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酒的酒王王万才
但是,老厂长王万才,是一个踏着石花酒的足迹,写石花酒文章的坎。几经周折,笔者终于在谷城县一条小巷的居民区找到了王万才居住的小楼。没想到的是,王万才欣然接受采访。这让我喜出望外。王万才年近六旬,却看不出任何衰老的迹象。依然保持着当年电视广告中的气势。我小心翼翼地避开了“石花酒为何跌入低谷”这样的敏感话题。仔细寻找我认为合适的话题。但没想到王万才猜到了我的心思,爽朗地笑着说:“写文章的人跟我有很大关系。我知道你的困难。没有第一手材料,没有高超的技巧,是写不出来的。”想问什么就说吧。"
笔者知道石花酒目前的情况比较复杂,于是绕开主题,和王万才聊起了人生的话题。或许是离主流社会太远,又或许是我们的采访激起了他对青春最好的青春的向往。王万才回忆往事时,依然一脸激情。“世华葡萄酒凝聚了我一生的心血”(实地考察# 6——世华酒厂原厂长王万才之家)
在他成名之前,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会成为打造世华品牌的一代“酒王”。王万才1961年(17岁)参加工作,1962年成为正式工人,1963年参加历史上著名的“四清”运动。由于工作出色,他受到了组织的赏识。1964队从襄阳县调到睢县时,王万才作为骨干被调去训练。训练结束后,他准备当一个队的副队长。当时的省长张体学和县里一起负责试点,这也是四清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领导干部的原因。这自然是王万才的人生良机。当时的光明前景显而易见。然而,就在他收拾行囊,准备与县里大展宏图的时候,谷城县委做出决定,留下一部分优秀干部充实县直单位。那时候还没有企业的概念。王万才被领导用当时流行的“不对口”的办法分配到了世华酒厂。准确地说,当时还不叫世华酒厂,是以县酒厂分厂的形式存在的。这个厂是以黄公顺酒业为基础,收购了四个比较有规模的民营小酒厂进行改制。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和每一个老百姓都渴望国有资本的快速增长,在短短两年内所有的私营企业都转变为国有或地方国有企业。那种迫切和一致,几乎和今天急于一夜之间把所有国有资产卖给私人一样。
王万才来了。那时候厂里人不多,连任命都不规范。王万才负责生产、财务、后勤等工作,另一位年长的胡负责。王万才今年刚满20岁。对于今天的年龄,你只能是一个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早熟,20岁的王万才就担起了一个工厂的重任。王万才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认真研究自己的业务,关注酿酒业的新技术,用当时社会最有效的手段,逐步扩大了这个历史悠久的酒厂。王万才算了一下自己在世华酒厂工作的时间。从20岁进厂,到55岁情绪低落离开酒厂,负责人会被协助“指着鼻子”到副县级酒厂厂长、法人代表,离开酒厂时再到正县级治疗。他经历了石花酒的最初发展和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消耗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整整35年!
“人一生中有用的时间是二三十年。可以说,石花酒消耗了我一生的心血。”这个曾经被媒体炒成“酒王”的老厂长,对过去的岁月充满了怀念。说到如今的石花酒,王万才除了有些伤感之外,并没有发表任何评价意见。大军区司令员“金典”石花酒(王万才故事之一)
企业发展的历程与人生相似,从婴儿到青年的过渡岁月漫长而平淡,故事往往发生在激情的青春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二条南北大动脉——刘娇铁路开工建设。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孔庆德负责这项重大工程。建国后第一批被授予称号的中将、副军长在古城“三线建设”指挥部喝的是石花酒。将军对石花酒赞不绝口,喝醉后想起了石花酒。危急时刻,孔司令又点了一个“天津”给石花酒。在湖北省委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上,孔司令员说:“都说湖北人是九头鸟。我认为它们充其量只是一只傻鸟。茅台和汾酒那么受欢迎,湖北人都愿意为别人的水买单,不知道怎么赚钱。我喝过石花酒,口感不比茅台酒差。石化街的石化酒厂我也看过。那些泉水井不一定能赶上赤水河的水?听说石花酒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地方政府为什么不研究一下,开发一下?”孔司令员的话在当时的湖北省委很有分量。当年省财政下拨谷城县专项资金26万元,专门用于世华酒厂扩建。70年代,26万在人们心目中更重要,今天市值260多万。在政府的支持下,石花酒厂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从而使石花酒厂告别了千百年来手工作坊的传统生产模式,走上了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石花酒的历史真的很传奇。无论是最早的楚霸王项羽,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石花酒都与这位统率千军万马的威武将军关系密切。是历史机遇的偶然巧合?还是石花酒内在豪迈品质的必然性?
石花酒在湖北白酒行业三分天下(王万才故事之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从一个关注政治的国家向发展经济的国家转型,王万才也顺应了这一趋势。作为经济转型初期的企业家,王万才以其卓越的才华证明了“时势造英雄”的经典格言。
这时,的老厂长胡已经退休了。石花酒厂也从县酒厂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酒厂。王万才走上前台,成为实行厂长负责制后的第一代企业法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石花酒厂经过几次投资和扩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产能3000吨,成为谷城县强有力的财政支柱。当时全县财政收入600万,石花酒厂贡献了270多万!应该说,在当时白酒市场还没有放开的时候,王万才就制定出了适应这个时期的经营策略。他把竞争对手分为远近两个层次,大概是受了哲学上的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启发。所谓“前车之鉴”,是指多年来称霸全国白酒市场的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等“十大名酒”,而近期的后顾之忧则是在湖北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白云边”和“黄鹤楼”。凭借“十大名酒”抢占外省市场份额,王万才采取了质优价廉的策略。对于势均力敌的敌人,他采取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非常成功。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还处于平均主义大锅低工资时期,收入决定消费。一般低收入社会不在乎名牌,虽然茅台酒当时才30块钱一瓶,汾酒和泸州老窖也就20块钱左右。对于当时月薪普遍只有40元左右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些绝对值较低的“名酒”依然成了高挂在空中的月亮。石花酒因其媲美汾酒的优良品质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酒精含量是53吗?以上白酒特别受喜欢烈性酒的东北男人喜爱。整个80年代,销往华北东北的石花酒占石花酒厂年产量的40%以上。至于省,他松散地紧抓着“白云边”,紧抓着省会武汉的“黄鹤楼”。与李白“白云边船上买酒”的名句和“白云黄鹤”的脍炙人口相比,小石花街的千年历史和无数传说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聪明的王万才明白,与这两家酒厂的竞争,只能建立在酒的质量上。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像许多行业一样,质量的决定并不完全由消费者决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行业主管部门决定。具体到白酒行业,国家轻工业部和省轻工业局每年组织的评酒委员会是白酒质量认证的唯一权威机构。王万才很了解,也很重视各种评比活动。每年第一件重要的事是准备各级评估。他在品酒会上亲自参与了样酒的制作,亲自考察了酿造样酒的每一粒粮食,亲自监督了样酒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在酒厂学者涂明春积累的厚厚的剪报里,记录着各种媒体对世华酒厂在各种奖项中获得的各种荣誉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