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饭后放下银两,从来不问多少钱,酒保也从来不数多少钱?

题主说是影视剧里的场景,其实不是这样。

很多古代文学小说都有描写过银币。比如《水浒传》里,吴用和阮三兄弟在喝酒。吴用一两银子,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一缸酒,连以前欠的钱也还清了。可想而知一枚银币有多值钱。

所以在古代,饭后是不可以离开的。大多数人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大多数人也没那么多钱。

《红楼梦》里,刘姥姥去郭蓉府秋风,平儿说她一顿饭吃了七八十斤螃蟹,不禁感慨,这富家一盘菜二十多两银子,够所有庄稼人一年花的了。

所以一般只有有钱人才会这么财大气粗,吃完饭就走。如果穷人不给足够的钱,恐怕只能被打死再抬出去。所以题主说的只是影视剧里的场景。

一枚古代银币值多少钱?

据明史记载,七品县一年的俸禄只有45两白银左右,而在明朝,一两白银大概可以买到一石(约95公斤)质量较好的大米。如果放在唐朝,这银的价值更高。贞观年间,五文钱可以买一桶米(65,438+00桶米等于一石),一两银子值65,438+0千文钱。如果以现在2元一斤的米价来算,大概值4000元左右,可见这银子有多值钱。

所以,在古代,铜钱是最常用的商品货币,老百姓也经常用铜钱和商人进行交易。

当然,如果钱的价值比较大,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纸币上的价值被清楚地书写和交易。

在古代,为了保证公平交易,商人会随身携带秤。秤并不大,主要用来称银子。如果多了或少了,剪刀就剪了。(注:银是软的。)

如果碎银多了,那就存起来重建,新的银就出来了。当然还有很多精致的内容,包括银的大小和成色。

总之,古代人并不是随便给几个银子就走的。

关注我,了解更多文化和历史。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