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独具特征,这几点如今无论如何都仿造不出
元青花瓷器,因它的釉料配方有它的时代特点。青花彩料有国产的,也有异域进口来的,元青花纹饰用料多数为国产钴料。元朝初产青花瓷器时,是用国产青花钴矿料,有江西本地产的,又有广东产,后有浙江绍兴,金华产的。经加工精制后的国产青花钴矿料,高温中成色的耐火色阶幅度窄,呈色的最佳效果所需的温度难以控制。窑温高点或低些,青花发色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正常情况下青花呈色蓝艳中偏灰。但在高温窑中,除了江西上高(古称瑞州) 的“石子青”易飞散外,其他地方国产的青花钴料不易飞散,故用中国产的青花钴彩绘瓷器,纹饰线条较清晰,线条晕散的品种也少。国产钴料多用于民窑器及出囗民窑器上,但不等于官用噐没用。
苏麻离青釉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呈色剂,青花的蓝色是靠金属钴的呈色剂来体现的。我们过去认为,凡是永宣时期的青花瓷,那种深入胎骨,带有明确的黑斑的(也叫“锡斑”),这种瓷器试用的原料就是苏麻离青。
有关苏麻离青的文字记载比大家想象的要晚。“苏麻离青”第一次见诸文字是明万历年间,有一个学者叫王世懋,在他写的《窥天外乘》中首次提到了“苏麻离青”这个词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制,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所以,苏麻离青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我们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苏麻离青”是一个外来语,主要“苏麻离”这三个字,“青”是一个颜色的表达。
关于青料的的基本认识
鉴定或识别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根据资料,首先使用氧化钻为着色剂彩绘装饰,过去说最早出现在近东,但实际上我国唐朝业已开始使用。中国的青花最早从唐朝开始烧造,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扬州发现了唐青花瓷。宋代北方磁州窑也烧制过青花瓷。唐、宋青花用的是国产青花钴料,元代早期烧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国内青花钴料,元代中后期随着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展,元朝伊斯兰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蒙古族贵族本身的需要,以苏麻离青着色的元青花应运而生。
现在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识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用的是苏麻离青,明永乐、宣德到成化早期也用的是苏麻离青。到了成化后期主要用的是产于今江西乐平县的坡塘青,也叫平等青。淡雅是这个时期青花瓷器的特征,与明代前期的苏麻离青浓艳者迥然不同。正德朝用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所以正德朝的青花“混青”现象严重。
正德青花盘
正德朝青花中,除了较浅淡的品种仍用平等青外,那浓中带灰的可能是用了石子青。石子青,亦称“石青”。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多用此料描绘纹饰。“回青”在正德朝已出现,据《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都用的是回青。
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用的是浙江衢州、信州、绍兴、金华地区产的浙料。自此,景德镇青花完全用国产料。——中视鉴宝官网
青料的发展及及苏麻离青的来历
经过对青花钴料的盘点,可以知道在青花瓷发展史上我国曾三次从国外进口青料,除了元朝和明永乐、宣德时期使用的苏麻离青,还有就是正德时期的回青料,它们各自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苏麻离青”的记载,最早见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前的王世懋《窥天外乘》:“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笞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黄一正《事物绀珠》则谓:“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在这里,“苏麻离”“苏勃泥”显而是外来词,因此它是进口青料,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
进囗“苏麻离青”,也有称“苏麻勃青”。苏麻离青来自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也是一种钴矿。苏麻离青在高温中成色耐火温差幅度较宽,瓷器上的青花发色艳丽,火候较昜掌控。
苏麻离青虽呈色优良,发色艳丽,但是含多价鉄的特殊性,在一定的高温环境中,在胎釉间发生了一些特殊形象的化学变化:青花会晕散、青花纹饰中有深色凝聚点与块,称“铁锈斑”,器物青花纹饰上有铁锈斑的地方釉面下凹,青花纹饰线条中也常会出现一些深色点,这些都是用苏麻离青彩料彩绘的青花瓷器釉面上的特征。苏麻离青钴料来之异域,价值昂贵,元青花瓷器用此彩料上彩的数量占的比例较少。
外域来的青花钴料,如不再经过细加工提纯,彩上瓷器后烧出的青花图案纹饰会出现晕散不清晰。杂质多的,纹饰会过于晕散,图案更加模糊不清,青花浓处也会使平滑的器物釉面下凹更严重,这些缺憾,反而给中原文人所称奇接受。当时的文人多数是汉人,汉人习惯了纸上绘水墨画。纸上着墨,墨色在纸上明、暗,晰、晕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有藏品想送拍咨询可联系福羲彭先生:壹叁玖,零贰叁零,零肆零捌,其他勿扰。苏麻离青彩料在瓷面上施画后烧出的效果有如纸画,此特点使文人大加赞扬,上层社会也就付风雅接受。以苏麻离青为墨,瓷面为纸,使元青花瓷绘画风格潇洒豪放,笔法流畅自如,层次简繁任意,不区格调,元青花瓷不愧是中国古代不朽的艺术瑰宝。
外域来的青花钴料,如不再经过细加工提纯,彩上瓷器后烧出的青花图案纹饰会出现晕散不清晰。杂质多的,纹饰会过于晕散,图案更加模糊不清,青花浓处也会使平滑的器物釉面下凹更严重,这些缺憾,反而给中原文人所称奇接受。当时的文人多数是汉人,汉人习惯了纸上绘水墨画。纸上着墨,墨色在纸上明、暗,晰、晕发挥得淋漓尽致。苏麻离青彩料在瓷面上施画后烧出的效果有如纸画,此特点使文人大加赞扬,上层社会也就付风雅接受。以苏麻离青为墨,瓷面为纸,使元青花瓷绘画风格潇洒豪放,笔法流畅自如,层次简繁任意,不区格调,元青花瓷不愧是中国古代不朽的艺术瑰宝。
瓷器彩绘苏麻离青较容易把蓝艳色彩烧出来,增添了器物的亮丽。然而,苏麻离青产地太远,可得而不可常续。在用料消耗上“工匠之弊,又不可胜防也”(清朱琰《陶说》)。实际上,元代不论是官用或民用器的青花瓷,其青花彩料来自多个地方: 国外进口来的苏麻离青;国内江西丶广东丶浙江等地本国产的土青。另者,据伊朗国家博物馆对馆藏中国14世纪青花瓷,和伊朗自己产的青花瓷器的胎、釉进行PIXE技术测试,结果证实部分器物的青花纹饰根本不含钴!其蓝色为铝、硅、钠、硫复合矿物色料。或许是用青金石(成分为:铝、硅、钠、硫,近似现代的群青)粉末作颜料。故元青花器上的各种青花纹饰发色的效果有多种,有艳蓝如蓝宝石,也有灰蓝,暗蓝,浅白灰蓝等各种发色效果都存在。纹饰图案,有线条严重晕散的,也有不晕散的,而轻微晕散的现象比较多。
进口苏麻离青彩料用于瓷器上:在一定的窑温;瓷釉配方的成份组合;青花彩料中的铁元素存在;窑火中烧成(物质化学反应)时间的长短;成品在某种环境中经历的年代等等条件促合下,苏麻离青料彩绘烧成的青花瓷纹饰中必然有铁锈斑形成,状如浅海中沙滩岛,在不同胎釉的元青花瓷的纹饰上,青花纹饰深浓处及铁锈
斑中就会形成了两种独特的现象:有闪银亮的丝网纹或有不规则的银亮线圈围绕赤色的铁锈斑块。
第一种现象:此现象有两类形瓷。第一类:当青花瓷器胎貭较粗较松(观察其底足露胎处),并偏白或偏灰白;有的微微泛火石红,淡淡的似有非有,有的火石红浓厚成片状,琢器底足露釉处的胎体少见有砂孔;另一类:底足露胎处胎貭粗而硬,整个足底有砖红色火石红,感观虽然感觉粗些,但手摸不划手。上二类瓷噐胎体是用安徽祁门瓷土,渗合饶州本地瓷土烧造的器物。百倍显微镜观察青花深浓处及鉄锈斑处,有银色闪亮的细丝线组成网状纹,或似树根状,或似渔网状,多而明显,统称“丝网纹”,如(图200)。
第二种现象:当青花瓷器的胎质地白而细腻、密实、坚硬,这种琢器足底留下的孔隙较多,底足露胎少见火石红。这是单一用祁门瓷土的器物。百倍显微镜下,浓青花中的铁锈斑是赤黄或竭色的不规则结晶花,一条闪亮的反谢银线把铁锈斑有距离地圈住,成为其花边,如(图201)。这种青花瓷鉄绣斑中较少有丝网纹的形态出现,只有个别铁锈斑处依稀有发现。
元青花苏麻离青如何鉴别
1、藏青色(如扎染布的藏青色布)苏料的元青花器件分早中晚期,但其色基准是苏料的应用,发色的情况可有些变化。
2、有凝聚斑、斑迹钻胎,重时显褐色,轻时称锡斑。这种斑,有的叫吃胎、钻胎,是一个意思。这种斑常表现在色料重的地方。
盛名之下,一方面收藏者追逐元青花,另一方面又存有许多疑问。首先是存世量,有人说多,有人说少?其次是市场价位常被津津乐道。2005年7月,一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拍出了2.3个亿,创下当年中国艺术品世界纪录。然而高价光环之后再没有锦上添花,不要说冲击亿元了,破千万的也寥寥可数。
3、在涂抹时的绘画纹饰中有熔溶流淌痕迹,象钧瓷中的蚯蚓走泥纹痕迹,这种痕迹是钻胎入骨的。在苏料与浙料勾兑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关于苏麻离青,很早以来在古董商和后挂彩工艺人当中一直流传着用乌黑色的苏麻离青在干燥的瓷坯上绘图案,再挂上白色的长石釉,经1200度高温烧造,图案的颜色由原来乌黑变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美丽的兰色的说法。
苏麻离青
4、在线绘和涂抹的下缘有锯齿状的釉流淌或流散、晕散。色料轻时,斑、线涂绘中常出现晕散的图案边缘。真品低锰高铁,真品的锌铁比很小;真品含微量的砷;真品含钡少;真品杂质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明宣德苏麻离青和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宣德苏麻离青含铁量高,含锰量低,而国产料含铁量低,含锰量高。
苏麻离青
5、分层的线圈有下缘锯齿流淌,绘画的主图常常压过或流淌过分层的线圈,竖线超过分层线、流到分层线或过线圈,交叉时有斑痕,也可称为越压线圈。有时出现象糖葫芦似的串珠沉胎的点状斑迹。青料线绘浅淡时有飞青,显断线或模糊不清。
苏麻离青
6、在交叉线的部位常出现一个斑点,这称作渔网式网结,特别是绘画的鱼鳞上常出现这种现象。用苏麻离青钴料在瓷坯上绘图后进窑高温烧制时青料发色效果受制于器物胎质,油料成分,施釉方法,油层厚薄以及窑炉结构 ,器物放的位置,窑炉内气温、气压、湿度等窑炉烧成气氛。
苏麻离青
7、国内外学者还是拍卖行的公识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用的是苏麻离青;明永乐、宣德到成化早期为止也用的是苏麻离青。早期成化青花也有铁锈斑。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坑点,露胎处边沿常有火石红漫延的边缘,釉面出现积釉。
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属于伴生矿物质,主要由氧化钴和氧化铁基本构成,使用前需要加工和提炼成不同等级的成品,根据绘画需要而加以研磨和调制,然后分别采用火照的方式试验烧制青花发色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由于700年前古代烧炼和提纯技术的制约,青花料在窑烧后,基本都多多少少呈现铁锈斑现象(相当极少数除外),但这些铁锈斑的分布,多都聚集在笔触重的地方,也有局部分散的。与现代合成化工料的区别是前者自然分布或集聚,并且非常自然(伴生矿特性)。后者则氧化钴料和氧化铁人工合成后,有强烈的排斥性,后描画的氧化铁更是极其不自然,许多有相互咬合或漂浮特征,更没有数百年空气或湿气对氧化铁斑点形成的慢氧化特征(尤其下塌坑边缘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