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去朱倩玩最好?

竹寺最佳时间:四季皆宜。

昆明西北有玉山,盘旋十余里,峰峦青翠,森林幽深,山泉叮咚,白云缭绕。玉匣清碧,古为杨典六景之一。

玉安山不仅风景优美,还是昆明的佛教胜地,山上遍布禅寺。有十余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历史悠久,影响巨大,香火鼎盛,其中朱倩寺为第一。这里有五百尊造型优美、享誉海内外的彩色罗汉雕塑。据说这座竹庙是由大理(今昆明)砖家高光和高智兄弟创建的。相传两兄弟去西山打猎,一头犀牛跳了出来,于是追了过去,消失在玉案书西北的山里。抬头向山腰望去,祥云弥漫,几个长相怪异的和尚站在云端。他们急忙上山去找他们。到了那里,和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几根由不同和尚撑着的竹签插在地上。高兄弟想把它拔出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可是他们用尽全力才拔出来。第二天,我看到竹竿已经长成绿色的竹林。他们非常惊讶,以为神灵昭示这是一片珍贵的佛国土地,于是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竹子。对此,寺庙门口的一幅对联这样总结:

地在灵山,白象吉祥,青狮吉祥;

天堂打开天空,犀牛看起来不同,和朱记的传说。

建庙传说,罗汉,可能是建庙人为了提高庙的名声而编造的神话。事实上,竹子这个词最早是在汉代使用的。张骞出使西域,在夏季(阿富汗)的集市上看到了蜀布和竹签。这种竹签被认为是古代云贵高原出口的名品。而且工作人员和僧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以竹子作为寺庙的名称,可能不仅是这一地区竹子茂密景色的写照,也暗示了其寺庙是云南佛教寺庙的代表。竹庙建立之初,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元初,一位能言善辩的僧人在此讲学,名声渐起。李是昆明人,一个能言善辩、家喻户晓的姓氏。他年轻时是大理佛家杨子云的高跟弟子。

元初在中原求学25年,师从四位德高望重的奇才。他是昆明比较有名望的和尚。到了朱倩寺,能说会道的弟子玄鉴,收到了元武宗的《大藏经》和元仁宗的圣旨,命玄鉴为寺方丈,寺内的田园、山水、人口、铺面都不许他人侵占。后来这道圣旨被刻成碑,现在立在正殿左侧。碑高约1.5米,宽约1米,为直书。一方是蒙古族,一方是中国人。汉语是对当时白话的一个估计,所以也叫白话碑,是研究元代云南寺庙经济、口头特点和佛教发展的重要材料。范把老竹埋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竹庙屡遭破坏。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19)的吉海,被火烧成了榛子市场。永乐壬寅(1422)重建完成于宣德五申(1428),历时7年。历经多次修缮,清咸丰年间毁,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七年(公元1885-1891)重建。现存的寺庙是清末遗留下来的。著名的五百罗汉彩塑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这五百罗汉是四川民间雕塑家李光秀(字德胜)和他的五六个助手经过七年的努力(公元1833-1890)制作而成的。这些作品陈列在正殿两壁(68尊)、天台来阁(265,438+06尊)和梵音阁(265,438+06尊),分上、中、下三层,上下层多为从属像,中层多为竖像,对称排列,如左为龙降,右为虎伏;左边是云,右边是雾,以此类推。据说是因为雕像的作品太大,无法由李广秀一个人完成,上下两层多由他的助手创作;中间的地板,很重要,是他做的,精品很多。

中国的佛像雕刻盛于两晋,盛于五代,现存的北魏发掘的云冈、龙门等石窟是其辉煌的代表。大概是因为一般的佛像都要求威严肃穆,超凡圣洁,双手合十坐着,毫无感情,充满说不出的智慧;罗汉,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他们表达生活中的各种感受,受到人们的喜爱,也给了艺术家发挥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所以有些介于僧俗之间的人,以善画罗汉而出名,比如后汉的李罗汉,后蜀的关林。画之初只有十六罗汉,后来逐渐演变,越来越复杂,直到五百年。中国四川新都宝光寺、湖北汉阳归元寺、苏州西苑寺、北京碧云寺都有500尊罗汉像。这些罗汉堂各有千秋,深受游客喜爱,其规模比朱倩寺还要大。然而,就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言,世人更青睐这座罗汉堂,昆明朱倩寺,它甚至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

进入罗汉堂,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罗汉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姿态和神态多种多样,表情和姿势也不一样。根据年龄、性格、环境的不同,装饰品也不同。以致五百阿罗汉皆妙,无一相同。五百罗汉虽然五花八门,但就创作技法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浪漫的手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创造出一些奇特的形象。比如抱月九天的罗汉,双手比身体长好几倍,神情专注,正在用他的法宝勾住明月;长腿过海的罗汉在惊涛骇浪中一步一步向前,水深只及膝盖。一位尊者怒目圆睁,大如铜钟,双眉紧皱,面部肌肉爆炸,左手半举,仿佛看到了仇人,怒不可遏。他一边张开嘴大喊,一边试图向前扑去。在这些艺术形象中,凝聚着人民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理想和愿望,是盛开在现实土壤中的理想之花。另一种是主要用写实的方法,通过上帝的形象来表现人类的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而且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出现了许多奇葩。比如梵音亭里,一尊罗汉坐像,赤足交叉,左手微托下巴,右手掏耳朵。他双眉合拢,双眼微眯,右嘴角上翘,右颧骨上的肌肉紧闭,把他痛苦、发痒、舒服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手拿着白象,一手拿着禅杖,留着长胡子的尊者,似乎是从远方来的。他高大的身材,宽厚的胸膛,明亮的眼睛,慈祥的面容,让人想起无数善良、淳朴、饱经风霜却依然坚强的山区农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脸上带着微笑,浑身上下,就像是在亲切地开导亲朋好友,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乐观。好像人看到他就真的可以摆脱烦恼了。天台上有几尊莱格少年罗汉像,大多造型精美。其中一个,脸又白又圆,眼睛干净明亮,牙齿整齐洁白,牙齿微露,嘴巴微张。如果你在和人说话,右手举在胸前,他的皮肤有弹性,鼻孔有呼吸,体温高。是罗汉,也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年轻人,一脸干净。

除了一尊罗汉,雕塑家还设计了几组相互关联的人物。比如,一个头戴风巾,身披袈裟,手拿大竹签的罗汉,正张大着又宽又粗的嘴巴,紧攥着手指,向同伴靠近,仿佛在呢喃着人间的沧桑;而他的同伴,手里拿着乐器,聚精会神地听着,惊讶、同情、深思,各种复杂的感情汇聚在一张脸上,似乎能窥见他内心的震颤。一个光着草鞋的罗汉,左臂架着一只癞蛤蟆,右手指着癞蛤蟆,身体向右弯曲,像是在张嘴叫人围观;他右边的罗汉,衣服垂在手臂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坐佛,不理他的背影,表情似乎很不屑;右边有一个罗汉拄着拐杖,穿着灰袍白裤,穿着布衣短袜,左手拄着拐杖,向左拐着一只蛤蟆,右手轻点,眼睛盯着,好像要仔细看。这两个穿着草鞋的罗汉对蟾蜍如此感兴趣,让人怀疑他们的人生经历很可能和农村有关!

《大雄宝殿的早晨》中,雕塑家在设计群雕时,大胆地运用了圆形和群体行进队列的组合。这些阿罗汉好像是互相邀请到某个花名册上来开会的。他们都各显神通,骑着豹子向前跳跃,宛如行云流水,引起强烈的动感。整个罗汉堂既有个体雕塑,也有群体雕塑;有线形的布局,有圆形的构图,多种形式互动运用,在统一中求变,丰富多彩,整体效果完美。这些色彩斑斓的明星的艺术形象,不仅在身体比例、肌肉骨骼、服饰图案上与常人大致相当,而且他们的情绪、行为、动作都像是世态炎凉,就是他们手里拿着的花、棍、1鞭子等道具,大多是用附近的山做的,既朴素又自然,有一种自然感。雕塑家不仅善于把握外貌、年龄、体型等外在特征,而且非常重视对个性的准确把握和内心世界的精细刻画。所以很多形象生动传神。在雕塑中,艺术家要运用镂空、圆雕等多种技法,充分体现人体与环境、器物的关系,服装与裙带的叠扭,内外的穿插,使线条流畅,刀法切割苍劲工整,精美绝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雕像上的很多颜料都是雕塑家自己磨矿配制的,经久不变色,色彩协调、清新、良好;服装的贴金是纯金的,片薄美观。它用植物粘合,自由熨烫,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显示了高超的技术水平。

李光秀的徒弟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一批精美的雕像,除了他们的刻苦努力之外,与他们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据说李广秀是四川贺州(今重庆合川县)人,业余时间学诗,后来和同龄人一起做了造像。青年时期曾在四川新都宝光寺一展塑造罗汉的才华,成为四川泥塑大师。后来,应朱倩寺住持、大和尚孟佛的要求,他来到昆明制作了一尊雕像。李光秀的师徒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而是精益求精,刻意追求。他们本身来自生活的底层,胸中有很多生活的影像。在雕塑中,他们不断地从生活中捕捉图像,并将其融入其中。据说光秀本人,每天晚饭后,经常到暗处捕捉影像,融于其中。据说光秀本人每天晚饭后经常去黑林铺茶馆喝茶,每当看到长相怪异、特征典型的人,就密切关注,并用心记住。或者去镇上工作,见见典型人物,观察一下,回来看看素描。丰富的积累使他的雕像得心应手,写实,不落俗套,充满生活情趣。

除了500罗汉,竹寺里还有很多文物。庙门口有两只元代种植的孔雀,挺拔茂盛。庙里的山茶花、玉兰花芳香扑鼻;大雄宝殿前有许多匾额、楹联,其中不乏气魄宏大、妙语连珠的,如:两手空空铺山河而不变色;一口把先天祖先的气息嚼碎吞下,在胃里放出光来。有人对僧人的生活描写深刻而独特,如:焚香静坐,莫曼谈峨眉旧事,云南海南新禅;煨芋呆在酒店里,和* * *欣赏着冰冷的世界和山中清澈的局势。两柱前挂对联:碗归时,不鸣为钟;斋戒后,我去了,知道盐已尽,炭已无。李广秀莲:道路无私而神秘;原宪有一个景点,和佛寺一样。大雄宝殿之后,还有很久以前的,包括徐霞客描述的三僧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