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愤怒为什么会引起众怒?谈谈拼多多事件

文博士/滕马丁

车图腾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当特斯拉和品多多相遇反目成仇,似乎是自然而然的情况。

8月14日,特斯拉称一位来自武汉的拼多多平台消费者涉嫌违反订购条款中的“不得转售”条款,单方面关闭订单。

对此,拼多多回应非常强烈,表示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

两天后,8月16,一位来自上海的拼多多群主成功提车,并为该车办理了保险手续。

拼多多表示,公司已从武汉车主处确认,订购一辆车并完成支付的流程与上海车主的操作流程完全一致,消费者买车是为了自用,没有任何意图或转售的意向。

那么,武汉车主是否受到了特斯拉的不公平待遇?法院有可能面对谁?

在整个事件中,特斯拉的“霸道”态度也成为了最有趣的细节之一。

▌收购特斯拉,拼多多做了什么?

说起来,这个团购活动是今年7月21开始的。赞助商是一家名为“易到买车”的连锁汽车销售平台,与拼多多联合推出“万人团购”活动:256,5438+0,800元购买特斯拉车型?3.型号是什么?2019升级版标准续航后驱。

如果在特斯拉官网购买,该车型官方指导价为291.8万元,在此基础上还有2.03万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消费者最终购买价格为271.6万元。而这次团购活动,拼多多平台在此基础上补贴2万元左右,那么Model?3最终价格251.800元。

许多消费者第一次考虑车辆的真实性。毕竟在过去,拼多多和“山寨”之间总有某种联系。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品多多说,“车辆是真的,补贴是真的。”

这个说法没错,看看购车流程就知道了。

和普通消费者的购车流程一样,参与团购的消费者需要在特斯拉官方平台上自行下单。唯一不同的是,在支付环节,是通过易雅车或者拼多多的账户进行支付。

那就清楚了,放心吧,这是个“拼多多版”的模型?3.是特斯拉的官方车型吗?3.渠道和手续都是特斯拉的,拼多多的作用只是补贴。

说到这里,故事的主要争议点——拼多多是否涉及“转卖”也大致清楚了。

▌是拼多多“转卖”吗?

车是特斯拉的,消费者自己买的。买卖合同是车主和特斯拉直接签的,拼多多付了一笔钱。那么,“转卖”的说法是否成立?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需要进一步确认,最终还要看法院的态度。

换句话说,有两种可能:如果法院认定其构成“转售行为”,那么就应该尊重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条款解除合同是合法的;如果不能认定为“转售行为”,特斯拉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但也有律师态度明确,认为“转卖”说不成立。

“协议本身并不违法,而且合法有效。但消费者在特斯拉官网自行下单,在最终支付环节由拼多多或平台商家支付,不能认定为违反其订购条款的转售行为。”北京支林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律师表示,“只要消费者下单并完成支付,特斯拉就应该履行协议。取消订单,拒绝交付车辆,没有法律依据,构成合同违约。”

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的订阅条款并没有禁止消费者在购车时寻找第三方支付。

另一个问题是,拼多多是否完全合法?

如前所述,拼多多的角色是资助者,这种行为是不被法律禁止的。

然而,拼多多的用心也是众所周知的:拿特斯拉的热量去引流,补贴流量,实际上似乎构成了对特斯拉权利的侵犯。理论上,特斯拉有权申请赔偿。

在这次团购中,拼多多补贴了2万元的自行车和一辆***5的车,却吸引了3万多人报名。粗略来说(如果武汉车主最终交易成功),654.38+万的成本将引流(或拉新)3万人,每条线索(用户)的平均成本仅为3.33元,对于拼多多来说是一笔划算的生意,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特斯拉的品牌效应。

▌·泰斯拉之怒?却引起了众怒?

在这个故事中,消费者、拼多多和特斯拉宣布终止交易,即由特斯拉一方主导。

特斯拉可以说是不礼貌。其发表声明称:“我们没有与亿玛汽车或拼多多就本次团购活动进行合作,也没有与亿玛汽车或拼多多进行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也没有在本次团购活动上向亿玛汽车或拼多多销售我公司生产的任何车辆。特斯拉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消费者因上述团购活动产生任何纠纷或权益受损,特斯拉不承担任何责任。

特斯拉的态度很好理解。作为奢侈品品牌,必然急于摆脱与拼多多等主打底线消费者和低价山寨消费的电商网站的关系。

事实上,特斯拉并不是第一个与拼多多“划清界限”的品牌。

2019?年份?10?月份,拉默?海蓝之谜在拼多多推出8.5折,并发布声明建议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SK-II?关伟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

同月,三只松鼠表示拼多多未被授权销售商品,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2019?年份?11?3月份,戴森在微博中提醒消费者,拼多多不是戴森官方授权渠道,建议其去正规渠道购买。

2020?年份?6?6月,内存品牌卫岗科技发布公告,称在拼多多销售的卫岗内存通过非授权渠道供货。

2020?年份?6?6月,腾讯&;任天堂声明拼多多及其网络商家未经授权,建议消费者通过合法授权渠道购买?切换?博弈机

以上等等,不胜枚举。大品牌对拼多多的愤怒也大致如此。

但是,世间的愤怒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愤怒的方式有高有低。

与上面提到的海蓝之谜和戴森、品多多的“公对公战”不同,特斯拉的方式是简单粗暴地直接为车主取消订单。这是“店小二”吗?

对电商平台的愤怒无可厚非,但“和店主有债务”,你可以和公司打官司,不能寒了消费者的心。

武汉车主事件牵连了特斯拉在中国的多项“罪行”。比如特斯拉入华后,Model?3价格一再降低。目前为了拿到补贴,直接降到29万元,首批车主亏了几万元。

在一些相关规则中,特斯拉也对中美消费者区别对待。

特斯拉官方在中国取消订单的规定中写道,“对于任何我们认为是转售或具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订单,我们有权单方面终止协议”,而不退还押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在美国的相关规定是:“如果特斯拉认为客户恶意取消订单,需要向消费者返还押金。”

事件持续发酵。

目前压力都在特斯拉身上。品多多的地位不高,人们对它不抱太大期望,它也不会是一个失败者。有光环的特斯拉,在中国还是经验不足。如何处理这场危机公关关系到未来。

那么这个事件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