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台湾省杰博主板厂商和大陆捷锐之间发生了什么?
台湾省捷博和大陆捷瑞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对杰博大陆频道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对抗迟早会出现,只是没想到会在这个点上。
在匹配的两端,一方面是台湾省十大主板代工厂之一的杰贝尔(杰贝尔是一家拥有20多年主板制造经验的专业OEM/ODM服务商,客户中知名的主板品牌如双民、梅捷、昂达,显卡品牌如斯巴达克等),试图在这款游戏中拿下大陆“Jabel”品牌及其销售渠道;另一方是捷锐,台湾省捷博在中国大陆的授权代理商,中国大陆“捷博”品牌的实际所有人。在台湾省杰博通过断货等手段揭露恶性收购的真实意图后,上海捷瑞率先宣布终止与台湾省杰博的合作。凭借中国大陆本土企业的优势,上海捷瑞似乎已经做好了让台省捷博即使失去品牌也要付出现实代价的准备——一笔总金额超过7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
外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内地IT行业渠道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以降低成本著称的IT制造业,渠道建设成本占成本的比例惊人。在这场台湾省捷博与上海捷瑞的较量中,双方的交锋点其实只有两点:谁是大陆“捷博”品牌的拥有者,谁是渠道建设损失的承担者。
1995台湾省捷博与大陆捷瑞公司建立了台湾省供应商与大陆总代理的合作关系。1999,上海杰瑞公司在大陆注册了杰博的品牌,开始销售。在此后的合作中,大陆捷瑞公司逐渐壮大,“捷波”品牌开始在大陆得到认可。
2000年,大陆捷瑞公司以“精灵系列技术”推出“捷波”品牌产品,将“捷波”品牌推向DIY市场,奠定了“捷波”系列产品在中国大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2年,大陆捷锐公司开始增加“捷波”品牌的新产品线,包括显卡、准系统甚至音箱。由于部分产品并非由台湾省杰博提供代工,两家公司的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2006年底,中国大陆杰瑞公司推出的“Hummer悍马”系列主板在中国大陆一炮而红,市场认知度和销量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
有媒体调查显示,“悍马悍马”系列主板是2006年以来大陆主板市场点名率最高的产品,在台湾省杰博的营业额和利润贡献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正因为“悍马悍马”系列主板在中国大陆销量的快速增长,台省杰博不仅感到惊讶,还心存警惕。
同年,台湾省杰博也开始在海外推出“Hummer悍马”系列主板。然而,由于产品定位和销售策略与中国大陆不同,两家公司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
2007年,中国超频网论坛焊丝俱乐部(即“悍马悍马”主板用户讨论组)透露,中国捷锐公司与台湾省杰博在一个多月的暂停期内谈判失败,前者为了剥夺台湾省杰博对悍马悍马主板的制造权,愤然寻找新的OEM合作伙伴。
不久之后,中国大陆各大IT新闻媒体纷纷发布消息,称台省捷博与大陆捷瑞分手基本已成定局。
新浪。com . cn/h/2007-06-28/16551588511 . shtml
tech . Sina . com . cn/h/2007-06-29/13571590591 . shtml
tech.sina.com.cn/h/2007-06-29/13591590604.shtml
“悍马悍马”系列主板从诞生开始就让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特别害怕。在悍马全盛时期爆出这个消息的时候,其他各大主板品牌都持幸灾乐祸的观望态度。同时,一些有OEM/ODM能力的厂商也开始私下接触捷瑞。如果他们能独吞悍马这块肥肉,这种情况对任何一家主机厂来说都是绝佳的天赐良机。
市场还是品牌?
归根结底,两者基于商标和渠道的纷争背后是利益之争,而捷锐近年来在大陆快速发展的渠道深度和广度让捷博无法割舍。
据坊间报道,8年前,台湾省捷博与大陆捷瑞签订总代理协议时,大陆捷瑞被台湾省捷博要求,未经捷博同意,不得销售其他工厂的贴牌产品。此后,捷锐公司从2002年开始“默认”推出显卡、准系统、音箱等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都是“捷博”的品牌名称。对于台湾省Zappo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而大陆“捷宝”品牌的注册人是上海捷瑞公司,以至于台湾省捷宝面临着一个非常两难的境地:想要大陆市场,就留不住大陆品牌,想要大陆品牌,就失去了目前大陆市场的良性运行。
如果选择主要市场,就意味着目前让大陆捷锐独立运营“捷博”这个品牌。但以上海捷瑞目前的发展速度,可能很快就能彻底淡化台湾省“捷博”与大陆“捷博”的关系。届时,如果双方在合作上稍有分歧,大陆“捷博”完全可以另起炉灶,重新选择代工供应商,将台湾省捷博踢出局。所以“护市”可以算是饮鸩止渴的一种方式。
但如果选择了大品牌,必然会导致与上海捷瑞的割裂。先不说台湾省杰博在大陆的品牌再造的可操作性和市场认可度。就目前而言,如果失去合作多年的合作伙伴上海捷瑞,新合作伙伴的发展期和磨合期足以把台湾省捷博拖死。目前台湾省杰博30%左右的业绩是大陆贡献的,而且都是高端盈利产品。与上海捷瑞分离后,库存和现金流问题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企业假死。
从上海捷瑞公司的角度来看,大陆捷博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局面。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各级经销商眼中,台省杰博只是一个ODM提供商,为大陆杰博品牌提供技术和产品,在市场定位、渠道合作、管理等方面几乎没有支持,却赚取了整个产业链中最丰厚的利润环节。
事实上,大陆杰瑞对其下属渠道的控制确实是相当成功的。IT硬件产品行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团队是销售队伍,销售队伍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营销工作。营销团队的叛逃对任何企业都是致命的打击。引用上述新浪新闻中大陆渠道商的原话:“只要上海捷锐的团队还在,捷博主板绝对可以继续保持目前的销售态势,因为悍马系列的成功让我对上海捷锐有了足够的信心。”两者一起做得最好。上海杰瑞独立发展的“狼子野心”已经开始显现,条件已经成熟。
所以一旦台湾省杰博和上海杰瑞分手,大陆杰博品牌的管理团队、销售人员、经销商必然会跟着杰瑞公司走。在团队、销售、经销商的强力保驾护航下,上海捷瑞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捷博”品牌在内地的市场和销售,且不说“捷博”品牌不会易手,就算新品牌成立,这支打造多年的团队也会在短时间内卷土重来。如此一来,即使台湾省杰博收回“杰博”品牌的大陆所有权,其后续盈利水平也不得不受到质疑。上海捷锐手握“捷博”、“悍马悍马”等知名品牌、员工、渠道、客户的支持,是捷锐与捷博决裂的王牌。
另一方面,如果杰贝尔真的想染指上海捷瑞的大陆频道,上海捷瑞可以向台湾省捷博索要“杰贝尔”、“悍马Hummer”等著名商标的巨额许可费,或者干脆拒绝台湾省捷博使用这些商标,这对台湾省捷博来说更为激烈。
另外,根据我掌握的信息,捷瑞有一张最重要的牌——它掌握着台湾省捷博700多万美元的应收账款。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事件水落石出之前,台湾省杰博拿不到这笔巨款。即使提起诉讼,上海杰瑞要求台湾省杰博赔偿品牌和渠道建设损失时,也可以通过申请资产保全的方式扣押相关资金。如果官司拖了几年,7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对资本不足300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台湾省杰博来说意味着什么?结论不言而喻。
有了品牌在手,有了销售渠道的大力支持,有了底牌在手,上海杰瑞真的能大获全胜吗?不完全是。
双方博弈的可能性
台湾省捷博和大陆捷锐的博弈,不仅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这是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同文化的内资企业和台资企业之间的典型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大陆捷锐和台湾捷博的交锋可能会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行为方式下进行。一方面依靠法律的步步施压,另一方面依靠不可替代的渠道团队和潜在的巨大动荡不妥协。
在这场决斗中,不同的角色希望看到不同的结果,台湾省杰博公司希望看到自己熟悉的市场规则得到维护;捷瑞的内地经销商和员工希望看到中国本土品牌和企业家赢得这场斗争;其他台资品牌的合作伙伴也希望看到中国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得到尊重;关心本土品牌的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希望看到国内企业在品牌战中的出路。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如果双方不寻求妥协,任何一方的彻底行为都可能导致这场风波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到时候,恐怕各方都得不到想要看到的结果。
台湾省杰博和上海捷瑞的斗争,并不是主板产品渠道和品牌之争的第一例。最近硕特科倒闭,远非潘迎品牌在大陆市场的无声消失,每一个都发人深省。在这场台湾省杰博与上海杰瑞的较量中,台湾省杰博是不可能赢的,因为企业最根本的命脉完全被上海杰瑞掌控;很难说上海杰瑞会大获全胜。毕竟有违约,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目前双方虽然刚刚开始了口水战,但可以预料的是结局没有赢家,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随着媒体和大众的聚焦,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捷豹、捷锐乃至悍马的品牌形象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虽然台湾省杰博看似若无其事,似乎目前的停货对公司的正常经营没有明显影响,但相信敏感的证券市场必然会有所反应。