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淀乡的“绿屏”环绕着水库。
近年来,大浪淀乡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全乡发展蔬菜1.4万亩,其中大棚蔬菜8000亩,形成了大浪淀水库周边的绿色屏障。目前全乡商品蔬菜年供应量105万吨,产值7000万元,菜农人均年收入100多元。
大浪淀是一个传统的农业镇。由于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撑,农民增收成为一大难题。“当时已经可以听到‘发展大棚蔬菜’的声音,但资金成了难以逾越的瓶颈。”大浪淀乡党委书记滕国强告诉记者。
1996期间,大浪淀水库的修建,让大浪淀有了启动资金,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梦想。村里为发展蔬菜的菜农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富裕村对种窝棚采取定额补贴的办法,每亩地给予1000到2000元的补贴;贫困村采取棚改免收三到五年土地承包费的办法,甚至有的村菜农只要棚改种植时间长就不收承包费;对村里新建大棚的农户,每个大棚补贴300元。
棚子建好后,村里请来了山东寿光、河北青县、县农业局的技术专家,长期住在村里,从棚子搭建到种植全程指导。
叶三泊村党支部书记叶炳军介绍,
村里第一批蔬菜上市后,效益不错。一茬下来,一个占地1亩的标准大棚,净赚7000多元。当年,叶三伯发展了100种植户。那些年,连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种菜了,木匠、瓦工转行了,村子成了蔬菜种植基地。全村近一半的人种植大棚蔬菜。
全乡大棚蔬菜产业逐渐形成,占大浪淀乡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为部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蔬菜行业容易受到气候和市场的影响,风险很大。因此,政府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滕国强告诉记者。1998到2003年,蔬菜价格持续下降,大浪淀大棚蔬菜没有市场。当年成熟的黄瓜被乡政府的干部买走了,避免了灾难。
“那时候所有的乡干部都成了‘菜贩子’,从老百姓手里以5毛钱一斤的价格收购黄瓜,再以3毛钱一斤的价格卖出去。”滕国强给记者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笑话”。
为了提升竞争力,大浪淀乡开始在无公害蔬菜上做文章,建设了集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园,高薪聘请专家到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制定了严格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了蔬菜的质量。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大浪淀”商标,成为“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在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廊坊)农产品及良种交易会上被认定为名牌农产品。
目前全乡拥有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8000多亩,种植面积达到16个行政村。“大浪淀”蔬菜已与北京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现场挂钩协议,获得进京通行证。
大浪淀的蔬菜很有名,销售渠道也变了。“我曾经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卖,这也是我们女人的问题。现在菜商都跑到门口,直接在大棚里交易。我们不必走出棚子。”叶三伯村民叶祖云笑着告诉记者。
蔬菜成熟时,每天早晚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农用运输车停在大浪淀乡的蔬菜大棚外“乞讨”蔬菜。这些运输车把蔬菜从大浪淀运到附近城乡百姓的餐桌上。“大浪淀的菜好卖。以这根黄瓜为例。一斤能比平时多卖1分。这批是我几个月前订的。”泊头一位菜商告诉记者。
多年来,全镇种植大棚蔬菜,让群众走上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致富路。“大棚盖了新瓦房,生活明显富裕了。今年赶上‘家电下乡’,这些大棚户开始置办空调和冰箱。”白塔寺村党支部书记杨说。
如今的大浪淀乡围绕大浪淀水库形成了“千亩成方,万亩连片”的种植格局。并将销售网点辐射到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等地,初步形成了国内市场带动本地市场、本地市场牵手千家万户的销售格局。大浪淀乡还计划将蔬菜产业作为优质资源吸引外资,依托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地蔬菜深加工产业。“目前,我们已与净菜加工企业达成谅解,计划启动净菜深加工和保鲜项目。”滕国强告诉记者。(郭斌·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