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唐不遗余力地消灭高句丽?
历史学家一直说,征服高句丽的战争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略,是对民力物力毫无同情心的远征,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更何况这是不必要的征服。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看隋唐为高句丽付出了多少。
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领数万骑兵骚扰辽西,隋文帝派兵30万攻打。结果,在恶劣的天气里,食物和草无法供应,瘟疫在军队中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是被杀的。公元612年,杨迪皇帝派出113.38万人的军队,号称200万,亲自挂帅攻打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就这样,数百万条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获胜后,他将数万名隋军士兵的尸体建成一个“静观”,向杨迪皇帝示威。
公元613年,杨迪第二次亲自收编高句丽,失败。614年,我个人再次招募高句丽,同样失败。
杨迪对高句丽的疯狂征服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泛征兵,费用巨大,修建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了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至于出现了“男丁不足,女丁不足”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可以说隋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征高句丽之战中的间接死亡。
随后的唐朝,在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后,处处谨慎行事,使得天下出现了罕见的平定景象。但唯独在收罗高句丽这件事上,英明的神武太宗和暴君杨迪一样,誓不罢休,直到高句丽被消灭。
公元645年,唐太宗率领六军从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由于守军的拼死抵抗和深秋的临近,将士们无法久留,被迫班师回朝,数万将士战死沙场。但唐太宗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放弃,后来又多次下令边关骚扰高句丽。
到了晚年,唐太宗下令四川等地砍树造船,目的是为了采集高句丽。结果山民暴动,朝廷动用了数万军队才镇压下去。聪明的神武太宗几乎走上了杨迪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最终消灭高句丽被提上日程。虽然他没有他父亲那么辉煌,但是他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机会。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高宗乘此机会,以李记为辽东行军总管,统率全军,分头与高句丽作战。两年后,唐军会师,挺进鸭绿门。高句丽城市的守军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同年九月十二日,唐军兵临平壤城下,高句丽高僧保诚打开城门,唐军冲入城内。至此,高句丽灭亡了。
看完这个,我们来回顾一下。隋唐皇帝孜孜不倦征服高句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大部分史书里提到的“逆天”“不礼貌”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吗?还是像大多数历史学家一开始认为的那样?他们都不对!其实唐太宗的一句话就已经澄清了真相。
公元645年,出征前,唐太宗曾对左右说:“今乃大定,唯辽东不客,嗣因秀才马生强而强,谋臣引征讨,乱始,我据为己有,不留后患。”不遗余力灭高句丽是隋唐的根本。
6、7世纪的高句丽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地区一个强大的地区王国,对中华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当时就像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之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之于明朝,十九世纪英国之于中国。
所以隋唐要想兴盛,高句丽必须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