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摩门教和宗教的区别
起源
斯密约瑟在1830年建立的教堂没有正式名称,它代表了耶稣基督的使徒在1世纪建立的最原始的教堂。所以一般称为‘基督教会’,因开悟于1838年4月26日正式称为‘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这个官方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新成立的摩门教会受到当时美国主流宗教基督教(新教)的迫害,随后史密斯·约瑟被杀害。年轻的布莱根带领信徒来到美国中部犹他州的大盐湖谷,1847年在那里稳定发展,于是教会总部设在盐湖城。事实上,盐湖城是这个教会的早期成员带着对上帝的信仰而建造的城市。这在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极其罕见和特殊的。该教会的成员现在遍布世界各地。根据教会公布的最新数字,信徒人数已达12万多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北美以外。
盐湖城
盐湖城已经成为一个由教会的先驱们带着自信和自己的信仰建立起来的城市。目前,当地超过一半的人是摩门教徒,这使得盐湖城成为全美犯罪率和离婚率最低的最大城市。
教义
“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自称基督教,因为它也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是《旧约》中先知预言的基督和弥赛亚。以耶稣基督的教导和救赎为中心。由于成员都是耶稣基督的门徒,教会的名字也是以耶稣基督命名的。除了普通基督教会使用的圣经,教会的标准经典还包括《摩门经》,这是另一本见证耶稣基督的圣约书。正因如此,许多人以其他名称称呼“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及其信徒,如“摩门教”、“摩门教”或“摩门教”。
教会的信条
1.我们相信永恒的父神,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和圣灵。
我们相信人是因为自己的罪而被惩罚,而不是因为亚当的不顺从。
我们相信,由于基督的赎罪,全人类都可以通过遵守福音的律法和教仪而得救。
4.我们相信福音的首要原则和教仪是:第一,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第二,忏悔;第三,为罪得赦的浸入式洗礼;第四,按手在圣灵的恩赐上。
5.我们相信,只有当神藉着预言和有权柄的人按手呼召他们的时候,他们才能传福音和执行福音的教仪。
6.我们相信原始教会中存在的相同组织,即:使徒、先知、祭司、教师、祝福教师等。
7.我们相信说方言、预言、启示、异象、治病和翻译方言。
8.我们相信圣经的正确翻译是上帝的话;我们也相信摩门经是上帝的话。
9.我们相信神已经启示的和他现在已经启示的一切,我们也相信他仍将启示许多关于神国的重要事情。
10.我们相信以色列的真正聚集和十个部落的复兴;锡安(新耶路撒冷)将建立在美洲大陆上;基督将亲自统治地球;而地球将会焕然一新,获得天堂的荣耀。
11.我们要求按照我们自己的良心的指引来崇拜全能神的特权,允许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特权,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崇拜的方式、地点或对象。
12.我们相信我们从属于国王、总统、统治者和司法官员,我们应该服从、尊重和维护法律。
13.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诚实、真诚、贞洁、善良、仁慈,为所有的人做有益的事;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在遵循保罗的建议-我们相信一切,并希望一切。我们已经忍受了许多事情,并希望忍受一切。任何善良的,美好的,好名声的,或者值得称赞的,我们都追求。
对海外的影响。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鼓励信徒宣扬他们的宗教,并鼓励青年传教士自愿在世界各地用当地语言传教,从而间接带来了语言和文化交流。
中文译名的演变
在中文名称中,“末世圣徒”也被翻译为“末日圣徒”(今日日语的中文译名)或“末日圣徒”(旧中文译名)。“末世论”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思很容易被曲解,所以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教会总是把中文翻译成“末世”,如上所述,是为了区别于最原始的耶稣基督教会,但它清楚地表明,这个教会是从耶稣传教时期复活并继承下来的原始教会。
*摩门教传教方法
经营企业
摩门教位于美国大本营犹他州,拥有巨大的房地产、作坊和农场。所有的管理、交易和运用都在教会的统一管理之下,其巨额利润用于教会的行政、投资、建设、传教等支出。
建造一座高大辉煌的教堂
摩门教徒花费大量的金钱建造一个巨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堂。这里不仅有会议厅,还有展览室和视听室来宣传摩门教。工程浩大,甚至比一些天主教堂还要差。它最著名的* * *有十座,最后一座建于1956年的洛杉矶。当时建造成本为600万美元,大厅高257英尺。顶部矗立着“天使”莫罗尼的金色雕像。
c .家访
本着一往无前的精神,摩门教徒有点像耶和华见证人。每个摩门教青年都必须像服兵役一样,在国内或国外投入一到两年的传教工作。在服务期间,教会将负责除食物和住宿以外的所有其他费用。
在很多大城市,你可以看到两个衣着光鲜的年轻人沿着房子敲门,背着小包或骑着自行车,声称自己是上帝的门徒,愿意和你谈耶稣基督的福音。对于这些人,我们绝不能大意。这正是主耶稣所说的...走遍海陆,引诱一个人入教,使他成为地狱之子!”佛教概论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说佛教是宗教,只是通俗的权宜之计,方便的说法。其实就是以般若的智慧,破除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佛教在历史上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世界上的许多人。但同时,佛教也对人文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佛的定义
“佛”是无量诸佛的一般含义,是广义的。我试着给“佛”下这样的定义:“佛”是一种理智、情感、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我再说一遍:“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时达到最圆满状态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一个具有大智慧、大慈悲(或全智全慈悲)、大力量的人。请注意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佛不是万能的,他不能给我们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解脱。佛不能让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下地狱。给“佛”下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来说,佛就是“觉醒者”,“觉醒者”。“觉醒者”由梵语音译为宝塔、佛等。佛是佛的简称。或许更清楚地说,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生命的根本原理有透彻理解的人。还有一个简明的定义,是一般人普遍接受的,也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悟他,觉悟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是一个实现了自己,并能通过进一步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人,而这种意识(觉知)和对自己(行)业的觉知同时达到了最圆满的状态。
佛教的精神和特征
如果我们将佛教与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进行比较,很明显,佛教与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为了解释方便,我总结成十点,也就是说佛教至少有以下十个特点。
第一佛是人,不是神。
纵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领袖不是以超人自居的。这个神可以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在他面前顶礼膜拜,赞美讴歌,把一切成就和荣耀都归于全能的上帝,信他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人只有堕入地狱,没有辩护和申诉的余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与世界是唯一的。’这里读者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不是只指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全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百折不挠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必服从任何人或任何超越他的神。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觉悟、成就、造诣都归功于人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取决于他自己的行为,善恶和努力。没有人能把我推进天堂,也没有人能把我推进地狱。赞美和悼词不经历苦难就不可能快乐。只有脚踏实地的修炼,才能净化和升华人格,才能享受安心的快乐。释迦牟尼不可能像变法那样点石成金。他主张“人们应该先种植他们想收获的东西。”他不能让一棵荷花树长出苹果。如果你想收获苹果,你必须先播种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是告诉你如何去修炼,让你将来能有丰富的收获,但是修炼还是要自己去做。梁启超先生不是在《学习的兴趣》一文中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很舒服,但是‘太阳虽好,总要自己晒,别人不能替你晒。释迦牟尼说,49年来,他讲了300多次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完整的智慧和人格。但这条路是靠毅力、智慧和毅力走下去的。所以佛陀说,'你必须自己做这项工作,因为我只教你该走的路。'成佛没有捷径,修行就是一点点努力。‘梅花香不散寒骨?’
第二佛是真正的平等。
我说佛是真正的平等者,并不是说废话。我们先观察一下印度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分为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个阶层。看到社会阶级的不合理,身为王子的释迦牟尼毅然树立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主张众生平等。请仔细考虑一下。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要求下层阶级的“改良”和上层阶级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一个人像释迦牟尼一样,愿意‘降低’自己的王子身份,与平民和奴隶平起平坐。因为他无私无为的作风,我说他是真正的平等主义者。同时,佛教提倡“无慈悲”、“同体大悲”,将平等的含义推进一步。我想一定有同学不知道“毫不留情”和“大发慈悲”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简单描述一下:(1)不慈悲:佛教提倡的不仅是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的仁慈,比如父母、亲戚、朋友;同时,我也要善待与我没有亲戚朋友的人,比如与我没有联系或者素不相识的人,同样要关心他们。用儒家的话说,‘不留情’就是:‘老人老人;年轻人和年轻人。“也就是说,‘不仅是亲戚,还有儿子和儿子’,就像李云的伟大著作所说的那样。的含义。(2)同体慈悲心:同体慈悲心是一种人饥为己,人溺为己,将宇宙众生视为一人与我,骨肉共患难的精神。儒家说:“然而,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他还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可以表现出‘同体大悲’的胸襟。还有地藏王菩萨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对悲伤的深切渴望是同一身体巨大悲伤的终极。最后,我想说明,最能表现佛教“真正平等”精神的人,是不把平等的概念局限于万物的精神的人。佛教反对除了人类以外的所有动物都是为了养活人而被创造出来的说法。所有动物临死时的哀号和哀号,真的是太可怕了,太不堪入耳,连孟子都会说,‘我一听到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佛教进一步肯定,这些被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肆意捕杀的动物,都具有佛性——一种将来成佛的潜能。即使人在形态和智慧上与其他动物不同,但在生存权上是平等的。就像一个恶毒或者无知的人,他也有“人性”。我们要用“人性”对待他,用“人性”教育和影响他。古人云:‘天道有好生之德。’他说,“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视万物为一,是平等的思想。只是没有佛家说的那么彻底。
第三佛不是生来就知道的。
释迦牟尼是个普通人。他的姓是乔达摩,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也就是今天尼泊尔南部边境附近,距离卡德曼大约200公里。29岁时,他放弃了即将继承的皇位,出家为僧,寻求摆脱人生烦恼的方法。六年后,35岁的释迦牟尼在尼仁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得道,正确而彻底地悟出了宇宙生命的根本真理。从那以后,人们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为佛陀。意义:真理的觉醒;或者干脆做:觉醒者。我简要介绍佛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你,释迦牟尼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可以通过修行来实现道,千千所有的数百万人类都可以效仿,按照他展示的教法来修行。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预言中的一个,我们才是后知后觉的人。佛和我们的区别不在性格和地位,而在‘感’字上。也就是韩愈说的:‘言有先后。’
第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固不化、没教养的人。
按照其他宗教的说法,如果他们的领袖或者万能的主,在经过了各种威胁和利诱,或者各种苦口婆心的规劝之后,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觉醒,在上帝的旗帜下避难,忏悔并承认自己是一个迷失的罪人,一只可怜的羔羊,那么一旦最终的审判到来,他将全部进入十八层地狱,永远无法重生。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的父母总是敞开大门,希望浪子回头,即使自己的孩子是罪犯。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者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个又黑又热的地狱里受苦。佛教认可人性本善,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佛陀甚至认为真正的‘囚徒’不是恶,而是无明,一切恶都是无明造成的(佛教称之为无明)。所以,日夜认真开导、激励众生,就成了佛陀的责任。佛眷顾众生,‘如母念子’,不但不忍地狱众生之苦,还传播‘地狱不空,吾誓不成佛;菩提只有在众生穷尽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证明。“誓言。(菩提意为‘觉悟’或‘正道’,证菩提意为开悟或成佛。)真是好心!多么悲伤的愿望!这才是真正的博爱!这真的很可惜!
第五佛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上面第三点,我已经提到了佛和众生,只是按照觉醒时间的顺序。韩愈说:‘故事是有顺序的。’可以作为辅助解释。佛只是对开悟者的统称。就像我们把会“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叫做老师一样,老师不止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任何地方都可以有老师。同理,佛也不只是释迦牟尼。每个人都可以成佛,到处都可以有佛,不仅在这个世界,在宇宙的无数星球上也可以有佛。(当然有众生。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其他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的‘独一无二’的神,竭力批判和否定他们所教导的神是‘假神’。同时,在他们的教导下,人类再怎么努力奋斗,也永远无法与神并驾齐驱,处于平等的地位(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上帝是造物主,而人只是上帝创造的‘物’之一。
第六,佛教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万物的神。
根据一些宗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全能的上帝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其实稍微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能明白‘上帝’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是靠自己的思想和形象来造神的。人造神的目的之一是解释宇宙生命的起源,佛教徒称之为第一因。但是“上帝”本身从何而来?异教徒不仅拒绝追究,还非常肯定地说:‘上帝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上帝可以“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可以不被别人创造而自己存在,那么“上帝创造了宇宙和生命”这种观点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中的生命也可以自然存在。)这里我们列举一个数学公式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恰当,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假设宇宙生命的起源是X,求X=?外行人的回答是这样的。他们不需要引用定理或者已知的假设,只需要写出答案:X=上帝,但是上帝从何而来?请看下面这个公式:X=上帝= Y,稍微有点数学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佛教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端’。一件事的所谓‘开始’,只是前一件事的‘结束’。在一系列因果关系中,一个事物的消失构成了另一个事物诞生的条件。张博士在《什么是佛教?》一书中写道在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解释:‘始’这个概念是由人类的‘有限’心理造成的,它无法涵盖成千上万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去看第三部电影《乱世佳人》,7点开始,10点10分结束。但仔细想想,第三部电影的“开始”其实是第二部电影的“结束”,第三部电影的“结束”并不是第四部电影的“开始”。所以‘开始’这个概念只对一个具体的事物有意义;对于整个复杂的因果宇宙来说,毫无意义。时间总是在流动。谁能从中找到所谓的‘现在’呢?并且说这是‘开始’?实际上,佛教对讨论这种对生命无益的问题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无始无终,人再怎么努力追求‘宇宙第一因’也是徒劳的。当你苦苦寻找‘第一因’时,你必然会发现在它之前还有另一个‘因’。在这个循环中,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第一因’。同时,人生短暂,无常。如果还想刨根问底,可能还没得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就已经死了。佛经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如果男人说:“我不想把这支箭拔出来,我想知道是谁射的我。他是Khetili人吗?“婆罗门物种?吠陀吗?还是首陀罗?他的名字和家族是什么?他是高、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皮肤是黑色、棕色还是金色?他来自哪个城市和城镇?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射中的,否则我不想取出这支箭。弓弦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箭?笛子羽毛是什么羊毛做的,笛子串是什么材料做的?......“所以;这个人必须死,不知道这些答案。”所以佛教不浪费空间和时间,苦苦追寻‘宇宙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也是对生活无用的,它与人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也不能使人获得宁静和解放的快乐。题目有点牵强。现在来说说佛教反对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因缘’造成的。比如,眼前的一座山,是泥土和石头的产物;这个湖是由凹水构成的;看教室里的桌椅,是木匠用木头做的。土石散了,就不再成‘山’了;如果把湖里的水抽干,就会变成凹地。‘湖’的影子是什么?一块一块地拆除木板。课桌和椅子在哪里?我们可以把这些看得见的东西简称为“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的暂时聚合”,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恒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中“色即是空”的朴素道理。但佛教说“色即是空”,这个“空”字不是空,也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一个有奇的真空。这句话怎么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面前有一杯水。水加热后变成蒸汽,再也看不到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水真的消失在‘空’中,水蒸气冷了就会还原成‘水’。而且懂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化合物。换句话说,“水”只是氢和氧的暂时结合。电解后,水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以此类推,宇宙万物都不是因缘临时聚合产生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业障合则生,业障散则灭。创造万物的‘神’在哪里?有没有创造出来的‘万物’?
第七佛教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佛陀对众生的看法是针对不同的根源机制,设立不同时空的教义。因为开悟的对象不同,佛教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对于一个智慧高的人,佛陀告诉他,他可以直指人心,看清自然,悟到当下;对于智慧较低的人,佛陀告诉他要循序渐进地修行。再比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陀告诉他一个道理,名利都是空的;对于那些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充满虚无的人,佛陀告诉他‘人生难得,生命可贵,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和快乐。’来激发他的勇气和信心。同理,因为时空的不同,佛也有不同的隐喻和解释:比如台北人问佛,‘台中怎么去达摩?’佛祖的回答是:‘南。至于回答高雄的,他们说:‘北。’以此类推,只要众生在不同的地方,佛陀的回答也是不同的。三藏佛教十二派,八万四千法(法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本,为了治愈众生的烦恼而创造的。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教的存在。佛教就像“药”。如果众生没有烦恼的“病”,就不需要药物。佛教流传了2500多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是因为它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种教育方式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佛教是WTO成员。
虽然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出世,但与入世精神并不冲突。(所谓“出世”,不是逃避世界,而是改造和重建世界。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与世间不可分。离开库博特就像找到一只兔子的角。也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意识也要在人间。任何一个有心为道的人,都不可能拒绝这个世界,逃避这个世界上的人类,而通过“独善其身”获得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成佛,不仅要有智慧和智慧,还要有宽广的誓愿和慈悲去帮助众生。要交互运用这两种‘悲’和‘智’,相辅相成,达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在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都是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的!虽然佛经中有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读佛,在他国生活,但稍微了解佛教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佛菩萨改造众生的权宜之计,方便之道,而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化地狱为天堂’。这才是佛教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大家逃离这个世界,躲在西方的净土里享受快乐。
第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只承认自己信仰的宗教教义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其他宗教是‘异端’。佛教认为所有的宗教只有教义深度的差异,很少有善恶善恶对错的差异。任何能在世界上存在一千多年的宗教,一定或多或少对世界人民有益。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被时间的浪潮所冲刷。唯一的问题是,有些宗教只能给人短暂的、很少的乐趣;而有些宗教能给人永恒的、最大的快乐。佛教属于少数后者之一。在佛教代代相传的近2500年间,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历史上从未因传教目的与其他宗教发生过流血冲突。在这里,我想邀请我的朋友来看看印度的阿育王(公元前3世纪)。遵循释迦牟尼慷慨、慈悲、包容的遗产,有一块石头上刻着的碑文至今还存在:‘不要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贬低别人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宗教。这样做既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又能履行自己对其他宗教的义务。另一方面,不仅会给自己的宗教挖坟墓,还会伤害其他宗教。“因此,和谐是好的。每个人都应该专心聆听,并心甘情愿地聆听其他宗教的教义。”(用心听就是用心听。从这段话来看,这种包容和真诚是佛教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在佛教看来,‘真理’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需要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不属于任何宗教,也不属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所以,佛陀所说的真理并不是他独有的,因为佛陀只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就像牛顿的‘地心引力’,并不是牛顿独有的。所以佛教认为一切合理永恒的真理都是‘佛教’。你必须爱你的敌人。虽然出自《圣经》,但佛教无疑承认它是具有德性的真理。(和佛教的“无慈悲”、“同体大悲”是一样的。)佛教就像浩瀚的河海,可以容纳地球上所有的河流。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都是法’!
第十,佛教是民主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