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镇的历史沿革
一条好溪是蓝色的,像一条飘逸的玉带,从镇南穿过。壶镇地处“三府(古为滁州、梧州、台州,即今天的丽水、金华、台州)与四县(缙云、永康、磐安、仙居)”交汇的腹地。连接东起仙居,西至永康,南至苍岭的苍岭古驿道,有驿站和黄金(中国)台。
口,南距金温铁路和金丽温高速公路仅20公里。湖镇自古发达繁荣,是浙江中南部重要的商业集散地。
现有镇域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4.5平方公里,辖55个行政村和8个居委会,户籍人口8.3万人,常住人口10.5万人。
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0.23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财政收入654.38+0.55亿元。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75.5亿元,财政收入2.3亿元,2065.438+00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92.34亿元,财政总收入305.00。
自2010年底被列为全省27个小城市试点镇。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湖镇经济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28%;财政收入4765438+亿,增长54%;GDP总量32亿元,同比增长28%。小城市的培育,展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湖镇发展前景!
超亿元企业26家,国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7件,浙江名牌产品4件,形成了缝纫机、带锯机、刀具、建材、五金、炊具等块状产业集群。是“中国重要的家用和工业专用缝纫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带锯机生产基地”、“浙江省机床品牌和商标基地”,其中带锯机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被列入全省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1示范区。
壶镇镇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建设先进镇”、“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是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经济综合发展示范镇、浙江省首批省级中心镇。2010 12,湖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培育小城市试点镇,是缙云县和丽水市唯一的重点镇。北宋《元丰九域记》[注二]云:“商(指商县)为缙云,周(指滁州)东北一百一十里,五乡(万安、景福、官正、仙都、梅花)为——镇。这个“陈虎”——镇就是指今天的壶镇镇。当时的州府下辖六县(丽水、龙泉、松阳、遂昌、缙云、青田),“镇”的建制只有缙云的“胡陈”和丽水县的“九龙”(古代政府和县的驻地不以“方”称“镇”)。相邻的梧州府辖七县,其中只有金华县有一个“孝镇”。
因此,自古以来被称为“湖陈”、“九龙”、“孝”为浙中南三大古镇。第一,以上信息可以说明,唐宋时期能定为“镇”的人确实不多;第二,不难想象,在古代,一个地方发展成为集镇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三,湖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发达繁荣的古镇和重镇,这是无可辩驳的证明。湖镇作为千年古镇,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唐代就有集市。这里有古建筑,如宋代的九松寺、惠明寺和美颜书院,明代的阮公姜滇台和尚书房,清代的崇正书院纪念碑,展示了湖镇过去的辉煌。为什么壶镇古镇开始被称为“陈虎”?村子以聚落的姓氏命名,自古以来很常见。缙云县有134个村以居住姓氏命名,占全县村数的十分之一。相传“镇”之所以得名,也是因为当时“胡”和“陈”两个宗族在此居住,应该说是可信的。湖镇一带改名后仍有“胡寨口”(既有“寨口”,又应该有更大的“胡寨”)、“胡(胡)川”、“唐寨陈”等村名,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然而,对“陈虎”这一城镇名称的具体来源的现有解释应该予以纠正。
在地方资料中,“陈虎”镇名的由来最早是康熙二十三年的《缙云县志》,其中“刘玉”一节载:“胡森,苏州人,吴洁大夫,东南第一官。从到,辗转缙云美化乡(即今天的壶镇镇、延陵乡、白竹乡和磐安县冷水镇、仁川镇、双凤乡),与陈时不时一起迁居,以城为姓,因其名而称之为‘陈虎’。“单从这段文字来看,‘陈虎’镇名的由来一目了然,但若与其他材料相比较,则谬误百出。”高宗皇帝南渡”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元丰九域录发表于北派元丰三年,即1080。
故道光二十九年(1849)《缙云县志》“辨伪”一节中指出“...据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缙云县有五个乡。据此,‘陈虎’名镇已在北宋,不在胡森居住之后。”对于胡森,史书中没有记载。缙云氏载:“胡森(958 ~ 1030),名恭恩,武学博士。因为回永嘉祭祖,路过缙云黄碧,听说冯公岭老虎伤人。他的妻子陈吓坏了,于是他住进了黄壁洞,并为胡举家迁往东山。
死于1030,由此可见,胡在《元丰九域录》出版之前,已迁居东山缙云,但他是“居东山”(古为万安乡二都,今属新碧碧玉一带),而非“美化乡”。后来,胡森的后裔确实搬到了现在的壶镇地区,但那是在第四代之后。此外,陈迁入湖陈古镇,缙云氏记载:“陈,宫泽名池宅...是嘉祐元年(1056),石从(北宋仁宗朝宰相陈志中的第三子)带着家人美化缙云镇,听说里面有个‘美’字,就定居下来了。
如前所述,在古代,想被称为“镇”的人很少,需要很长时间的孕育。从胡、陈迁入古镇的时间来看,陈姓在前,胡姓在后。即使陈世聪在北宋嘉祐元年(1056)迁入,到元丰三年(1080)也不过20多年,不可能发展到以姓氏命名“镇”的地步。可以认为,古镇的胡、陈二人是当时迁居一带的。最迟在北宋初(960年)及以前,他们为胡镇的早期繁荣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但他们的流散一定是离开了缙云,去了新的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