了解是短暂而浅薄的。这个保存完好的古文明特别迷人,但它的突然毁灭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对吴哥窑总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有意无意,因为在我心里,总觉得东方没有那个国家的古代文明能和中国相比,差得远。我觉得吴哥窟的陷落没什么好惊讶的。(笔者分析的几个原因,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除了感觉它的建筑真的很精致,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次要说的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巨大都城,渤海国都城,是东北人在宁古塔地区发现的。因为城市位于开阔的东北平原,所以只留下了一些线索。从作者从遗址推断来看,这座城市有相当的格局和风格。但是,如果继续按照作者的思路,我很难想象这座城市的繁华。也许作者没有考虑人口在某些条件下的有界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城市的繁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有了这些对城市繁华的理解,关于它“猝死”的疑问在我心里更深了。不过笔者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他谈到了香港,一个现代城市的代表,以及这个城市存在的社会和心理规范。城市其实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大自然和人类自己摧毁。今天,历史上很多繁华的大都市,已经和当年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战争和京杭运河的溃堤,导致扬州迅速衰落,如今的扬州早已不是昔日光鲜亮丽的都城景象。身在江苏,对此颇有感触。然而,城市中存在的社会心理规范并不容易完全消除。
当时任何一个靠近中国的国家的繁荣,一定是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反之亦然。渤海国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接受了唐朝的高度文明。但是,一方面国内保守势力依然很强大,另一方面周边游牧民族也虎视眈眈。最后,在短暂的繁荣之后,渤海国被契丹所灭。而契丹人又奈何不了渤海都城已经形成的心理规范,于是用了最简单最野蛮的方法——焚烧。
我是学物理的,当然知道融化石头需要什么样的高温。巨大的资本在这样一场大火中被抹去。渤海短暂的文明也画上了永久的休止符。
在笔即将进入下一章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基于我的文化修养,作者的论述并不清楚。不过,我还是会在自己微薄的文化基础上,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国的城市很脆弱。在物质上,城市长期依赖农村的支持。精神上,城市的存在受到小农意识的强烈抵制。城市的心理规则虽然存在,但无法推广。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一个响亮的声音为城市呐喊。在现代,这座城市仍然受到猛烈的冲击。尤其是文革时期的“知青下乡”运动,几乎让中国的城市没有了未来。现在,城市又强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城市意识的兴起和普及。城市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秩序的出现,一旦秩序丧失,城市就会成为灾难之源。所以我们需要大师,我们需要他们作为城市文化的开端和支柱。中国和欧洲的区别在于,欧洲的主人站在了城市的中心,而中国的主人是从城市走回农村的。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还有对城市命运的担忧。
文末我和作者来了个* * *音。我经常厌倦街上的喧嚣,渴望逃离这个城市。然而,我真的进城了吗?不。我还远远不习惯上海的繁荣和快节奏。我生活的小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我只是在城市的边缘,并没有深入到它的中心。我经常想到逃离,但实际上我无法适应乡村生活。我属于半城半乡的小城,但归根结底,我属于城市。在乡下,我只能随便走走,却不能久留。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正是我心中的美好。可以远远的看着,不要玩。因此,我更喜欢在城市里散步。即使某个夜晚我独自走在类似乡间小路的林荫路上,心里也会充满甜蜜,但生活依然在城市的大道上向前蔓延。
2004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