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改革的思想准备不充分。政改理论没有被国人完全接受,因此缺乏指导性和说服力;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有效,改革的力量单薄,没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政治改革的领导者对政治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二是行动过于仓促,急于求成;改革方法过于激进,未能团结多数,打击过重;不仅没有分化瓦解封建势力,反而在各方面孤立了自己;脱离实际、率先行动强化了矛质。

1898的百日维新给中国这个黑暗的封建专制国家带来了一线曙光。然而,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却以温德尔·迪金森菜市口六君子告终。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实力悬殊,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革不可能等。本文从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素质、是否具备领导改革的能力等方面对改革的失败进行了重点论述,认为改革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改革者急于求成、理论准备不足、改革行动轻率、战略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第一,政治改革的思想准备不充分

政治改革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一种神圣的东西的攻击,表现为对习惯所崇拜的旧的、没落的秩序的反抗。”所以要改革就要唤醒各界人士,调动改革的浩荡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并不充分,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强大的革新潮流。

1.改革理论没有说服力。

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以进步理论为指导,只有这种理论被人们接受,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维新派变法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康有为对新学的考证和对孔子变法的考证。前者针对旧的,后者针对新的。这两本书可谓是对传统儒学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逆转”和“革命”。它们发表后,犹如“思想界的大风之一”,如火山地震,引起极大震动。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了改革的旗号。他的初衷是减少政治改革的阻力,结果适得其反。首先,康的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他们把“中国古代经典之学”作为立身之本,把康梁的学说视为洪水猛兽,抨击康梁是“篡改六书毁圣经,要求变法立宪,无君扩民权的文人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张之洞在《劝导》中抨击康梁的“异端和暴行”。第二,大多数在政治上同情改良派的士大夫和帝国官僚也对这一理论持否定态度。就现代思想史而言,康学说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开天辟地,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理论混淆了学术和政治。“伪经学考试”全面挑战传统儒学,“变法考试”缺乏历史依据,难以服众。反而造成太多的争论、混乱和疑惑,让知识分子处于困惑的境地,给了顽固派压制政改的把柄。因此,康学说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2.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

政治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是否被充分动员关系到政治改革的成败。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有过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和少年武士,从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了巨大的改革力量。这是日本成功的重要条件。

从中国改革思潮的兴起到光绪皇帝颁布改革诏书,改革思潮激荡中国约40年,但这只是思想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政治改革的直接动力是高涨的“情绪”而非成熟的“思想”。康有为等人在甲午战败引发亡国灭种危机时,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上书呼吁变法。同时,他们还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宣传改革思想,在知识界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运动。但阻力相当大,很多刊物和学会断断续续,影响也仅限于北京、上海、湖南。改革思想没有被人们广泛传播和接受。在戊戌变法前夕的思想界,改革派只是少数,大部分是保守派,大部分是中立派。

据严复估计,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比例是一比一千。连号称全国最蓬勃的湖南省都有相当的保守势力,其他省份就更不用说了。当时中国少数民族资本家对变法并不热心,缺乏敢打敢拼的独立品格,没有全力支持和保护他们的代言人——维新派。变法思想不仅遭到守旧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强烈反对,而且缺乏西方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张之洞、李鸿章等实力派人物的有力协调与配合。康亮是一个人在战斗。

至于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基本上是脱离政治生活的。改革派居高临下的英雄史观使他们无法启蒙民众,普通民众依然笼罩在保守主义的迷雾中。他们不理解维新派的想法,更不理解维新派救国救世的良苦用心。

在维新变法之际,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反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由于列强的深度入侵,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排外的非理性情绪。此时,甲午战争才结束三年,战争的创伤仍未愈合。维新派居然不顾国民的民族感情,把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伊藤博文捧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国元勋,热情邀请他访华,并积极推动光绪皇帝召见他,视他为中国改革的救星。

维新派希望外国人帮助中国进行政治改革,这与民众普遍的排外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向西方学习的进步运动增添了障碍。轰轰烈烈的百日改革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改革措施没有一项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一些新政措施甚至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由于改良派未能启蒙民众,民众很难理解反帝反侵略与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关系。他们和改革派有很深的隔阂,对政治改革漠不关心。

可见,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极其不充分,改革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无论是思想界、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阶层。

3.对改革的复杂性缺乏了解

康梁等回鹘新派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叫嚣改革。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与竞争意识、变革观念交织在一起。他们期望中国“彻底改变”和“迅速改变”,在10年内完成自强之路,充满了理想主义。

由于维新派善于学习,缺乏政治斗争的实践经验和杰出的组织领导能力,对变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没有充分的准备,简单地把严酷的政治斗争看成“只在皇帝转移中途”。他们没有估计到中国的国情,封建势力阻挠和破坏政治改革的严重情况,他们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他们试图依靠英国和日本来抵抗俄国。康有为强烈建议光绪“设法与英国结盟”。这种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自然失败了,因为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中国变成资本主义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光绪皇帝作为变法的决策者,也对变法的复杂性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整个封建制度的顽固腐朽和旧势力的强大,以为一纸圣旨就可以革除新旧。65,438+000多条诏令仓促颁布,但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执行。

以上分析表明,改革和改革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不足,改革的领导者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百日维新在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是变法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改革行动过于仓促

如前所述,变法思想准备不足,百日维新被尖锐的民族危机呼之欲出。“与其仇恨其他人拒绝改革,不如改革不安分的魔女拒绝其他人的压力”成为当时唯一的保国自强之道。在这种形势下,改革者急于执政,急于在改革中取得成功,盲目推进,操之过急。

1.裁减冗员,绿营,废除八股,取消旗手寄生特权,急于求成,大面积打击。

成功的政治改革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先易后难,争取各种力量减少改革阻力。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对废除宗藩统治和废除士绅还是很慎重的,采取了赎买政策,安排了出路。花了65,438+00年才逐步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并确保改革所需的政治稳定。

中国改革者不顾客观条件,侵犯既得利益集团甚至中下层民众,造成社会动荡。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可能的后果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大刀阔斧,大范围裁撤冗官,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严厉削撤,强行查封,对下岗工人没有耐心劝说,没有正当出路,引起社会极大动荡,引起旧势力的强烈不满。

正如当时在刑部的陈继隆所说:“1898年政变始于罢官,被裁在京城闲衙门的不下十人,连带关系就是失职和失业,会达到一万人。朝野震惊,相当一部分人不高兴。”废八股兴学,激起了数百院士、数千学者、数万举人、数十万学者、数百万青年学者的愤怒,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之路,以至于学者们对梁启超嫉妒之至,甚至想暗杀康有为,可见反抗之大。切割绿营,废除旗手的寄生特权,无疑会断送数百万抛弃旗手的军人的生计,使他们“失去安身立命之职,朝夕相聚,密谋对抗新政”。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将许多力量推向了改革的对立面。

2.开系统局是脱离实际的超前行为。

维新派把实现君主立宪作为政治改革的战略目标,要求改变官制,削减君权,立即开放和实行议会。这是无视国情、脱离实际的先进行为。议会制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日本在维新派上台20多年后设立了众议院。而在中国,“房”字的引入才10年,还没有实现的条件和基础。8月,当康有为再次提出开制局,接管宰相衙门和军务大臣的权力时,“朝中一片哗然,说这个局一开,所有官员都废了。”军机大臣公开抵制,矛盾迅速激化。张之洞说:“民权论有害无益。”改革派不切实际的纲领不仅没有团结更多的力量,反而孤立了自己。

3.激进的改革已经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

在百日维新的103天里,颁布了100多项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的改革措施,如暴雨倾盆而下,让人无所适从。维新派不是颁布一项,实施一项,巩固一项,而是片面追求数量,企图一夜之间把中国变成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虽然这种愿望是进步的,但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由于改革者事前未能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人们对这场涉及千家万户、百万人心的改革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很多人处于观望、怀疑甚至抵触的状态。一些新政措施损害了民众的实际利益,康有为甚至提出了改名换姓的主张,轻率地侵犯了神圣的民族传统,给民众以可乘之机。断头发换衣服的理论遭到旗手的强烈反对,引起轩然大波。风暴的改革措施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紫林喜宝评论说:“维新党在各个部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直到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以为与这个年轻的中国相比,连日本改革的速度都落后了。”连康都预感到这场改革“太大”、“太过分”和“稳妥而成功”?

4.在战略上,统治集团内的派系未能分而治之,赢得多数,而是四面树敌,自我孤立。

戊戌变法是一场涉及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掌握最高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至关重要。历史学家过去一直把慈禧视为顽固势力的代表,坚决反对变法,这多少有些绝对化。事实上,甲午战争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汹涌澎湃的改革救国浪潮,朝廷不少大臣也上书要求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王太后不得不同意在其权限内进行一些改革。没有慈禧的批准,光绪不可能完成“百日维新”。当然,慈禧太后对改革的内容是有保留的:那就是“祖制不改”,慈禧太后的君权地位不能变,满人的习俗不能变。

光绪与慈禧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裁减冗员、革除旧官、改革政治制度等方面。慈禧虽然反对斩断潜运,但并不反对斩断湖广、云南、广东三省总督和各地重叠机构,可见她并不完全反对变法。政变的直接原因与其说是政治纷争,不如说是她意识到变法威胁了自己的权威,以及康有为“围园”后出兵夺权的计划。和历代皇帝一样,慈禧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和享受放在首位。

礼部主任王昭曾说:“戊戌政变,外人或误会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只知道权利,没有政治观点。纯属内政。”政变后,康有为还认为:“西太后与光绪的冲突,不涉及政见分歧”,“似乎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政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维新派“以主张变法的名义让慈禧脱颖而出”,利用慈禧在旧臣中的影响力推行新政,可以减少阻力。但光绪、康梁等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想摆脱太后的控制,甚至“围园”,最终迫使太后发动政变,再次“训政”。

至于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温和的维新路线,维新派可以求同存异,争取他们站在自己这边。大部分军部大臣除了反对开设制局和勤政厅外,对其他新政措施都不同程度地持赞成态度。如果改革派权衡利弊,暂缓开制度局和沉默厅,暂时不触及其权力的根本利益,争取多数人的支持,先进行经济、文化、教育改革,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那么改革未必只是“百日之功”。然而,变法的领导者们急于求成,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统治阶级的各个阶级和派别,大砍大撤,要求停止并处死保守派大臣,以叛国罪追究李鸿章的责任,而不给被裁人员以适当的出路。

这样,本来就有矛盾和分歧的各个阶级和派别,自然而然地联合起来,聚集在王太后的周围,公开反对变法。变法的领导者不是利用矛盾,求同存异,瓦解封建阵营,而是全面出击,四面树敌,把一切可能的盟友推向对立面,结果是自我孤立。

综上所述,百日改革是在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足的情况下仓促推出的。改革者对改革的艰巨性缺乏深刻认识,在没有真正掌握实权的情况下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策略不当,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会遇到旧势力的百般反对和阻挠。所以,改革者不仅需要理想、热情、勇气、奉献,更需要智慧、能力、谋略、遵循客观规律、先易后难、稳步前进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平改革比暴力革命更艰巨。

先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

教训: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通,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漫长而曲折。

100多年前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进行体制改革,迎接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一措施并不是“激进”的改革,而是以血腥的悲剧收场,严重挫败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失败有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传统的作用。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这场改革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国际背景,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因为历史上日本长期研究中国文化,甲午战争前,中国人一直把日本视为“岛国”、“小国”。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被号称“东方第一”的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数十万中国军队全军覆没,日军侵华,肆意烧杀抢掠。清政府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要求赔偿丧权辱国,并向敌人求和。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中国是多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挨打才奇怪。所以戊戌变法给了我们一个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强大了,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戊戌变法的悲剧永远不会在中国重演。

第二,要改革开放,不能闭关自守。在中国被日本人打败,举国同甘共苦的时候,同样热血沸腾的改良派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谴责和痛斥敌人的阶段,更没有简单地否定侵略者的优缺点,而是冷静地提醒人们注意敌人的长处,提出向敌人学习,实在难能可贵。

因为这需要高超的知识,对世界大势、国际格局、国内形势的理性清醒认识,更重要的是非凡的勇气。面对众怒,他们“以强敌为师”的提议,往往会被斥为“媚敌卖国”、“数书忘祖”,被万人责难,被全世界责难,名誉扫地。维新派之所以愿意冒着“天下大不以为然”的风险,承认并分析敌人的优点,进而提出向他们学习,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赤诚之爱,正如梁启超所说:“今日所谓爱国者,凡做有利于国家之事者,尤当其无愧。”这种爱国主义更纯粹、更深刻、更清醒、更理性、更负责、更有效,更值得尊重和弘扬。

祖先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祖先崇拜神圣化了祖先和宗法制,使得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总被认为是“数经忘祖”。“华夏中心论”认为,中国是占据世界中心的“天国”,只有中国才有最好的文化。其他民族、国家、文化都是“地”、“夷”、“满”、“蕃”,根据与中国的距离远近,把“地”或“蛮族”即“异族”归为“地”。

“祖先崇拜”和“华夏中心”的结合,使得外国的任何改革都更加难以学习和借鉴,被视为“变洋为夏”。中国和世界是连在一起的,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离开世界是不可能的。没用的。清朝之所以这么落后,是因为闭关锁国。世界列强发展到这么强大的时候,清政府的统治者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天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戊戌变法很难在统治阶级内部得到认可,他们会认为你在造反,在破坏国家的根基。所以戊戌变法的另一个教训就是改革开放,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

第三: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应该密切联系群众。没有群众,任何改革和革命都不可能完成。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现在的领导要吸取这个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得到群众的支持。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群众基础的改革是不可能的!

第四:一切要现实,不能抱有幻想。改良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方法。他们虽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救亡图存,不必直接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以避免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改革。这反映了改革派的妥协。

同时,改良派不仅不满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还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该不流血的戊戌变法,在1898年以血腥政变告终。然而,改革者的一生唤醒了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通过和平改革使中国富强。后来很多改良派放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第五,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后来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足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只有* *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适合中国。而且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新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高,综合国力越来越强。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巨大的中国正在觉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