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都镇的经济发展

全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64630亩,耕地面积2300亩,森林覆盖率达62.7%,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289亩,泉州五台山林场位于我镇境内。下辖10个建制村,辖区内有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4所。全镇拥有一个卫生院,医生7名,床位数30个。现今,所有村均通电、通电话、通公路、通有线电视,2011年全镇用电量2119万千瓦时。全镇现有文化站1个、菜市场2个、九都建有日供水500吨自来水厂一座,35千伏变电站一座,年供电量达1000万度以上,目前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

2011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6.95亿元,同比增长30%。工商税收入库1676万元,同比增长31.5%。农民人均纯收达到12500元。社会固定资产达4400万元,同比增长115%。

鞋业是九都的支柱产业,九都现有企业11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4家(波辉鞋服有限公司、菲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隆鹰鞋业有限公司、剑桥鞋服有限公司)。其中,波辉鞋服有限公司、菲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南安市明星企业。两家企业旗下品牌七波辉和菲克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称号。

近年来,九都镇认真贯彻落实泉州市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精神,按照苏树林省长及泉州市委徐钢书记提出的“企业转型,政府转变”的要求,以南安市“创新发展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引导扶持企业“二次创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九都镇以旅游开发为依托,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柱。九都镇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为进一步发挥九都镇库区乡镇独特优势,打好旅游开发这张牌,推进旅游规划,加大招商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我镇旅游开发产业。重点做好五台国家级森林公园、龙虎山休闲公园等旅游精品项目的规划建设。挖掘九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美星村千年古院“资胜院”、陇西彭口李氏移民纪念碑等文化景观项目。

九都镇地理条件特殊,泉州市的“大水缸”山美水库位于我镇境内,生态建设是我镇的一大重要任务,在综合分析本镇特点、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等条件,提出了以“绿色兴镇、生态强镇”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生态工程,创立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为总体目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经济技术基础,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为根本目的,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强化自然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活力,大力发展生态效益经济,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把九都镇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的可持续发展乡镇。

作为典型库区移民乡镇,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充分用活用足用好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不断改善库区移民群众生活。近年来,主动融入梅罗九新市镇建设大局,按照“生态型山水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镇区改造综合项目,扎实推进曾鞍山地块开发建设,推进市民广场、农贸市场建设工程。加快镇区入口门楼、湖畔地块九都第一城项目建设,优化中心镇区整体布局。用足、用活、用透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社会事业、文化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库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先后组织实施后期扶持项目37个,不断改善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政策核定直补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库区移民扶持直补资金,每年有9600多名群众享受每月50元的移民直补政策。近年来镇村面貌显著改善,移民群众生活水平切实提高。因泉州山美水库建设需要,1972年移民2万多人至同安、长泰、南靖、漳浦、三明等地。为加强九都海内外乡亲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同发展,在原厦门市人大主任李秀记、原华东政法学院院长陈鹏生、菲律宾华侨郑远明等众多九都乡贤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下,2010年4月组织成立了南安市九都经济文化促进会。

九都镇突出抓班子、选干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紧密结合各项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组织、严格要求,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广“168”党建机制运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切实做好党员干部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明新风唱响发展的主旋律,在全镇倡导新文明、树立新风尚。

镇党委政府将立足九都实际,秉承宏扬九都优良传统,积极实施“生态型山水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战略,贯彻“培育中心、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工作主线,在全镇上下***同努力下,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型旅游小城镇格局将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